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等等,皆成为后来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事例。但凡指挥战役者,皆有过人之处,无论是胆识还是谋略,都强于常人。
然而,古代有这么一位将军,既不会骑马射箭,也不善舞刀弄枪,甚至,难开普通弓弩,连武士都算不上。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在不惑之年上了战场,还多次以少胜多击败强敌人,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南朝梁时的陈庆之。
南北朝时期有四个朝代,分数宋、齐、梁、陈,当时的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可算得上是汉朝名臣萧何的后人,同时,他还是齐国的权臣,拥有权倾朝野的能力。在自己羽翼丰满后,萧衍爱是野心凸显,逼迫齐国的皇帝萧宝融将皇位让给自己,自此,梁朝建立。
梁武帝算得上中国历史上颇有才华的一位皇帝,从小熟读百家。对政治,文学,军事谈不上精通,但都有涉猎,而且还喜爱修佛,算的上当时有名的佛教徒。如果单说文学,或许没人知道萧衍是谁,但如果提起竟陵八友,或许一些读者会有所耳闻。
梁武帝就是八友之一,与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沈约,谢朓,范云共为好友,在南朝时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在军事方面,梁武帝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曾组织带领军队击退北魏孝文帝30万军队和东昏侯萧宝卷,成功将萧宝融扶上皇位,直到自己建立梁朝。
当上皇帝之后,他敢于广开言路,勤奋执政,设立谤木函,听取谏言。晚年开始信奉佛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这位皇帝的故事。而咱们文中的主角陈庆之,从小就跟在这位皇帝身边做随从。
陈庆之出生贫困,并没有太多的背景,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成为梁武帝的随从,或许他就只能老实在家务农。但是,陈庆之体格瘦小,注定干不了重活,而且,他又偏偏向往不甘于现状,想要干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
通过各种士族高干的关系,打探到当时有一个皇族叫萧衍,而自己想要出头,必须先攀附一位贵族。但是,这个萧衍门客众多,又该怎么让他发现自己的存在呢?于是,陈庆之通过打探,发现萧衍此人爱好广泛,对文学、棋艺、音乐、书法、佛学都有所兴趣。
其他的东西,陈庆之一窍不通,如果是下棋的话,那倒是可以练练。
于是,他为了迎合萧衍这种爱好,便开始日复一日的苦练围棋,逐渐棋艺上来了,也有机会和萧衍下棋。不过,萧衍棋瘾很大,基本都是一天不吃不喝,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通宵下棋更是常事。长此以往,很少有人坚持下去。
慢慢,到最后,能坚持陪萧衍下到最后的,只有陈庆之。
最终,靠着下棋,陈庆之一步步混到梁武帝的随从,也算对未来有个希望。在梁武帝建立梁朝后,广封群臣,无论功劳大小者,皆由赏赐。而作为梁武帝随从的陈庆之,自然少不了封赏,被梁武帝封为主书。
主书,顾名思义就是主管朝廷文书的人。那一年陈庆之只有18岁。虽然他是文官,但是,他的目标却是希望征战沙场,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为此,他不计成本,买通各种渠道。只希望等来一个机会。这一等就是23年,在他41岁的那天,刚过不惑之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南北朝时期,南面的是梁朝,北面的则是北魏,双方相处间,倒也相安无事。有一天,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玄孙、江阳王拓跋钟葵之子、徐州刺史元法僧几个大臣,抱怨朝堂生活苦闷,突发奇想自己当皇帝,享受一下高高在上的感觉。几个人一拍屁股,主意立马就定了。
说做就做,当即起兵造反,占领彭城,自称“皇帝”,国号为“宋”。消息传到北魏道武帝耳中,当即拍案而起,火冒三丈。这种事情闻所未闻,简直是胡闹!一个国家那怎么可能有两个皇帝,即便是同族也不行。北魏皇帝强压怒火,当即下令率领大军进行征讨。
元法僧这下慌了,他们自然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占领彭城不代表就能对抗北魏军队,硬抗无异于找死。求生心切之下,他们选择了投降梁武帝。梁武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当即命令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等率军前去应降。
这次应降让陈庆之首次从“文”转“武”,尽管这只是名义上的将军,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改变了陈庆之的人生命运。
一旦接触,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此,陈庆之开始了戎马生涯。其中,陈庆之最为夺目的战绩,当属率领7000将士北伐:
第一战选在了睢阳,当时睢阳守将为丘大千,此地驻扎士兵高达7万人,而陈庆之只有7000余人,双方兵力悬殊,足有十倍之差,然而陈庆之并无惧意,当即下令攻城,仅用7000人便破了7万之众,半日攻破城门。
第二战,对手为考城守将元晖业。当时考城驻守兵力2万,陈庆之采用浮水筑垒的战术,轻松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之后又马不停蹄,乘胜追击,攻击荣阳7万御林军。北魏皇帝元子攸紧急派元天穆、尔朱荣火速增援。
赶来的20万魏军合围陈庆之,没想到,陈庆之没有选择固守城池,而是率领3000精兵,出城决斗,这一战全歼魏军20万人,元天穆、尔朱荣仓皇逃走,北魏皇帝被迫迁都,此战之后,每逢提起陈庆之威名,敌人无不胆颤心惊。
他有个习惯,与人作战,喜爱穿白色战袍,也被后人称为白袍军。因此,当时有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虽然,他手下只有几千人,但在他的带领下,竟然一路横推,一年内接连攻陷北魏32座城池。
他步入战场的时候已是不惑之年,按照古代的年龄来算,陈庆之已算老迈之躯,然而,他还是在战场上坚持了15年。
姚思廉的《梁书》中对其评价道:“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道:“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在15年间,他先后参与并指挥的战役达到47次。而且,都是用数千兵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纵观其故事,可以看出陈庆之显然不是项羽那般英勇盖世的人物,甚至,史书记载他的武力很差,没有过人技能。
那么,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又如何在对阵数十万北魏军队时,频频获胜呢?简单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个原因就是陈庆之善于用兵,体恤将士。军队作战最重要的是什么?士气!!如果一个军队士气不振,很难想象如何于敌阵中浴血奋战。陈庆之的作用就是笼络士气,增强士兵间的团结,并放下身段,与士兵增进交流,时间久了,将士们也愿跟随左右。
虽然陈庆之的队伍说起来只有数千人,但是,在团结一心、士气高涨之下,必然是所向披靡,不可阻挡。这样一支虎狼之师,威力不可小觑。
第二个原因就是陈庆之的指挥才能,他虽武力虽然不行,但陈庆之谋略过人,军事才能出类拔萃,这也是他令手下将士信服的一个原因。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过陈庆之学过什么兵法,军事,也没有说过他曾拜访哪位名家为师,只知道陈庆之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围棋。
众所周知,梁武帝是一个围棋高手,平常喜爱下棋儿,作为随从的陈庆之,自然而然需要陪棋。就这样,一陪就是20多年。在梁武帝的熏陶下,陈庆之的棋艺可以说难逢对手,与梁武帝不相上下。
其实仔细想想,围棋不就是战争上的沙盘嘛,陈庆之通过棋局博弈悟出攻防之法,并将之运用到战争中实践,不也是一种战术的转变吗?陈庆之在那个分裂年代,能够找清自己的位置实属不易,而且他也是一个善于把握并利用机会的人。
在我眼中,陈庆之用七千余人连破北魏数十万军队,靠的绝不仅仅是硬攻,更多的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果断出击、一击必杀。四个月时间,指挥四十二战,拿下三十二城,看似耀眼,其实这是陈庆之备战半年的结果,如此战绩,比起封狼居胥也毫不逊色。
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名将”之一,陈庆之有着和其他军事家不一样的作战理论,比如说:用骑兵打攻城战;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不采取迂回战术,反而选择硬杠,最后,仍然能转危为安,甚至,反杀对方。
历史上记载的“以少胜多”案例,多是以计谋取胜,鲜少正面进攻。
然而,陈庆之的军队恰恰反其道而行,很少见他使用计谋,基本都是火线冲锋,杀敌如砍瓜切菜,完全无视孙子兵法。再加上,陈庆之身体弱小,不擅骑射,作战风格却如此凌厉迅猛,如此反差,恰好更显示出陈庆之的传奇之处。
史书中的陈庆之,是一个军师将军,扮演着类似于“诸葛亮”的角色,善于出谋划策、稳定军纪。陈庆之指挥的战役,一定程度改写了历史的进程。而且,他的军事思想、作战体系流传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小说《奔流》中,陈庆之为小说主角,为用兵天才和不败名将,三百白骑取得了钟离之战胜利。民国作家蔡东藩小说《南北史演义》中,陈庆之事迹与正史差别不大,但被作者形容为骁将,与史实上陈庆之儒将的形象有所出入。
参考资料: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何仲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陈庆之、《奔流》、《南北史演义》』
标签: 历史上用谋略取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