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滴答历史 134 0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63)主笔:闲乐生公元234年八月,一颗巨星陨落在了五丈原。这位巨星,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临死前已有安排,由征西大将军魏延暂摄军事,主持殿后事宜,姜维次之。但由于魏延跟长史杨仪闹起了矛盾,魏延率部率先撤了,殿后事宜便由姜维和杨仪负责。姜维于是隐藏消息,秘不发丧,然后烧毁营寨,开始撤退。曹魏统帅司马懿得到消息,立刻出兵追击,不料姜维杨仪早有准备,返旗鸣鼓,作出反击的态势。司马懿大惊:糟糕,诸葛亮还没死,这是他的诡计,他想让我做第二个张郃啊!于是掉转马头,急令撤退,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好不容易逃回大营,赶紧关门,坚守不出。杨仪等人也不追赶,只率军徐徐退入斜谷之中。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第二天,司马懿不见蜀汉军队回攻,这才鼓起勇气进入蜀汉丢弃的营寨,捡了一堆破烂,也包括一些粮草与军书,司马懿翻看了军书的内容,又见其布置,营垒、井灶、圊溷(厕所)、藩篱、障塞皆应规有度,不由恍然自失,自愧不如道:“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所幸如今死矣!”旁边军师辛毗还不信,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于是赶紧追,但耽搁了这么久,汉军不仅走远了,而且已在沿路布置了大量铁蒺藜(即扎马钉),司马懿便派两千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在前面开道。面对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铁蒺藜,这两千多“排雷兵”也傻眼了,顷刻之间,他们的木屐底已经扎满铁蒺藜,接下来只得换下木屐,再摘再换,等到把蒺藜排除,蜀汉大军又不知跑多远了,但司马懿不甘心,仍一路追到赤岸(今陕西省太白县王家堎乡红岩村附近),询问当地百姓,这才得到确切消息,数日前汉军进入褒谷之后,忽然齐刷刷地升起白幡,哭声震天,终于为诸葛亮举哀发丧了。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到这里,司马懿这才确认自己这位老对手是一定肯定必定笃定是死了。但蜀汉军队已退入骑兵无法奔驰的褒谷数日,魏军再怎么追也追不上了,司马懿索性放弃。这就是武侯的遗威所被,虽然身死,其强大的威慑力仍能守护蜀汉,乃至余荫数十年。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而关中老百姓听闻此事,在敬仰、惋惜武侯之余,也替司马懿感到害臊,于是编了个谚语嘲笑他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也不恼,反自我打趣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实,就算诸葛亮活着,司马懿也从没能算过他,但现在诸葛亮死了,他想怎么吹牛都行。

当然,司马懿也可趁此机会稍做准备,然后大举伐蜀,为曹魏永绝后患。但司马懿虽是军事家,却更是个权谋家。他心里很清楚,皇帝对自己并不信任,只是被逼无奈而已,所以他必须养寇自重,积累权威。故对内,他要提拔亲信,铲除异己;而对外,则既要避免惨败,也要避免大胜,此时就灭蜀而开启统一,对司马代魏并无半点好处(注1)。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多年纠葛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在四十年后,也就是晋武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此时蜀汉与曹魏都已被司马氏灭亡多年了,新晋的晋武帝司马炎虽然顶着开国之君的名义,实际却是个凭着父祖的功业上位的公子哥儿,所以对上两辈人的事迹不太清楚,恰好他的给事中(侍从皇帝左右的顾问职务,算是近臣宠臣)樊建曾担任过诸葛亮的令史,也算是经历过大时代的蜀汉遗老,于是司马炎就问樊建这诸葛亮到底是何等人物,樊建并不因为投降了司马氏就诋毁老上司,他想起丞相的音容笑貌,处事风度,不由深感怀念地说道:“诸葛丞相,圣人也。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时过境迁,司马炎当然也不会再去纠结两家早年的那些恩怨,反而对诸葛亮的事迹相当向往;再说了,如果敌人不强大,又如何能衬托出先祖司马懿的英明神武呢?于是他一声长叹,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注2)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最高领导盖棺论定了,晋朝的文人们当然也要改改风向。自魏晋以来,各类史书如傅玄的《傅子》、陆机的《晋三祖传》、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对蜀汉和诸葛亮不乏诋毁污蔑之语,这也就是唐代刘知几说的“多为时讳,殊非实录”以及“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注3)。但以公元273年为转折,诸葛亮的官方评价开始转向,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镇南将军刘弘甚至在隆中为诸葛亮立碑,碑文盛赞孔明是“先哲”、“大器”、“通人”,其“大德”不仅在管仲乐毅之上,甚至超过了上古圣人周公和许由。刘弘乃司马炎的邻居发小,两人私交甚厚,这碑文能这么写,恐怕也代表了司马炎的观点。另外晋惠帝年间的官员张辅也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超过了乐毅,可与上古圣人伊尹、姜尚相比。

而衣冠南渡之后,东晋君臣饱受思念故国之苦,所以对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事迹更加向往,甚至有人希望“再生孔明”,重振汉人荣耀;东晋皇帝甚至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见《方舆胜览》),比关羽封王要早七百年。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诸葛亮的历史地位终于开始逐级走高,在史书中也愈发显现其真实的光芒。比如司马炎另一位给事中袁准的《袁子》,还有东晋人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隐的《蜀纪》,常璩的《华阳国志》都以其端正的治史精神,“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一步步开始为历史还原真相,这正是刘知几说的“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到了南宋,宋人又偏安江南,人们更加怀念诸葛亮,大家与其说是敬仰丞相的品德与才华,不如说是把一种身处逆境而冀图复兴的希望投注在了诸葛亮身上。这正如民国初年史学家李岳瑞所言,一个英雄,“其出师不必有赫赫之功,然实能转移一国之风俗,使懦者立而勇奋,使国虽小而不可侮,其众虽寡而不可败也。”又说:“武侯之政策,积极者也,非消极者也。进取者也,非退守者也。国家之存亡盛衰,一视其国家之独立精神,其精神可用也,虽至弱小,必有兴者。”

​靠着敌国宣传,他成了中国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

这就是诸葛亮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人若仅仅将其归结为他的智谋与忠君,这思维就实在是太过简单啦!总之,我们今天谈论诸葛亮,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史料,而应扩展开来,探寻他那种不计利害的独立精神,那种不计成败的人生态度,那种践行道义的伟大信念。如此丞相此生虽未实现其理想,却能引导我等后世子孙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华梦,那么丞相死而有知,当笑慰九泉矣!

注1:事实上,司马氏在这一年已经开始在谋划代魏了,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甚至因为发觉了他们的谋反计划,而在这一年遭到了毒杀(见《晋书 晋怀夏侯皇后传》)。而司马懿之所以对曹魏缺乏忠诚度,或与他的仕途经历有关。司马懿一生有三位贵人,他们对司马懿不遗余力地品评、提携,才使得司马懿知名天下,身价倍增。但他们三人,最终却都被曹氏所杀。其中清河崔琰与颍川荀彧被曹操所杀;另一人为河内杨俊,被曹丕所杀。这都让司马懿相当心寒,于是渐渐生起了不臣之心。

注2:樊建此言,也是以诸葛亮为例,劝皇帝为邓艾平反。司马炎一听,咱偶像诸葛亮都能“闻恶必改,赏罚之信”,朕又岂能做不到呢?于是不顾士族们反对,坚持为邓艾平了反。

注3:陆机著《晋三祖纪》,其中有夸张司马懿抗诸葛亮取胜立功之词。

标签: 中国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