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袁媛(方塘传媒编辑传播中心编辑)
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汉学家史景迁于当地时间2021年12月26日去世。
史景迁的名字意为“学习历史,景仰司马迁”,由此不难看出史景迁对于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真的是热爱。在西方,史景迁是一位拥有广泛读者群的中国历史研究的学者,他的作品于西方人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好作品,同时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至今,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不管什么视角下的历史观察,都不影响其中的智慧含量。很显然,史景迁的系列中国历史研究和观察,尤其充满了智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清醒。
对于身处网络环境下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紧急情况以及热点问题时,人们的判断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升,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少了一份清醒,一份来源于对于历史认知的清醒。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在整个世界的版图中始终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存在。比如,据有效数据统计,古代中国经济规模曾长期居世界第一,近代以来由于战乱不断以致落后,从而经济下滑。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被认为重新走在了历史性复兴的路上。
回望来路和这未尽的征程,不禁让我们好奇,中国经济何以达到如今的地位与成就?在过去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又面临了哪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决定性的变革与转折?中国的制度体系又是如何一步步完善的?历史的中国与如今的中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密切关联?又已经并将可能继续对中国新的变革产生怎样的启示和影响?
是的,不了解历史的中国,便不明白当下的中国。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回顾历史经济诸多改革的集成之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对中国历代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政府决策流程的分析与评说;《追寻现代中国》是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对中国16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这一段历史的研究与考察。
在这三本书中,三位作者对中国历史研究和梳理过程所选择的侧重点和历史切面虽然有所不同,但都给出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结论,也都表达了对中国历史的敬畏和敬意。
历朝历代以来,政治与经济向来都是联系最为密切的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根基,政治是架构,人物是关键,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在很多是时候,则是对相关主题的升华。
他们通过不同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呈现出了不同角度下中国纵横交错的历史观,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这三本书放在一起翻看,又可相互激发、相互补充,实现对历史认知的价值最大化。
读史明智,读史鉴今。如果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一部“中国经济制度史”;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便是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追寻现代中国》便是一部“西方人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三者放在一起,你就会收获一段更为丰富精彩的历史盛宴。
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全面梳理和解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演变的历史,将历史上的十多次重大经济变革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作者将历朝历代的经济变革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首先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次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和国有专营制度。通过两个分析维度贯穿始终,在曲折的历史发展中探寻经济得失的轮廓。
如果你想对中国历代的经济历史有所了解,想从历史的轮回中深度思考我们的经济现实,不妨像吴晓波老师所说的那样,“回到‘中国历史的基本面’从历代经济变革中探研得失,寻找规律与逻辑,也许是一次不错的探险。”
梳理下来,我们会发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虽然那些经济变革各有局限,但是大多都会被后世所学习和借鉴。因为,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它们都在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寻求发展和快速更迭的妙方——如何才能拓宽疆域?如何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如何才能国运昌盛?如何才能千秋万代、永垂不朽?不论结果如何,它们都因顺应社会发展而生,同样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自古以来,经济的改革与创新始终都是现实主义的选择,服务于稳定、服务于政权、服务于政治。因此,只有认清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经济发展规律,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基因和必然逻辑,才能真正的理解当下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
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根据钱穆先生的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组织、考试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进行分析,拨开传统政治研究史中的种种迷雾,解读改变中国历史的政治事件,言简意赅,洞彻天地,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读本。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因其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它们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论是社会治理、制度构建还是完善自身成长,构建对历史制度层面的认知框架对于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
书中提到,“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由此可见,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评价历史万不可用孤立和片面的眼光来看待,更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打开格局、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其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作出分析,找到它与时代的契合点,方可懂得变革的意义。毕竟,不论时代如何改变,政治制度如何变化,都不影响他们变革的初衷——致力于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追寻事物的本质意义。
三、《追寻现代中国》
本书的作者史景迁擅长以生动、优雅、严谨的文笔讲述人物和史实故事,揭示新的历史观点,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其著有《曹寅与康熙》、《大汗之国》、《太平天国》、《追寻现代中国》等众多关于中国历史的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不仅让西方读者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中国,也让中国读者从西方人的视角下了解了属于自己国家的近现代史。
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故事叙述的起点,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从最初的晚明时期到清朝的倾覆到共和国的肇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景迁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文人生活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同时通过西方的作家与作品来与中国形成横向对比,对当时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我们呈现出西方视角下中国现代的波澜进程。
如果你想真切的了解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机遇与挫折,想要看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亦或者是在当时的情景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妨看一看史景迁的文字。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所说,“通过真切摹写出人物的品性及其处境,史景迁亲切地带领我们走进这些人的生命,让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仿佛跟他们有过直接的交流。这种感觉,只有最好的历史作品里才能赋予”,“《追寻现代中国》是不世出的著作,下一代里难有出其右者”。
标签: 近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