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军校位于保定中东北郊卫生路北侧,是中同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自1912年10月正式开办,至1923年8月停办,共办9期,毕化生6500余人。许多保定军校生后来在黄埔军校当了教官。他们为国共两党合作、为培养中国现代的大批军事领导人才作出了章要贡献。后来就有了“北保定南黄埔”之誉。
保定军校最初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元年(1912年)定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仅民国年间即培养了步兵、 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科军官6574名。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不少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如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军政人物蒋介石、白崇禧、张群、陈诚、顾祝同、上官云相、刘峙、薛岳、罗卓英等;有经曲折道路、投身革命阵营的张治中、傅作义、蒋光鼐、黄绍、蔡廷锴、楚溪春、唐生智、陶峙岳、陈铭枢、刘文辉等;还有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 的李济深先生,任全国政协副 的季方先生,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的何遂先生以及邓演达等;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级将领,如叶挺、赵博生、董振堂、张克侠、何基丰、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都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丰功伟绩。在中国现代史上,无论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有保定军校毕业生参与,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便移至保定。
1902年5月,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
1906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普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0年暑假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1923年8月 保定军校停办。
这里所称的保定军校生,系指中华民国北京**陆军部于1912年10月至1923年8月在保定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保定军校存世仅11年,但其所培养的9期共6574名学生(其中步科生4017名,骑科生822人,炮科生887名,工科生418名,辎重科生376名),在后来中国的军事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悠远深长的历史影响,至今遗音未绝。
热播荧屏的电视连续剧《新四军》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就有不少出身于保定军校。如叶挺、白崇禧、陈诚、顾祝同、韩德勤、上官云相等。保定军校的历史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1924年1月24日,痛感中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而无革命军的奋斗,因而革命总是归于失败的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下令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4日后,孙指定以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海军学校旧址为未来的军校校址。是年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嗣后的岁月中,特别是在南京国民**成立和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随着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拥有了民国军政的最高权力,黄埔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军事政治的主导力量。
黄埔系有黄埔师系和黄埔生系之分。前者由在黄埔军校效力的教官、队官及校军中的一部分军官构成;后者则由黄埔军校的历届毕业学生,特别是早期毕业生构成。
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地处一北一南,政治性质迥异,前者隶属于中华民国北京**陆军部,后者隶属于与北洋军阀为敌的中国国民党,但因两校同属陆军军官学校,加之保定军校停办之日即是黄埔军校发轫之时,时间上有接续关系,故黄埔军校开办之初,校方就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渠道,大量延聘保定生到黄埔任职,保定生遂成为黄埔师系中的主要成员。到黄埔效力的保定生有如下特点:
一、数量较大
据笔者粗略统计,从1924年5月黄埔建校始,到1928年3月6日全校成建制迁往南京易名中央国军官学校址,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仅在黄埔本校(同时期还先后开办有潮洲分校、长沙分校、武汉分校等分校,聘用的保定生尚多,因资料匮乏尚未统计)效力的保定生即有178人之多。其数量之大,远远超过到黄埔效力的其它军事学校(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
二、各期、科学生均有分布
上述178人保定生中,1期生(含季方、王懋功两名1期肄业生)19人;2期生22人;3期生46人;4期生无;5期生7人;6期生39人;7期生7人;8期生23人;9期生12人。
此外,在兵科构成上,178人中,有步兵科学生99人,工兵科学生19人,炮兵科学生28人,骑兵科学生15人,辎重兵科学生17人;如此师资结构,有利于黄埔军校军事学科设置及教学实施。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 ( 公元 1902 年),停办于民国十二年(公元 1923 年)。光绪二十六年 ( 公元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武备学堂,被迫迁到保定。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 ( 旋改督练公所 ),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 公元 1906 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公无1907 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公元 1912 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现省精神病院至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带 ), 废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 “保定军校 ”。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 , 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 ),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 入伍生队 ”, 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公元1912 年民国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民国四年(公元 1915 年), 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 。民国六年(公元 1917 年), 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即无新生来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 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民国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民国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于民国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民国成立后,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 “讲武堂 ” 。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 。但是 , 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
教宫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 操、武术等, 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 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
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 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 1916 年), 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 年)夏 , 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
军校第八期学生为争取早日开学,组织了复校同学会,呼吁于权贵之间。工兵科学生张照光,身穿军校外出的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着洋车揽客。报馆立即发表这一新闻,标题是 “军官学生拉洋车”。北京各报遍登这条消息,并大肆渲染。还发表张照光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做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张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志在报国, 因军校遭兵劫破坏,无处栖身,来到北京,生活无着,随身行装典当一空,仅留一身军衣不忍舍弃,为维持生计,只好拉车渡日,自食其力,于公于私,光明正大,暂忍困难,等待开学,倘军校不开学,我还是继续拉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莫大讥讽。在各方面的奔走呼吁下,才于民国十年十月(公元 1921 年)开学。第九期学员 ( 即 1917 年预备军校最后招的一批学生)亦同时入校。此时已有部分教官离校,另谋生计,又遇校长易人, 拖欠教职员数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风潮,弄得教员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两期学生勉强毕业。 LeCc`x,5
保定军校尽管在末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说来学习质量还是高的,全国公认它是军事教育的正统。它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一一黄浦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 , 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 ”,形成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
熊秉琦、靳云鹏、吴佩孚、齐爕元、孙 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 张 群、杨 杰、陈调元、李济深、商 震、季 方、叶 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痛、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虫、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洋、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 诚、白崇禧、钱大钧、刘 峙、薛 岳、张寿龄、上官云相等等。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简称保定军校 )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
标签: 近代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