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赵昌言,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来自成语“三更半夜”。
《宋史》:“时盐城副使陈象舆与昌言善,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皆昌言同年,四人者,旦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啥意思呢?说陈象舆、胡旦、董俨三个人和赵昌言都是同年进士,关系很好,四个人白天晚上都聚集在赵昌言家里,开封城百姓给他们起外号,陈象舆被叫作陈三更,董俨被叫作董半夜,成语“三更半夜”就是这么来的。
宋朝一个和尚写过一本书叫《玉壶野史》,是这样记载的:
陈象舆、董俨、胡旦、赵昌言和梁颢,五人气味相投,他们经常夜里在赵昌言任职的枢密院内聚会,纵情饮酒,一喝就是到半夜才回去。有一次,碰到巡夜的吏卒拦马询问,梁颢竟在马上挥鞭责打吏卒,并口出狂言道:“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开封城一时传出“陈三更,董半夜”的民谣。
四五个大老爷们,整天腻在一起,如果不是喝酒,又能做什么?打麻将吗?有可能,四个人正好一桌啊,不过那年代还不兴这个呢。
有人说他们在做学问,而且是非常高大上的学问,放现在也是牛掰得不要不要的。您可能问了,研究的是啥学问啊?读心术。
牛掰不?您一张嘴,甚至不张嘴说话,您一小动作,皱皱眉、摸摸鼻子啥的,就能知道您在想啥、您要干啥,就这么牛掰!
不过您不用惊慌,他们的读心术仅仅针对一个人——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每天说点啥,这四人回来就开始研究,研究好了再见到赵光义,就顺着赵光义心思说,赵光义想说没说的,不好意思说的,他们来说,有这么几把痒痒挠整天里挠着,换您,您不觉得舒坦?
后来四川王小波、李顺不是起义造反了吗,最后还整出个“大蜀国”,宋太宗赵光义派王继恩前去镇压。但是吧,赵光义觉得四川跟鸡肋一样,要与不要之间很是犹豫,赵昌言可能是读心术研究得挺好,极力说要,赵光义就给赵昌言了一个很大的官,让他去四川,啥官呢?“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宋史》:“太宗意颇厌兵,召昌言谓曰:‘西川本自一国,太祖平之,讫今三十年矣。’昌言知意,即前指画攻取之策。太宗喜,命昌言为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赵昌言出发了,但是由于农民军战斗力实在是弱,赵昌言刚到陕西凤翔,赵光义就说你就驻扎在凤翔吧,不用去四川了。其实,赵光义这么安排,还有很深层的用意,由此也能看出,做皇上的,得有多累。
王继恩带兵进四川,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成都夺了回来,赵光义有点担心,王继恩手握重兵,割据四川,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蜀王”?
所以,当初安排赵昌言进川,任命书里有这么一句话:“自继恩以下,并受节度。”什么意思呢?王继恩手下的兵将,都要听从赵昌言调遣。这样一来,不就不怕王继恩做大了吗?好主意啊!
赵昌言刚刚启程,赵光义就后悔了。为什么呢?
司马光《涑水记闻》:“峨眉山僧茂贞以术得幸,谓上曰:‘昌言折頞,貌有反相,不宜委以蜀事。’”
《宋史》:“既行,有奏昌言无嗣,鼻折山根,颇有反相,不宜遣握兵入蜀。”
什么意思呢?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说峨眉山有个和尚叫茂贞,颇有些法术,看相那都是基本功,这个和尚说赵昌言山根低,山根就是指咱鼻子向上到双眼这个部位,这里低,有造反的可能。
《宋史》里同时记载了这个事,并且还说,赵昌言没有孩子,这也是个大问题。古代大将领兵出去打仗,把老婆孩子留在京城,您可不要以为留在京城是为了安全,那是留下给皇上做人质的!
说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赵昌言有了这么大的权力,万一没等王继恩造反,赵昌言先反了,咋整?所以赵光义就不敢让赵昌言进四川了。
您看明白了吧?咱归拢一下,就是说四川有人造反,派王继恩去镇压,又怕王继恩造反,派赵昌言去节制王继恩,然后又怕赵昌言造反……
几百年以后,老朱家以农民起义军身份出道,最终确立了皇位,他们也是这样,对谁都不放心,建立了锦衣卫监管一切,锦衣卫做大了,开始对锦衣卫不放心,建立东厂,监视锦衣卫,东厂做大了,还是不放心,建立西厂,监视锦衣卫和东厂,然后又建立内行厂,监视锦衣卫、东厂和西厂……
司马光《涑水记闻》还记载了一件事:“王嗣宗,汾州人,太祖时举进士,与赵昌言争状元于殿前,太祖乃命二人手搏,约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
啥意思呢?说王嗣宗和赵昌言参加殿试,两人谁第一,赵匡胤难以取舍,就让他俩比试武艺,赵昌言是秃头,王嗣宗把赵昌言的头巾抓掉了,赵昌言用手去护头巾的时候,被王嗣宗摔倒了,所以王嗣宗得了状元,赵昌言得了第二名。
这个故事也非常有趣,不过司马光可能记错了,据史书记载,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得的状元,而赵昌言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第三名,那年的状元是咱们前文提到的胡旦。
王明清所作《玉照新志》也记载了这个事:“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艺祖命二人角力以爭之,而嗣宗胜焉,嗣宗遂居第一名,而以识为第二人。”和王嗣宗比武的人叫陈识。
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司马光居然也会出错?这说明什么?说明犯错是难免的,伟大如司马光者,也会犯错,何况咱们这等凡夫俗子?所以不要太过自责,只要咱们认真、努力做了,就算出了点错,也没关系,改了就好了嘛!
参考资料:《宋史》《玉壶野史》《涑水记闻》《玉照新志》等
特约作者:老尼克
标签: 讲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