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转载)

滴答历史 274 0

  鄱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南宋殉国名相江万里、南宋著名文宗洪迈、宋代文化巨匠姜夔、鄱阳首任县令吴芮、东晋名臣名将陶侃、北宋状元名臣彭汝砺、汉代著名高士雷义、清代刊刻大师胡克家、唐代大历才子吉中孚、元代书法大家周伯琦。

  鄱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简介

  1.南宋殉国名相江万里

  江万里(1198—1275),字子远,其十世祖江迪迁鄱阳珠湖后山(今江家山)。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考取进士及第,即任试职,后历任著作佐郎、尚书郎官、枢密院检详文字、吉州知州等职。在吉州任上,创办了白鹭洲书院;后又调直密阁、江西转运制官并兼隆兴知州,在隆兴又创办了宗濂书院。淳祐五年(1245),拜为监察御史,后又兼国子监祭酒、侍读,代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度宗即位后,调任同知枢密院事,后任参知政事,所至均有政声。咸淳四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当时元兵进攻襄樊,形势危急,江万里深以为忧,多次要求增援部队,未采纳,又被弹劾罢左丞相之职。不久,元军攻下襄樊,江万里辞职回鄱阳,在屋后芝山侧开凿一水池,并在池旁建一亭,题为“止水”。元军攻饶州城,江万里闻警曰:“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为存亡。”及城破,竟投止水池而死。死后赠太师,谥号“文忠”。

  2.南宋著名文宗洪迈

  洪迈(1123—1202),江西鄱阳人,字景庐,别号野处。父洪皓、兄洪适、洪遵,皆著名于世。他博览群书,虽稗官野史,释老杂言,无不涉猎。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受职两浙转运司。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在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几次出入临安,先后担任福州教授、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馆编修官、中书舍人、吉州知州、赣州知州、泉州知州、建宁知州、婺州知州、翰林学士等官职,执政爱民,备受民众称道。政事之余,不辍读书写作。绍熙二年从绍兴解印归里后,更是谢绝外事,一心写作,著述甚丰。《宋史·艺文志》收录他的著述如《宋四国朝史》、《钦宗实录》、《节资治通鉴》、《经子法语》、《野处类稿》、《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三十一种一千多卷。《容斋随笔》、《夷坚志》更是千古绝唱。《容斋随笔》始撰于隆兴元年(1163),既是读书心得,又是典故考镜的书,不仅涉及了宋以前的一些史实、政治经济制度、典章典故,也对宋代典章制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论和综述。可以说此书是南宋笔记体的代表。《夷坚志》是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的上乘之作,被誉为“稗官野史的宝库”。洪迈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3.宋代文化巨匠姜夔

  姜夔(1155—1209)字尧章,鄱阳人,所居与白石洞为邻,自号白石道人。庆元三年(1197),姜夔向朝廷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圣宋铙歌》,他想整理国乐,又始终未得到重视,就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发展,书写和整理了《绛帖平》、《保母帖跋》、《禊帖跋》、《禊帖偏旁考》。庆元五年(1199),复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诏免由地方送考,直试进士,又因“时嫉其能而不获尽所议”,仍遭不为录用的打击,自后屡荐不起,一生不仕。他的精力全部用于献身文学和艺术,往来于大江南北,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张鎡等相结交。他工诗词,擅书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多写景纪游、抒写个人情怀之作,对后世影响较大,为南宋文坛重要作家。著作有《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绛帖平》等。姜夔集诗、词、音乐、书法、鉴赏、文学评论家于一身,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文化名人。

  4.鄱阳首任县令吴芮

  吴芮(?—前201年,一说前202年),出生在番邑(今鄱阳),是秦汉交接时期的百越领袖,西汉初年唯一善终的异姓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的七世孙。

  秦朝末期,吴芮被举荐为番县令。他大胆革除弊政,轻徭薄赋,采取了一系列兴修水利,鼓励耕种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深得民心,番邑人都尊他为“番君”。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八月,吴芮在番邑正式起兵,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百越民众群起响应。吴芮用部将梅娟和女婿英布训练士卒,挥戈反秦。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于邾(今湖北黄冈市西北),统管百越地区。楚汉相争,吴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西汉政权。刘邦于高祖五年(前202年)二月,立吴芮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长沙市),领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次年,吴芮奉令率兵定闽,至赣南金精山(今宁都县西北15公里翠微峰)病逝,谥号文王。与吴芮相关的遗址很多,散见于鄱阳湖地区。鄱阳人为纪念吴芮的功德,将其少年读书的私塾命名为番君书院,并为其立庙(长沙王庙,又称番君庙)。

  5.东晋名臣名将陶侃

  陶侃(259—334)字士行,鄱阳人。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父丹,吴扬武将军;母湛氏,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她“截发延宾”、“封坛退鲊”的故事,传为美德。

  陶侃早年孤贫,任郡县吏,卓有志操。后举为孝廉,任郎中、南蛮长史。先后参与击败张昌、杜韬之战、讨平陈敏、苏峻叛乱。官至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拜大将军。陶侃戎马生涯长达41年,始终精力充沛,博闻强记,勤于政事,所有公文无不亲自批阅;接引宾客耐心及时,号称门无停客。陶侃自幼饱尝生活的艰辛,所以特别重视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他认为“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陶侃运甓”的故事流传千载。陶侃为人持重,谨慎细致,不尚浮华,公私分明。晚年他不愿插手朝政,病危时打算回长沙,临行前将所有军资器杖和牛马舟船造册登记,加盖印记,封存于库中,钥匙由自己亲自掌握,准备交给继任者,一时传为佳话。陶侃雄毅明决,勤劳忠贞,惜时爱民,节物尚廉,史称他在任时治化大行,“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路不拾遗”。他是东晋一代文韬武略的名臣。

  6.北宋状元名臣彭汝砺

  彭汝砺(1042—1096),字器资,鄱阳滨田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状元。曾任保信军推官,武安军书记,深受王安石等人赏识,推荐他为国子监直讲,不久改派大理寺丞,又升太子中允。神宗时为御史里行,曾上呈正已、任人、赈救等十件大事,指陈时政,多为当时大臣所不敢谈及的。元丰初年,鼓汝砺以馆阁校勘调江西转运判官,神宗念其忠诚正直,又将其调任提点京西刑狱。元祐二年(1087),彭汝砺调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在办案中遭权贵排斥,获罪被贬。哲宗亲政后,升为代吏部尚书,不久,又改为宝文阁直学士,后又降为待制,任江州知州,病逝江州。所著《易义》、《诗义》以及奏议、诗文等,合辑为《鄱阳集》,已收入《四库全书》。

  7.汉代著名高士雷义

  雷义,字仲公,鄱阳人。初时任郡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送金子的人此时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同僚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予刑事处分。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乡人谚云:“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用“雷陈”形容友谊真挚,交情牢固。后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复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8.清代刊刻大师胡克家

  胡克家(1758—1817),字占蒙,号果泉,鄱阳站前乡人。胡克家自幼聪明过人,好学多思。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1787年转贵州司员外郎,后又相继任惠潮嘉道台、开归道台、安徽巡抚、江苏巡抚等职。胡克家在职期间,以尽心公职著称,是封建时代少见的关心民瘼的封疆大吏。在刑部时,他办事公正及时,“案无积牍”。京官考绩,他被列为一等记名。在治理惠潮嘉期间,他整顿边防,强化军队的训练,严厉打击海盗,坚持保境安民之策。在任职江苏巡抚期间,他恪尽职守,为吴淞江水利治理付出了心血,由于积劳成疾,工程尚未完工,便病逝于任上。

  /

  胡克家治学谨严,工诗文,又酷爱文史,关注国学整理工作。他精心校刊出版的《昭明文选》和《资治通鉴》,世称善本,至今仍在沿用,在学术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9.唐代大历才子吉中孚

  吉中孚(约730—790),字子猷,鄱阳人,至长安,常与王侯聚会,名动京师,与卢纶、钱起等并称唐“大历十才子”。世人谓其新神骨清虚,吟咏高雅。吉中孚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进士及第,授万年尉,后入秘书省校书郎,继登博学宏词,历官翰林学士、谏议大夫、户部侍郎、中书舍人。吉中孚以诗赋闻名,文章道德均堪垂范,其事迹《唐才子传》有载。著有《吉侍郎集》。

  10.元代书法大家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鄱阳人。父应极,曾任翰林待制。伯琦年幼随父进京生活,进国子监读书,为上舍生。完成学业后,被任将士郎、翰林院修撰,继任宣文阁授经郎。伯琦文藻彬郁,篆籀精深,流声中外,元顺帝命其篆刻“宣文阁宝”印章,题写“宣文阁”匾额,又令书“至正通宝”币文。至正八年(1348),伯琦应召入京为翰林待制,后又升为直学士,任兵部侍郎、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参知政事。明朝建立后,伯琦回鄱阳,不久病逝。

  周伯琦一生为人正直,品行高洁,其“四箴”(《清箴》、《慎箴》、《勤箴》、《忍箴》)、“四铭”(《存铭》、《养铭》、《省铭》、《察铭》)在鄱阳民间广为流传。他温文儒雅,博学,工诗文,擅书法,其篆、隶、真、草皆为上品。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原》及诗文稿若干卷。

  另附录:鄱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未入选的10位候选人

  1、农民领袖:林士弘

  林士弘(?—622),鄱阳太阳埠人。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鄱阳金盘岭人操师乞率领鄱北一带农民起义反隋,林士弘积极响应。不久,义军占领鄱阳郡城,操师乞自号元兴王,建“天成”年号,林士弘为大将军。在攻占豫章郡(今南昌)时,操师乞不幸中箭牺牲,林士弘统率部队继续战斗,义军发展到10多万人,不久攻占虔州(今赣州),林士弘自称楚帝,建年太平。至此,北起九江,南至广东番禺(今广州),都为林士弘统辖。唐武德初,唐军派人来循州,潮州阴谋策反,林士弘一些部将受其煽惑,投降唐军。林士弘率兵前来围攻循州而败,林部南昌将军王戎见势投降唐军,暗地又和林士弘商议召集原义兵、以图再起,后被唐军探知底细,遭唐军袭击,林士弘忧愤身死,部众离散。

  2、晚唐诗人:陈陶

  陈陶(约812—885),字嵩伯,号“三教布衣”,鄱阳人。他是唐代后期有名的诗人和学问家。青年时代的陈陶,饱读经书,对儒家经典、天文历史,都有非凡的造谐。年轻时在长安读书,后游学京师一带,中年后过着隐居生活。毕生好学,工诗善文,著作颇丰,但大都散失。所著《陈陶集》编入《郡斋读书志》。他的诗录入《全唐诗》有二卷,其《陇西行》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至今仍脍炙人口。

  3、爱国名臣:洪皓

  洪皓(1088—1155)江西鄱阳人,字光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出任海宁县主薄、摄县令事。宣和六年(1124)为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司录。建炎三年(1129),上书请高宗移驻金陵,不从。任徽猷阁待制,以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军西路统帅粘罕威逼洪皓去宋朝叛臣、金军扶植的刘豫傀儡政权伪齐部下任职,洪皓断然拒绝,险被杀,被金国流放冷山(今黑龙江境内)十五年,备极艰苦。在流放期间,他不断搜集北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撰写成《金国文具录》。绍兴十三年(1143)才回到南宋,任徽猷阁直学士,遭秦桧忌恨出知饶州。复又被桧党诬陷,谪濠州团练副使。绍兴十七年(1147)削夺洪皓的官职,将其流放到岭南的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绍兴二十五年(1155)秋,复官为左朝奉郎,主台州崇道观。洪皓死于北返途中。

  洪皓的一生,是“临大节而不可夺”、“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豪迈一生。他才高学赡,文章道德两相济美,为南宋文章大家。主要作品有《文集》10卷、《春秋纪咏》30卷、《帝王通要》5卷、《姓氏指南》10卷、《松漠纪闻》2 卷、《金国文具录》1卷、《鄱阳集》4卷等,均为后世之宝贵财富。

  4、散曲名家:汪元亨

  汪元亨(出生年不详),字协贞,号云林,鄱阳人。元代散文家,戏剧家。汪元亨曾任浙江省椽,居住常熟。其词曲多咏吟隐逸生活,间亦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录鬼簿续编》云汪有“《归田录》百篇行世”。汪元亨著有《散曲小隐余音》(一名《云林清赏》)1卷,编有杂剧《斑竹记》、《仁宗认母》《桃源记》3种,南戏《父子梦栾城驿》一部。

  5、明初忠烈:胡闰

  胡闰(约1339—1402),字松友,鄱阳人。因画“苍 出壑图”并题诗于番君庙壁,受到朱元璋赞赏。洪武四年,胡闰被饶州府推举为“秀才”,进京后,任都督府都事,后又改任经历,建文帝时又升为右补阙,进任大理寺少卿。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登上皇位,胡闰恪守忠君古训,为建文帝服孝(时传建文帝已死),被朱棣灭九族。明万历年间,神宗颁发恩诏,对包括胡闰在内的死难诸臣进行“旌表”,饶州郡守为其立祠,定名忠烈祠,并在胡故居建一石坊,名天地正气坊。

  6、天文学家:童轩

  童轩(约1429-约1492),鄱阳三庙前人,明朝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永乐初,以精天官学召入南京钦天监。景泰二年(1451)进士。历官南京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提都松潘军务兼巡抚、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精通天文、历学,曾著《历日疏》,强调对星象进行观测、验证,主张“以自然之数求自然之运”。为文渊博雄丽,书法亦遒劲。著有《清风亭稿》、《枕肱集》、《纪梦要览》、《海岳涓埃》、《筹边录》等,其中《纪梦要览》三卷编入《四库全书》.

  7、国子祭酒:王传

  王传(1661—1725),字绍薪,号约斋,鄱阳候家岗人,康熙丁卯年(1687)中举人,康熙辛未年(1691)进士,授职庶常散馆庶吉士,升任翰林院侍读,专门教读皇室诸王子,累官国子监祭酒。王传三次参与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秉公办事,刚正不阿,为国选贤,不拘一格,深为朝野敬重。雍正元年(1723),朝廷开设恩科取士,派王传到山东主持考试,王传认真选拔录取一流人才,时称此榜为“先生榜”。回京后,雍正予以嘉奖,亲笔书写“讲幄清班”匾额赠赐,又在御扇上题诗以赐。过了几年,王传患病去世,雍正深为轸悼,钦赐御祭,以示优抚和对恩师的眷恋。

  8、武科状元:张鸿翥

  张鸿翥(1868—1931),鄱阳人,字长河,号高腾。自幼务农,后习武艺。光绪二十年(1894),进京登甲子科第二名进士榜,当年又参加殿试,被钦点为甲午恩科状元及弟,不久授御前头等侍卫。曾与同科文状元张謇联名上书支持康、梁变法,以图复兴。他所用的大刀,上刻“忠义”、“报国”字样。宣统初,改授湖北德安三品参将。他不仅武艺超群,亦肯下功夫研究军事和学习文化知识。辛亥革命后,回乡以灌园捕鱼为生,始终保持勤劳俭朴的作风。

  9、革命战士:李新汉

  李新汉(1903—1931),鄱阳响水滩乡人。1922年在九江第六师范读书时就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郑育民、汪辰一起在县一小成立了中共鄱阳支部,任支委。北伐军低鄱,李新汉任鄱阳县警卫团长。1927年“七·一五”宁汉合流,李新汉与来鄱的方志敏商讨对策,因反革命两面派告密而改变了计划。9月省特派员刘士奇来鄱,在风雨山召开会议,决定派李新汉等人去珠湖组织暴动。李新汉到珠湖后,成立了珠湖苏维埃。珠湖暴动被围剿后,李新汉调任余干县委副书记。1929年春,赣东北成立了江西红军独立团,他任政治部主任。1930年7月红军独立团扩充为红十军,李新汉又任军政治部主任。不久,他随红十军第二次攻打景德镇,打败了鄱、乐、德三县联防反动武装,在芦田大吉张家成立了鄱阳县革命委员会,兼任 。1931年,李新汉担任红十军主力团(后改编为八十二团)政委,在进攻福建崇安城时,由于敌人突袭,李新汉头部中弹,英勇牺牲。牺牲后葬于离崇安城30里的长涧源马鞍山上,1985年其遗骨迁回鄱阳,葬于县城芝山。

  10、学运领袖:彭涛

  彭涛(1913—1961),原名定乾,鄱阳镇人。十四岁读小学时即加入共青团,任鄱阳县儿童团总团长、学联会代表。1932年6月,加入北方“左联”,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夏,到吉鸿昌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工作,兼任张家口工委书记。1935年,任中共北方局北平工作委员会领导成员,当年12月和姚依林等人参与发动并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12·9”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他赴山西前线,任正太特委书记,不久任冀西区地委书记。日本投降后,任太行区第三纵队政委,又任皖西区党委书记。1949年4月,调南京市委工作。11月,先后任川南区委书记、重庆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任中国化工部首任部长。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年仅48岁。

  文章来源:鄱阳之窗网 /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