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替秦国到赵国当质子的时候,见到吕不韦的一个姬妾,非常喜欢,就娶了她,生下始皇。始皇出生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的邯郸。生下来后取名叫政,姓赵。
嬴政
始皇十三岁时,庄襄王去世,政继位为秦王。这时,秦国的疆土已经兼并了巴、蜀、汉中,越过宛地而占有郢都,并设置了南郡;在北方攻取了上郡以东的地区,拥有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东到荥阳,灭了东、西二周,设置了三川郡。吕不韦做丞相时,封给食邑十万户,封号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要吞并天下。封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龅,庶公等人为将军。秦王政年纪还轻,又刚刚即位,国家大事就委托给大臣处理。
秦国刚刚平定天下,秦王命令丞相,御史说:“前些天韩王进献土地,奉上国玺,请求臣服,但不久就撕毁诺言,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我国,所以兴兵讨伐韩国,俘虏了韩王。寡人认为这件事已圆满解决,大概可以暂时停止用兵了。赵王派他的丞相李牧来缔结盟约,所以归还了他在我国做人质的儿子。不久赵王背弃誓言,在太原起兵反对我,所以兴兵讨伐,俘获了赵王。赵国的公子嘉又自立为代王,所以我也派兵出击灭了他。魏王开始时约定臣服于我国,但不久又跟韩国,赵国合谋突袭我国,便派将士前去讨伐,击灭了他。楚王进献青阳以西的土地,不久背叛约定,进攻我国南郡,所以我发兵讨伐,俘获楚王,也就平定了楚国。燕王昏庸至极,他的太子丹竟暗中派荆轲来刺杀我,我军将士前去征伐,并灭亡了燕国。齐王采用相国后胜的计策,断绝与我国的通使往来,想要发动叛乱,我军将士前去征讨,俘虏了齐王,平定了齐地。寡人凭借微不足道之身,兴兵讨伐各种暴乱,仰仗祖宗的神灵,六国的君王如今全都臣服认罪,天下至此已得到完全平定。如今要是再不改名号,就无法显示我的成功业绩,将它流传后世。希望你们议定帝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几人都说:“从前五帝的疆域纵横千里,这以外的侯服,夷服地区的诸侯,有的称臣纳贡,有的却不表示臣服,天子对此不能加以控制。如今陛下大兴正义之军,诛杀作乱的逆贼,统一了天下,在各国设置郡县,法律政令由此统一,这是自上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功绩,连五帝也比不上。臣等谨慎地与博士商讨结果是: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臣等冒死向陛下呈上尊号,大王应称为‘泰皇’,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用‘皇’字,采用上古‘帝’的名号,称为皇帝。”因为他是第一个称为皇帝的,所以后世又称他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
秦昭襄王五十年即公元前 257年,秦军围困邯郸,赵国处境危急。于是一面向楚国,魏国求救,另一方面准备向秦国的人质子楚开刀。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吕不韦以重金买通了看守,让子楚逃归秦国。秦始皇母子虽然仍留在钢郸,但由于子楚夫人是赵国富豪之女,才能够隐匿起来,未遭到赵国杀害。
子楚回到秦国以后,不久秦昭襄王病死,安国君即位,即秦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赵国为了讨好秦国,迫不得已将子楚夫人与赵政送回。曾为人质的赵政,在邯郸度过了八个春秋,终于回到了秦国。在赵政十三岁那年,由于安国君以及秦庄襄王子楚相继去世,他便即位当了秦王,从此结束了坎坷多劫的童年生活。
但这一段童年生活,使秦王赵政从小就形成了深居简出、沉默寡言、乖僻多疑的性格。尤其是在赵国邯郸的隐居生活,他随时都有被人告发的危险,因此遇事就只能忍让迁就,受人欺凌。后来当秦国灭了赵国的时候,秦王赵政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当年欺压他们母子的人全部坑杀,以泄多年的积愤,可以想见当年受苦之深。坎坷的遭遇与残酷的战争,使秦王赵政少恩寡义,残暴无情。他这种性格是与以武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代背景相吻合的。
大秦铁鹰锐士
对秦王赵政的性格和思想影响最深的另一件事,是吕不韦暗中指使缪毐与其母私通。赵政本来就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其母楚夫人也原是吕不韦的姬妾,早在嫁给子楚之前就怀有身孕。赵政当秦王时年仅十三岁,朝政大权也就掌握在其母太后与号称“仲父”的吕不韦手中。吕不韦与太后的暧昧关系,随着秦王赵政年龄的增长,随时都有被揭发的危险。吕不韦唯恐祸及于己,于是将缪毐进献给太后。按照古代的礼法,男子在进宫之前,必须用药将生殖器腐烂掉,当时称为“宫刑”或“腐刑”。吕不韦与太后买通主持腐刑的官吏,使缪毐得免。这样,缪毐拔去胡须眉毛,侨装成宦官混进了宫中。太后与缪毒私通后,大权也就慢慢地落到了缪毐的手里。有一次,缪毐酒醉与人争执,竟怒目大呼:“我是皇帝的假父,你怎么敢与我抗争!”此人就去向秦王赵政告发。此时秦王赵政已是二十一岁的青年,按照古代形式,已是“弱冠”之年,可以亲理朝政了。他当即下令进行调查,发现缪毐并非宦官,常与太后私通,并已生有二子,计划等赵政死后,由其子来继承王位。缪毐见事败露,于是乘秦王赵政在雍地蕲年宫举行加冕之礼时,假用秦王和太后的玉玺,发兵作乱。秦王赵政立即派兵镇压,结果缪毐兵败被杀,参与叛乱的二十人都被斩首,车裂示众。因缪毐叛乱事件牵连到太后与吕不韦,秦王赵政就把太后迁出首都咸阳,放逐到雍地居住,而吕不韦也因此被罢官免职,不久自杀身亡。秦王赵政的家庭悲剧,使他不可能再以血缘关系和传统道德来作为维持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而一切以法为断,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法家思想,也就成为他所奉行的行为准则。
秦将蒙骜
秦王赵政在平定缪毐叛乱和处理了太后与吕不韦的事件后,开始进行统一六国的宏图伟业。
经过了商鞅变法,当时的秦国,国力已十分强盛。它西并吞巴蜀,汉中;南进入楚国郢都,置南郡;北已占据韩,赵旧地上郡以东,拥有河东、上党、太原三郡;东达荥阳、成皋,建立三川郡。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占有强大的优势,成了东方六国韩、赵、魏、燕,楚,齐的劲敌。为了抵御秦国的侵犯,东方六国多次联合起来,互相救援,共同抗秦。因此,秦军经常被六国联军打败,无法东进。
针对以上情况,年轻的秦王赵政亲政以后,便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是广泛招纳人才。在战事纷争的年代,要取得胜利,人才是十分重要的。但秦王赵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事情是这样的:与秦国邻近的韩国,迫于秦军的威胁,昏庸无能的韩王听说秦国特别喜欢大兴土木工程,于是派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入秦,劝说秦国修筑水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的经济实力,使其无力东进。当这个工程正在进行之际,韩国的“弱秦之计”被秦王赵政发觉了,而秦国的宗室大臣也在一边煽动说:“诸侯各国来秦的客卿,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而来的,应将他们统统赶走。”秦王赵政听从了这些意见,便下令“逐客”。当时的长史李斯是由楚入秦的,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他就向秦王赵政历数了秦国用外人而使秦富国强兵的事实,例如秦穆公用了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而称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而使国富兵强,秦惠王时用张仪之计,使六国西面事秦;秦昭王时用范雎,使秦成就帝业。这些人都非出自秦国,但都给秦国立了大功。因此秦国要想天下无敌,就必须广纳人才;如果把这些有才干的人逐出,这无异于帮了敌人的忙。秦王赵政听了李斯的进谏,就决定废除“逐客令”,并重用李斯。诸侯各国的一些谋士和人才,也都纷纷投奔秦国,从而壮大了秦国的力量。
谏逐客书
其次,秦王赵政听从尉缭的建议,用重金拆散六国的联合。尉缭,原名为缭,魏国大梁人,在秦王废“逐客令”后到秦国为客卿。他向秦王进言:当前,以秦国力量之强,是东方诸侯各国所不能比拟的,但若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击秦国,结果就很难预料了。因此,他主张秦王赵政用重金买通各国掌权的大臣,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以拆散他们的联盟。秦王赵政采纳了尉缭的意见,并把他升为国尉,掌握全国的军队。
第三,在离间六国联盟的基础上,秦王赵政还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先后对六国实施各个击破的政策。具体方法是:先拉拢收买与秦国相距较远的楚,燕、齐三国,从而使与秦国相邻的韩、赵,魏三国腹背受敌,且处于孤立无援之地。在攻占韩、赵、魏三国之后,随着战线的东移,再——吞并楚,燕,齐国。秦王赵政就是按照这个步骤统一了六国。
秦王赵政十七年(公元前 230 年),秦派内史腾率兵去攻打势力较弱的韩国,俘虏了韩王,韩亡。在韩、赵、魏三国之中,赵国国力最强。赵将李牧曾屡败秦军。秦灭韩后,赵国也就成为秦国的最大劲敌。秦王赵政运用尉缭的商间之计,用重金赂贿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诬告李牧。李牧被赵王赐死后,秦军则得以长驱直入,攻占赵都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秦灭六国
韩,赵被灭亡以后,秦军兵临易水,直接威胁着燕国。燕国的国君名喜,人很平庸无甚才干。燕太子丹过去曾与赵政在赵国同为人质,交往非同一般。后来太子丹又成为秦国人质,秦王赵政忘却旧情,对他非常不好。太子丹逃回燕国后,怀恨在心,一直想报仇。当秦军压境之际,太子丹便派刺客荆轲去行刺秦王。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荆轲带着燕国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东南)地图和秦国叛将樊于期的首级去见秦王。秦王缓缓展开图,图穷而匕首现。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袖子,右手握匕首,向秦王扑来。秦王绕着柱子跑,最后在手下人的提醒下,拔剑刺死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慷慨悲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虽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但不可逆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趋势。秦王赵政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年),秦将王贲灭燕,俘燕王喜,燕亡。
秦朝疆域
韩、赵被灭,与秦相邻的魏国危在且夕。秦王赵政二十二年(公元前 225年),秦将王贲率兵攻魏,挖开黄河,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请降,魏亡。灭魏以后,秦国乘胜向楚国开进。秦王赵政二十四年(公元前 223 年),秦将王翦攻人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楚亡。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秦将王贲攻齐。齐国佞臣后胜接受秦的贿赂,齐王建对他却一味轻信,秦军一到,齐王建被俘,齐亡。
一统天下,开万世之太平
从公元前 238 年秦王亲政时起,到公元前221年,在这短短的十七年间,具有雄才大略的秦王赵政,终于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标签: 秦朝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