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曹振镛,为什么被骂为“最名不副实文正公”?

滴答历史 100 0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谥号作为中国古代对历史人物一生功过是非的盖棺定论,向来是历朝文臣武将追逐的死后殊荣。但是,由于谥号是天子亲赐,所以,德不配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武将的最高谥号“武忠”,大将徐达求而不得,却让辫帅张勋得了。又比如,文臣的最高谥号“文正”,张廷玉求而不得,却让曹振镛得了。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死后获谥“文正”者共计不过27人,还不到状元总数的三十分之一,历朝历代,凡堪当“文正公”者,大多是震古烁今的一代名臣,比如范仲淹、司马光等。那么,这个曹振镛何许人也?他死后为什么能获谥“文正”?又为什么被诟病为“最名不副实的文正公”?

曹振镛,字怿嘉,号俪生,安徽歙县人,据说是魏武帝曹操的嫡脉后裔,父亲是乾隆朝的户部尚书曹文埴。曹振镛27岁考取进士,入选庶吉士,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年届80才退休,实际从政长达52年之久,是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人。

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曹振镛,为什么被骂为“最名不副实文正公”?

(曹振镛像)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官场不倒翁,当有人向曹振镛求取为官秘诀时,他却因六字回答遗臭万年,他说:“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多磕头,少说话。”这六个字把曹振镛塑造成了一个唯唯诺诺、贪生怕死,仅凭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偶得圣宠的投机官宦。但实际上,这只是曹振镛的谦词,真实历史中的他不仅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而且是一代能臣。

曹振镛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少詹事、体仁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要职,在嘉庆和道光两朝更是位极人臣,职权相当于宰相。嘉庆皇帝出巡期间,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民间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说法。如此一位备受皇帝信任的重臣,怎么可能只懂得“多磕头,少说话”呢?

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曹振镛,为什么被骂为“最名不副实文正公”?

(清朝磕头图)

为官52年期间,曹振镛不仅从未有过大的过失,也没有贪污受贿的记录,而且政绩颇丰,功劳甚大。

道光七年,清廷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是道光朝最重大的一次军事和政治事件,而其背后决策人正是曹振镛,他也因此被晋封太子太师,旋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另外,曹振镛曾三次当学政,又主持乡试、会试各四次,每一次都做到了公正严明,不提拔亲信,不埋没人才,为大清王朝选拔上来一批后起之秀、栋梁之材。

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曹振镛,为什么被骂为“最名不副实文正公”?

(曹振镛手书奏折)

曹振镛尤其以刚正清廉,善断有谋著称。曹振镛出身于盐商世家,祖上世代以盐业为生。众所周知,古代贩盐是第一暴利行业,曹家也因此富甲一方。曹振镛主政期间,曹家亲属仍为扬州盐商,世代享受特权。后来,两江总督陶澍提出盐政改革,取消商盐垄断权,实行凡纳税皆可贩盐的“盐票法”。这无疑直接侵害了曹家的既得利益,但曹振镛却大力推行这一改革,当有亲属抱怨不解时,曹振镛却说:“焉有饿死之宰相家?”

曹振镛牺牲家族利益支持盐政改革,是大公无私,更是英明之举。在他看来,家族利益事小,国家利益事大,孰轻孰重他心中自有杆秤。

从“康乾”盛世,到“嘉道”中落,嘉庆和道光两朝正好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国运下滑,君主平庸,若不是“宰相”曹振镛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大清王朝的末日或许会来得更早。

清朝当官时间最长的曹振镛,为什么被骂为“最名不副实文正公”?

(道光皇帝画像)

道光皇帝评价曹振镛说:“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这并非谬赞,而是实情。

综上,笔者认为,曹振镛的“文正公”或许真的不范仲淹、司马光的“文正公”来得含金量高,但也绝非名不副实,德不配位。曹振镛为官确实谨小慎微,但他的那句“多磕头,少说话”只不过是自我嘲讽的谦词,被后人误解百年。实际上,曹振镛也不愧为治世能臣、国之栋梁。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