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喷薄于字外,抱负藏匿于胸间。绝命诗,中国古典诗词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如人生,有许多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写就的绝笔豪迈雄壮,读来让人心胸为之豁,精神为之振。如今重温这些经典,依然可以感受他们的豪情万丈!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这首辞为荆轲所作,后两句疑为后人补作。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浅近易懂,直白如话;细细品味,却意蕴深长,正气凛凛,感染力极强。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不以成败论英雄,最打动人的是这种情深义重的真情,《史记》云:嗟呼!士为知己者死。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司马迁笔下之刺客都是一诺千金、忠于知己、舍身求义、视死如归之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绚烂的一笔,无论你是怎样的人,总会击中你心灵最柔软的某处。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悲情英雄不止荆轲一人,英雄纵横驰骋,金戈铁马浩气冲冠,但也有垂泪时刻,徒叹奈何,我们的历史也尤其看重这种悲情英雄。
霸王项羽,一代枭雄,在四面楚歌之后,发出了慷慨悲壮的呼声。虞姬有绝命诗曰:“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面对美人和宝马,项羽心中感慨万千,唱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垓下歌》。
失败者想要青史留名,那失败得必须诗意。项羽权谋和爱情都失去了,却意外取得了比刘邦还高的待遇,被历代诗人写进诗里吟诵,被编成戏曲、电影、歌曲至今流传。我想是因为这份“失败者”的孤独,我们都有吧。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陆游在85岁高龄,人生最后之时所作的短诗,凝聚了一生的心志,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背过的千古名篇。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
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陆游就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而生命的最后,他的遗嘱中没有交待其他,唯一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这种家国情怀,古今皆同。
《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这首词的作者是明代方孝孺,靖难之役后他慨然赴死时所作。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硬汉,确实他的名字是“骨鲠之士”的代名词,他本人是明朝最硬的“硬骨头”。
方孝孺不仅是硬汉,更是一位大学问家,朱棣的军师姚广孝称他为“读书种子”,年轻时就跟随名师宋濂学习,被宋濂誉为“孤凤凰”。明太祖在世时,就曾称他为“异才”“壮士”,把他当储备人才留给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
学问好,道德品行高,却有文人通病,为政不行。在建文帝时期,方孝孺备受重用,地位相当于国师,但他始终无法跳出儒家治世的窠臼,施政上倒追周朝典章制度,一味复古,实在是迂腐。朱棣进城后,方孝孺表现出了孟夫子说的“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招致“诛十族”的血腥杀戮。整整杀了7天,一共杀了873人(一说847人)。
明仁宗朱高炽评价方孝孺、齐泰等人“俱是忠臣”。183年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明神宗朱翊钧下诏褒录建文帝时期的诸多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位列首位的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其次便是方孝孺。至此,方孝孺终于正名。
方孝孺的死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叫气节的一种东西,他死守的东西无意义,但他死守的精神光照后世。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方孝孺与袁崇焕,明初明末一前一后两个历史名人。这首绝命诗,是袁崇焕将受“凌迟”之惨刑时所作。
袁崇焕卒年四十七岁,英雄是死不得其所,崇祯是自毁长城。袁崇焕死后,大明离灭亡也没剩多少日子了。
金庸写《碧血剑后记》时说,他的《碧血剑》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金庸评价袁崇焕:“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
《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袁崇焕》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无怪乎义士佘信会冒性命之险偷出袁崇焕残骨埋葬,并且连续十七代为其守墓了。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的作者大家更为熟悉,他就是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时谭嗣同和梁启超诀别,谭嗣同选择了死,他要求梁启超活下去。一个自愿赴死的人,对一个艰苦逃生的人,表达了最大的敬意,“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们对这首诗后两句熟悉,而前两句谭嗣同巧用典故,借古抒怀,把自己的遭遇同历史人物张俭和杜根做对比。
张俭是东汉末期的高平人,为官期间与朝堂毒瘤宦官集团作斗争,被太学生所敬仰。宦官集团发起报复,前后两次党锢之祸,反宦官的士大夫们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张俭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人品,都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望门投止”就是指的他逃亡时,被大家收留避难。
杜根与张俭同是东汉时期的人,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装死三日,目中生蛆,侥幸逃脱,躲了15年。邓太后死后,杜根复出,官拜侍御史。
谭嗣同以两人自比,却不选择逃避。他以“横刀向天笑”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去刑场就义,用鲜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最后总结:
诗歌如人生,在活着的时候,我们的肉体和精神总有着重重的约束,难以率性而行。唯有在接近死亡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放下顾虑,说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读这些名人的绝命诗,我们或许从中可以得到对生命的某种感悟和启发吧。
标签: 四面楚歌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