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提到的C君,每当C君碰到X君,总爱高呼:X天才!只有X,没有听到C君说其他人,由此可见,X君非寻常人物也。印象中十年前的X君皮肤白净,面色红晕,文弱书生样,身材比较瘦,也是一名帅哥。
简单地评价X君:就是数学专家,当然其他的科目也很好。数学单科曾多次拿到年级第一。数学方面的领悟和理解能力是出类拔萃的,百里挑一的,数学天才水平是公认的。
记得高一的时候,当时学函数,二元一次函数方程式,大多数人碰到这样抽象的概念,始终无法理解,f(x)、g(x)、f(g(x))这些抽象概念,想的特别头疼,绕的云里雾里,看到这些数学符号就发晕。还有变幻多端的立体几何的空间转换、绕来绕去的平面解析几何的公式换算。这些抽象难不住X君,他很快就理解了,还主动替我们这些后来者作义务讲解。
当年的黄宝书(苏州大学出版社的数学习题集),大多数人做起来,咬笔头,推进十分缓慢。看看X君,老师讲到哪,哪里的就做完了,可谓高速推进。如果翻开当时的习题集,X君做的都是最快最全的,当然准确率也是最高的。
10年前的高二我们都在努力学习数学的时候,X君已自学完全部课程,高二快结束时,笔者问X君,他不谦虚地回答,当时豪言壮语,仿佛还回荡耳边:如果马上参加数学高考:也能考120分以上。
X君处理事情灵活,某日老师在黑板上演算完某题目,让同学们上讲台推算。X君上台后用黑板刷刷掉老师书写的一些粉笔字,保留了一部分演算过程,然后正确解答,台下一阵惊呼。
X君酷爱下象棋,水平不错。当时体育课(下雨天),下象棋,霸气十足,对某同学高呼:“你再不填车,我就将死你。”
X君也有不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习惯了走顺风路,可生活并不是平坦的,挫折和打击是必然的。坦然面对,才能走向成功。
传闻:笔者向来不喜欢八卦,忍不住对X君也想八卦一下。X君成绩好,当时长得又很帅,是某些女生暗恋的对象。因为好几个女生谈起X君时,眉飞色舞,崇拜有加。不过当时X君一心扑在学习上,也没有计较考虑这么多。
评价:X君是天才+勤奋的典型代表。理科的其它科目,都是自己做题做出来的。尽管数学单科超强,但语文和英语相对较差,后来逐步赶上,当然两门文科课也是靠复习,背诵,练出来的。
后记:高考后,X君填志愿,报北京一所高校,上线了,由于不服从调剂专业,被调剂到西安一所大学,专业也不是自己选的。笔者读大学时,一个大学同学的高中同学和X君居然在同年级同专业上学,谈到他也是感觉挺惋惜的,成绩挺好,放弃保研,立志考到外面去。后来也是没有发挥好,毕业后去了广东某城市拼搏,后来去了江苏某城市奋斗,现在正在内蒙某城市打拼。
感悟:
1、县中现象,即县级教育机构的高考水平是最高的。作为县中学生,地域经济不发达,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有背水一战,才能杀出血路,即经过每日12小时的高强度学习,积蓄3年的知识,通过相对公平的高考,从而改变自身命运,X君就是很典型的代表。恢复高考之后直到08年左右,高考依旧是农家子弟奋斗,跳跃龙门的唯一通道。
不同的是,现在由于扩招(表层)和体制(深层)方面的原因,高考逐步丧失它的改变阶层命运的功能,再加上大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所以现在不少人都已经放弃高考,读书无用论再次回归历史舞台。
2、走得出的农村,回不去的乡愁,X君就是一个缩影。对笔者的成长环境而言,笔者也可以算作农家子弟(从广义上说,相对于大中城市的县城和小城镇都是农村)。走出了农村这个环境,由于家乡经济并不发达,没有什么好的就业机会。除了考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外,在家乡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职业,所以,我们回不去。但是随着近五年城市房价火箭般上涨,融入大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进无法扎根,退无法安守。年龄渐长,各种压力也扑面而来,作为漂一代,无论北漂还是南漂,每逢佳节佳节倍思亲,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家。乡愁扑面而来,越来越浓……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