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东升 读史专栏作家
汉初英雄,各有风骨,千百年来,任人品读,却永远也读不完。
如果说张良是鸣于九天的仙鹤,那么韩信,则是呼啸山林的猛虎。
他是军事天才,大汉天下,大半是他打下来的,却功高震主,不得善终,被女人所杀。
他出身贫寒,孤独无助,却志存高远,一心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他是励志楷模,也是悲情英雄。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与出身高贵的张良不同,韩信本是草根出身,而且父母早逝,按照现代社会三十多岁还需要啃老的标准,他应该算是个孤儿。
按理说,这样的出身条件,是不敢有太大奢望的。他的理想,应该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有几亩好田,娶个能干活的老婆,生几个大胖小子……
可上天就是爱捉弄人,给你一个卑微的出身,偏要赠送一颗不安分的心,让你在现实与欲望之间,苦苦挣扎。
韩信就是这样,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很骄傲,不喜欢干农活、做小生意。总而言之,就是不想做普通人。这一点,和刘邦倒有些像。
但刘邦好歹当了个亭长,在县里混得风生水起,连县办公室主任萧何,县公安局长曹参,也成了他的小弟。
而韩信,因为没有门路,连个小吏也当不上,只能到处混饭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不但生活上处于贫困水平,精神上也很孤独,形单影只的他,老是受人嘲笑歧视。
有一次,一个无赖挑衅他,让他钻裤裆。韩信盯了他好一阵子(孰视之),就爬在地上,从无赖裤裆下趴了过去。
虽然后世不断的赞誉他,称他能受胯下之辱,但要知道,对于韩信来说,这并不是想要的。总而言之,他的生活过的很悲催。
如果没有秦朝未年的农民大起义,韩信肯定会一直沉沦下去,最后成为一名资深的老流浪汉,在某个寒冷的夜晚冻饿而死。
但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科学告诉我们,世间万事,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亚马逊森林中,一只蝴蝶轻轻振动翅膀,美国德州便迎来了一场龙卷风。
公元前三世纪,咸阳城宫殿中,皇帝胡亥任性昏庸,奸臣赵高胡作非为,虽然他俩没有挥动翅膀,只能舞动权杖,却导致天下大乱。没有引来龙卷风,而是为中华大地带来了一场超级台风。
在这场战争风暴面前,大部分人看到的,是灾难,也有人看到的,是希望。
淮阴城里,正在某个破庙中睡觉的韩信,激动万分,他双膝跪地,仰天大喊:“感谢上苍,让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感谢胡亥,感谢赵高,是你们的愚蠢,让我有了出头的机会!”
他决定结束这种受人白脸的苦日子,干出一番大事业。那怕付出生命,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也好过庸庸碌碌地苟活一生。
对于他这样没有任何根基的人来说,首要之事,就是要找个老板。于是,他带着他的剑,还有他的豪情与才华,去投奔楚地最大的起义领袖,项梁。
他本想在项梁这里得到重用,一展平生所学。但事与愿违,他的路注定艰难坎坷。在项家阵营中,因为没有名气,出身又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默默无闻。
后来,项梁死了,他又跟随项羽。这位年轻的将领意气风发,颇有英雄气象。一时间,韩信看到了希望,觉得这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明主。
于是,他将自己平时对局势的思考与建议献于项羽,希望得到赏识。可他又一次失望了。
项羽虽然力能拔山,英雄盖世,却不善于识别人才,他没有接纳韩信的一片热忱,对他的建议也充耳不闻。估计嫌他烦,就给了个执戟郎中的职位打发了事。
执戟郎中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站岗放哨的警卫员。我一直不理解,项羽为什么对韩信如此刻薄,不给他任何表现才能的机会。
或许是韩信不善于表现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太低。这样的人才,除非深入了解,还真的不易被发现。
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说,不一定,如果埋在土里,它就发不了光。
韩信这块金子,在项家集团中呆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发出光来,他失去耐心了。眼看着灭秦之战已经结束,再不另择出路,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于是,韩信离开了项羽,去投奔刘邦。
跟随刘邦之后,他还是没有机会,只当了个小官。更倒霉的是,还犯了事,要被处斩。
这是他命运的最低谷了,我相信,当要被砍头的那一刻,他的内心,肯定充满了不甘,他不想就这样离开人世,他不相信,自己的命运会如此悲惨,他要最后争取一把,他要逆天改命。
韩信不是择天记里的陈长生,没有星盘大阵来帮他,更没有美人相伴。他能做的,只是在砍向自己的大刀抡起的那一刻。大喊一声:“汉王难道不想争天下了吗?!为何要杀掉壮士?!”
也算他幸运,负责监斩的,是以宽厚知名的夏侯婴。他见韩信口出大言,而且相貌不凡,就放了他。与他一番交谈之后,才知道,韩信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夏侯婴可以说是韩信在事业上遇到的第一位贵人,他为什么会那样轻易的放掉韩信,史书中说是“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但我宁愿相信,是韩信表现出来的精神气度,让阅人无数的夏侯婴感受到了他的不凡。
谁说直觉是女人的专利了,你看,大男人也有可能凭直觉做出正确的决定。
夏侯婴没有按照监斩程序杀了韩信,可以说是一位差劲的司法工作者。但因此而成就了四百年大汉天下,却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他不但放了韩信,还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可刘邦这一次却没表现出知人善任的一面,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顾名思义,治粟都尉,就是负责粮草工作的。对于某些志在贪污军饷的人来说,这倒是一个肥差。可韩信不是,他的志向,非庸常人可比。
项梁不了解他,项羽不搭理他,刘邦也未重视他。换了三任老板,还是老样子。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样的母亲,没人想要。
对于韩信来说,或许是经历的挫折太多了,他也变通了一些。为了推销自己,他有意无意的接近另一个人,一个刘邦最信任亲近的人。
这个人不是张良,对于张良,刘邦更多的是敬重。这个刘邦最亲信的人,是萧何。
作为刘邦的大管家,萧何也是识货的人。交谈之间,他为韩信的军事才华所折服。惊喜之下,立即向刘邦汇报,咱们军中,有这么一号天才人物。
可不知道是刘邦对韩信的印象不好,还是根本就没有印象,总之,刘邦就是不搭理他。或许,他以为韩信不断地找人说情,是个没有本事的后门货吧。
不管怎样,韩信又一次失望了,估摸着萧何已经推荐过自己,而刘邦还是没有反应。他准备跳糟,他是用青春赌明天的人,绝不会将大好年华耗费在琐碎的后勤服务中。
于是,在一个夜晚,他逃出了军营,离开了刘氏集团。可没想到的是,他的离开,会惊动刘邦阵营中的二号人物,萧何。
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他对韩信说了什么?承诺了什么?能劝回韩信,史书中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猜测。但韩信确实回来了,或许,他准备再碰一次运气。
面对去而复返的萧何,刘邦又生气又高兴,骂他为何逃走。当萧何解释说自己是去追韩信时,刘邦不敢相信。因为当时逃跑的将领很多,萧何都没有追,却独独去追无名之辈韩信。
而这一次,萧何准备亮出底牌。他对刘邦说,如果你想在汉中这个地方呆一辈子,那么韩信没有用。如果你想走出汉中,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人可用。
话说到这份上,刘邦也明白了,他与萧何相交多年,知道他不是轻易举荐的人。于是郑重承诺,要封韩信为将军。
萧何却说这还不够,在他的坚持下,刘邦用登坛拜将的最高礼节,在全军将士惊异万分的目光中,封韩信为大将军。
这是个什么职位呢?按现在的标准看,应该是仅次于刘邦的军事统帅,可以节制诸将,指挥大规模的会战。
有了这个平台,韩信就可以施展才华。但在此之前,刘邦还是准备了一场面试。
因为他实在是不了解韩信,只是出于对萧何的信任,才如此大胆的用他。心里其实也没底,必须亲自过问一下。
他问韩信:“萧何经常在我跟前夸赞你,你有什么好的谋划要对我说啊?”潜台词是,你有啥能耐当这个大将军?
面对刘邦的下马威,韩信早已胸有成竹。他等这一天,太久了。多年来的怀才不遇,孤独中的坚守,就为的是这一刻。
他稍微谦虚了一番,就开始为刘邦分析面临的形势。首先要明确,谁是我们的敌人?自然是项羽。
他又问刘邦,在勇武,仁爱,兵力等方面,你能不能比过项羽?
刘邦没想到自己身为面试官,竟然叫考生给摆了一道。他沉默了一阵,只好承认自己在综合素质方面,确实不如项羽。
看到老板胸怀宽广,有自知之明,韩信放心了。他耿直地补了一句“我也认为你不如他。”
每当读到这里,我就有一种感觉,韩信虽然深通谋略,但他确实不是混官场的人,他没有张良那种不执著于功名的洒脱,也不像萧何那样谙熟君臣之道。
但说实话,我就喜欢这样的韩信,一位真实的天才。
把领导批评了一句,他才开始真正的回答,他分析了对手项羽,并给他下了一个著名的评语:“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因为妇人之仁,他不能及时封赏部下,没有笼络住人才。因为匹夫之勇,他喜欢好狠斗勇,单打独斗,更不能调动部将的战斗积极性。
除了性格上的缺陷,项羽还有许多失策,他残暴无比,坑杀秦国降卒,三秦父老对他恨之入骨。又叫人杀害了反秦义军的精神领袖楚怀王,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他任人唯亲,封自己的亲信为王,让各路诸侯都不满意。他没有在具有地理优势的关中建都城,却跑到了家乡彭城。
杀死义帝,失去天时。建都彭城,失去地利。凶残暴虐,失去人和。总而言之,项羽虽然表面强大,却危机四伏,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必能打败他。
韩信将多年来的思考全盘托出,为刘邦制定了一个打败项羽的总体规划,有理有据,堪称楚汉版的“隆中对”。一下子就赢得了刘邦的青睐,史书记载,刘邦非常高兴,对韩信相见恨晚。
有了机遇,有了平台,接下来,就是韩信大展鸿图的时候了。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战绩。
他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帮助刘邦进入关中,平定了三秦之地,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刘邦彭城大败,仓皇逃窜,韩信重整残兵,打败了追击的楚军,刘邦才缓过一口气来。
彭城大败后,魏王豹见风使舵,背叛刘邦,威胁汉军后路。韩信又声东击西,奇袭魏都,生擒魏豹,平定魏国。
之后,他又受命经略北方。收服了代国,并生擒了代国丞相夏说。
正当韩信兵强马壮之时,刘邦抽走了他的大量兵力,只留下少量人马,命他去攻打赵国。
即使手上人马有限,韩信也能超长发挥他的军事才华,最典型的,就是平定赵国时的井陉(xing)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敌强我弱,敌逸我劳,敌方是主场,吃饱喝足了,在城里等着他们去送死。而韩信一方,却是长途奔驰,人困马乏。
除了这些不利因素外,最要命的一点是,刘邦是一个深谙帝王权术的人,他留给韩信的军队和将领,是一帮生面孔。根本就不服韩信为帅,想叫他们无条件听从指挥,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环境,一般的将领可能会退缩,但韩信,注定要化腐朽为神奇,用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奠定了他一流军事家的地位。
他先是派出一支小部队,手持旗子,提前埋伏在敌方军营的两侧。然后,他做出了一个违背兵法常识的决定,那就是背对着大河扎营。
这一举动,让将领们十分不解,因为按照常规,行军打仗,为了安全,一般都是背靠大山扎营,这样可以保证后方不被偷袭。而像韩信这样扎营,一旦敌人来攻,背后是大河,连条逃路都没有,简直就是送死。
但事实证明,韩信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不留后路。
当战役打响后,敌军大举出击,韩信一方,不堪一击,节节败退。但当退到河边,发现无路可退时,全军上下,却突然暴发出了一股拼死一战的勇气。与敌军在河边开始激战,寻求一条生路。
而就在此时,赵军士兵却发现,己方的军营中,已经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原来乘赵军出击之进,早先埋伏的人马,将旗帜偷偷的插到了敌方军营中去,造成一种占领军营的假象。
有时候,假象也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果不其然,看到营中尽是汉军旗帜,赵军立即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四散而逃。
于是,形势被逆转了过来,汉军开始追杀,赵军一路溃逃,死伤无数,连赵王也成了韩信的俘虏。
这一战,成就了韩信,也成就了刘邦,楚汉之争的战略大局被扭转,刘邦开始由防守转为反攻。
在这一战中,千百年来最为了津津乐道的,是韩信背水扎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杰出谋略。
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计谋,被后世许多将领效仿,却失败而终。
比如三国时的马谡,他否定了副将王平的常规建议,选择把军队驻扎于高山之上,想重新上演一次置之死地而后来,却兵败垂成,这又是为什么?
我认为,同样的谋略,韩信用它功成名就,而马谡用它,却身败名裂。之所以有两种结果,是因为两场战役所面临的环境不同。
韩信之所以要用这一种办法,是因为军心不稳,他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被刘邦拜为统帅,地位超过了许多老将,大家都不服他。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让全军团结对外,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背水一战,让大家无路无退,拼死而战,反而杀出了一条血路。
也就是说,韩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用兵之道,正兵为主,奇兵为辅。出奇制胜虽然好看,但风险也大,不到万不得已,不可擅用。
而马谡对兵法的领悟,显然没有韩信的火候,他没有领会诸葛亮交给他的战略任务,只是守住街亭,而不是要他秀兵法。况且,面对司马懿这样强劲的对手,想出奇制胜,可不是那么容易。
话题回到韩信的身上,他漂亮的打胜了井陉之战,平定了赵国,开辟了第二战场。同时,他又用外交手段,不费一兵一卒,就招降了燕国,巩固了胜利果实。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进,另一战场上的刘邦,却被项羽打的丢盔弃甲,身边只有夏候婴一人。他仓皇地逃到了韩信这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走了韩信的兵权。
和上次一样,心机过人的刘邦,又带走了大量部队,到南方战场去挥霍,只给韩信留下了少数人马。走之前,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平定齐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
韩信就是韩信,虽然没有撒豆成兵的魔力,但出神入化的军事才华,总是能创造奇迹,他用少量的兵马,就平定了齐国。让整个北方,都飘扬着大汉的旗帜。
这时候,项羽才反应过来,放眼北望,大半个中国,都被韩信改成了姓刘,而不是姓项。
他开始慌了,他万万没想到,韩信,这个自己帐下不称职的警卫员,竟然会成这么大的气候。
于是,他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将龙且去齐国,想将韩信一举消灭。因为韩信的存在,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无声的讽刺。
面对威震河朔的名将,受命北上的龙且,并没有惊慌,他非常自信。因为在他的眼里,韩信还是那个站岗放哨的执戟郎中,怎么会是自己的对手。
龙且万万没想到,他会死在自己看不起的韩信手上。死之前,还完美地配合韩信,上演了一场兵法秀。
战役的经过是这样的,韩信提前做了功课,令人拦截了河水。等到龙且大军过河之际,突然放水,龙且大军被一分为二,被杀死,或者被淹死,龙且自己死于乱军之中。
当龙且战死的消息传到项羽耳中时,西楚霸王再骄傲,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占领整个北方的韩信,已经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了。
在军事行动失败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项羽,派一名叫武涉的说客去动员韩信,想用外交手段来解决。
武涉是一名优秀的外交家,他为韩信分析利害,告诉他,功高震主,将来有一天,刘邦必定会要了你的命,你之所以能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羽还活着。
最后,他代表项羽,提出了和平的建议,那就是让韩信保持中立,不再帮助刘邦,三家共分天下。
如果韩信采纳了他的建议,或许三国演义就提前上演了。可韩信拒绝了,他动情地回忆了刘邦对自己的好,总之,恩情似海,自己不能背叛他。
武涉走后,韩信手下的谋士蒯通,利用相术,又动员他另立门户,但韩信终久没有答应。
这是韩信人生当中,面临的最重要的一次抉择,选择背叛刘邦,三分天下?还是继续为刘邦打工?我相信,面对项羽的提议,手下的拥戴,他肯定动摇过,也思考过,但最后,还是退缩了。
一方面是因为感恩。一方面,他不想放弃现有的一切,去进行未知的冒险。这两种因素,应该都有。
不管怎样,这一段时光,是韩信命运的顶峰,他手握重兵,刘项二王的成败生死,都决定在他的手中。就连他要当假齐王,刘邦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得答应,封他为真齐王。
但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
接下来,就是对项羽的最后一战,在韩信、刘邦、英布、彭越等几路大军的围追堵截下,秦朝未年最耀眼的明星,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自刎而死,天下从此开始姓刘。
与讲情义、有顾虑的韩信相比,刘邦显然更为老辣果决,项羽一死,他就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并且改任他为楚王。
对韩信来说,这也不错,他本就是楚地人,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他找到了曾经接济过他的人一一报答了他们,就连污辱过他的无赖,他也给予了提拔。
他成功了,也证明了自己,或许从此以后,他只想做一位让楚地百姓安居乐业的诸侯王。
但他想错了,一个太平盛世里,是不允许位高权重的名将存在的。天下已经平定,英雄就该谢幕了。就像历史老人导演的所有剧本一样,关于韩信即将谋反的告发开始不断出现。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有没有谋反,真相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理由,来拔掉卧塌之侧的这根刺。
与战场上的机谋权变相比,政治上的韩信,显然不是刘邦的对手,他很快就被用计带到了洛阳,从楚王,贬为了无职无权的准阴侯。
这时候的韩信,如果韬光养晦,他还是有活路的。但单纯的活着,从来都不是他目标。
他不会卑躬屈膝,面对刘邦,他还是敢说,你打仗不如我。
他很骄傲,即使像樊哙、周勃这样的开国权贵,在他眼里也一文不值。
有一次,他到樊哙的家里去,樊哙激动万分,受宠若惊,跪在地上,高兴的说:“没想到大王您能来看我!……”虽然他失势了,可是在樊哙的眼里,他依然是大汉王朝的战神。
可韩信一出门,竟感叹到:“没想到我韩信,竟沦落到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显然,连樊哙他也是看不起的,要知道,樊哙不但是开国元勋,还是皇亲国戚。
说实话,从做人的角度来看,韩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政治的角度,也是取祸之道。性格决定命运,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韩信,注定不会平静的离开人世,他终久要闹出动静来。
果然,不甘寂寞的他,被诬参与了前部下陈稀谋反,说他准备乘刘邦不在,袭击都城,里应外合,一举推翻大汉王朝。最终,韩信被萧何骗到皇宫,为吕后所杀。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韩信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挣扎的一生。他不断的在情义、抱负、恐惧、欲望之中犹豫不绝。或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他真正的解脱。
因为抱负,他孤身仗剑,天涯闯荡。因为情义,他感知遇之恩,在三足鼎立的时机面前,选择了忠诚。因为恐惧,他不敢庇护故友钟离昧。因为欲望,他不想老死于无所事事中,最后选择了反叛。
从古到今,没有人的成就,能超越他自己的骄傲。而韩信,还傲的不够。他满足于得到的利益,不敢再冒险,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最后,成了弃子。
自古名将,多死于宫廷之手,这是历史的魔咒。数千年来,韩信成了一种符号,他的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涵义。是忍辱负重,是用兵如神,是功高震主,是兔死狗烹……
韩信之后,又有多少个韩信重蹈覆辙,这是为什么?或许,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深思的。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