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滴答历史 104 0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来是一桩小事,但“偷”的性质是一样的,何况还破坏了公共物品,也许正是小时“偷光”,才酿成了大时“偷地”,最终匡衡迷失了初心。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一、 从“凿壁偷光”说起。匡衡是西汉时期大经学家,他自幼喜爱读书,尤其爱钻研《诗经》。当时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选官,但也可以通过考试走入仕途,匡衡虽然喜欢读《诗》,但九次考试仍然不中,也许是与“高考”无缘吧。匡衡虽然没有通过考试走进仕途,但他对《诗》的喜爱却有增无减。

匡衡世代贫农,祖辈、父辈都是贫苦农民,清苦度日,到了匡衡这一代,更是穷困不堪。虽然匡衡喜爱读书,可他白天却不得不跟随大人下地干活。所以他只能利用晚上的一点时间来看书学习。“凿壁偷光”说的就是他晚上“偷”光看书的故事。

因为当时家里穷,买不起蜡烛,而隔壁邻居家境还算可以,至少人家晚上有蜡烛点。于是匡衡便在自家与邻居家共用的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隔壁的蜡烛光照明来读书,“凿壁偷光”由此而来。凿壁偷光的故事传颂千年,这是有志儿郎发奋苦读的真实写照,我们也经常用来教育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学习不光是大人给我们创造条件,而是我们自己要排除万难,想尽办法去发奋苦读,如此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少年匡衡在清苦的岁月里,只剩下耕田与读书,并伴随着自己的毅力,时刻想着等待走入仕途、改变命运的那一刻。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二、 权力与本心的博弈。前文已述,虽然自己数考不中,但匡衡从来不放弃、不言败,因为他是由衷地热爱知识。随着汉元帝继位,他也听说了匡衡的才气,加上自己也喜欢《诗经》,就拜匡衡为师,并封他为安乐侯,赏地31万亩。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就这样,匡衡凭借自己的学识,照样走入仕途,走上人生的巅峰。汉元帝时期,匡衡一度官至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时间权倾朝野。

匡衡任职期间,经常上疏汉元帝,并引用《诗》大谈治国之道和自己对朝廷的意见。汉元帝对于匡衡的一些经世治国的提议,大加赞赏,可以说是汉元帝成就了匡衡,匡衡也有幸际遇明主。

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汉成帝继位,匡衡失宠,后来又加之被人弹劾,匡衡一下子从丞相的位置上被撸下,随即返回乡里继续做他的安乐侯。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匡衡的权力和私心最终导致自己跌落神坛。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三、 读书明智,坚守初心。“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书与耕读在匡衡早年时期已经卧尝,如果说读书可以明智的话,于匡衡来说,也许发奋苦读的抱负心志,更是他的早年愿景。随着自己权力的无以复加之后,他的初心已经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如果说匡衡在安乐侯之位,能相安无事地做他的官,不搞蝇营狗苟之事,那么得以善终应该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

然而,匡衡迷失本心,还是在一个“偷”字上,欺上瞒下,占用公地,这跟中饱私囊、贪污腐败没有两样。从位极人臣到跌落神坛,匡衡已经在迷失本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最后也没能得到善终。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如何看待凿壁偷光的匡衡读书改变命运,却因贪婪迷失本心?

标签: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