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历史来源有四个:
1、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而亡,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一代忠臣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嫦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一般情况下屈原比较被大家认可,不同地区的风俗不同,造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标签: 端午节起源相关的历史人物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