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学中,古人有哪些历史观?

滴答历史 78 0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力,“唯物史观”已经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再不济也该听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句话,至少在高中阶段这是政治必考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时候发现的,在批评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由上帝规定的,也不是由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由“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从此开辟了科学地研究社会历史的新学科。

在“唯物史观”传到中国之前,古人对历史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古人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过程当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观。这些历史观是在一定程度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都属于古人的普遍认知,并且发生过一定的历史影响。今人虽学习了唯物史观,但在面对历史问题上,或多或少的还在受到传统史观的影响,笔者简要梳理如下:

在传统的历史学中,古人有哪些历史观?

一、正统史观这种历史观是维护既得利益者的观点,有很多迷信的说法。他们认为历史上每个人物都应该有一个很厉害的出身,比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的是商人的祖先是老天爷派“玄鸟”生出来的,而具体生的过程在《史记》中也有描述:“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类似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再如:“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再如:“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再如:“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是商、周、秦、汉四代祖先的由来,总之都不是人生的,在与生俱来的“命”里面,利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政治的正统性。

二、五行史观这种历史观具有打破正统史观的作用,在“成汤革命”和“武王伐纣”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发展出了一部分反对迷信思想的观点,比如武王占卜不吉利,姜子牙不信这个邪,摔了龟壳拔营出征结果大胜而归。到了东周末年,七国争霸谁都想当老大,至于谁才是“天命所归”呢?毕竟各大诸侯国说起来都是炎黄后裔,从“血脉”上来说是一家人,于是在当时流行的“五行说”的基础上,邹衍创造了“五德始终说”。他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是由“五行运气”决定的,整个历史是周而复始的运动。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到了秦这一代,应该是“水德”登场了。这个观点的进步意义在于,谁当“天下之主”并不需要看先祖身份了,而是取决于统治者符合哪一种“德行”,如果在机械轮回中,那么该集团就可粉墨登场了。

在传统的历史学中,古人有哪些历史观?

三、圣王史观这是后世儒家创造的一种历史观,主要体现先出“圣人救世”的思想。他们不再弘扬宗族权贵的“合天命”的政治地位,而是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做圣人”的方法可以得到天下。为了“印证”这种历史观的“正确性”,他们编造了很多历史故事,比如:舜是个大孝子,“孝感动天”于是“天”就让他来当天子,统御万民。有巢氏因为会修房子,并且教大家建造房屋,于是就得到了天下。燧人氏因为会钻木取火,得到了天下。他们一方面是把历史中具有进步意义的内容全部归功于某位圣人,另一方面又以“内圣外王之道”来教育后来者向圣人学习。在这些人看来圣人不光决定了治乱兴衰,同时还决定了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生活水平等等。总之盛世必是圣人出,乱世必是圣人隐。因为在近一点的历史中实在找不出例子来,于是他们可着劲的制造远古史、太古史。先建立了历史观,而后建立了历史故事。

四、时势史观这种历史观区别于“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认为“命”可以随着“势”而转变。也就是说即使有些人自己的命不是很好,祖上的命也不是很好,但是如果占了“时势”这个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历史的。这种历史观讲的是“时也、势也”,有“时势造英雄”、“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正确说法,也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错误表述。前者讲规律,讲客观条件与具体做法,后者顶多是对历史现象的不完全表述。唐代柳宗元批评圣王史观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也就是说古代实行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按照圣人的意愿来确定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时势”来决定的。这种历史观从客观时机、条件等因素看待历史发展问题,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进步,并且指导后人要善于发现趋势,把握时势,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在传统的历史学中,古人有哪些历史观?

五、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过于强调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英雄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胜败不是单方面的由将军决定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孙子兵法》讲通过对比敌我双方“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优劣情况,即可在庙堂之上算出胜负。英雄史观往往忽略诸多因素,片面的夸大王侯将相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问题上,有盲目鼓舞人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倾向,但是在真实的认知历史事件上,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能正确的全面的看待历史事件。

六、民众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民众史观”和“群众史观”是具有相似性的,但是在本质上还存在区别的。“民众史观”具有很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这是由于古人固有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起码“民”上面得有个“天”或“天命”,甚至还错误地认为“民”是可以决定“天”的,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这里的“天”已经不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意义上的“天”或者规律,而是可以因民心所向而改变的“天”。在有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了“天”的“主观性”。不过在“民本位”思想的指导下,也发展出具有客观意义的说法,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了民众对政权具有拥护和反对的实质作用。

在传统的历史学中,古人有哪些历史观?

郑和航海图

综上所述,古人对历史问题也有自己的角度和认知。不过很多时候由于历史因素,在认知程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并没有真正的找到历史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客观规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每一种观点都具有当时的历史作用。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数千年,但如上很多观念还是流传下来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现代人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对于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我们要继承并加以发展,对于其不合理不科学之处要加以批评。文化传承最忌讳的就是一竿子打死或者是照单全收,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对不同历史观的对比中发现各种角度、看法、观念的优点和不足,以多元化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以求达到客观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借鉴历史。

极简史:《河图·洛书》的来龙去脉

史料梳理:关于“三皇”的八种说法

史料梳理:关于“五帝”的六种说法

史料梳理:关于“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标签: 历史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