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我们要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天涯钻

滴答历史 81 0

  发布了图片

朱嘉明:我们要用怎样的历史观来看待区块链?天涯钻

  8月22日,“密码货币、通证与无币区块链”2018学术研讨会在重庆顺利闭幕。来自学术界,技术界、法律理论界、经济理论界等的代表,围绕密码货币的流通与监管,通证的性质、功能与边界,无币区块链的性质与意义三大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本次研讨会由知密大学和巴比特主办,比特大陆,币看,NULE,陨石财经联合主办。

  在当晚闭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巴比特独家发布,内容已经本人确认。

  今天我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内容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最后,我想把区块链的历史延伸,试验和应用的场景拉大,未来推演得更广,从而在更大的维度上来看待区块链问题。简单讲这样几点:

  1

  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根源到底在哪?现在,普遍以为,中本聪关于比特币的那篇文章是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源头,这是没有错的。

  但是,不够,非常不够。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诞生,需要太多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的准备。在我看来,至少可以追溯到1946年至1960年代初的Macy Conferences,那是在纽约持续召开的,有包括维纳、香农、诺伊曼等科学家参加,长达12年的一个科学和技术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包括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智能、博弈论,不一而足。

  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个会议涉及到的技术问题和讨论的范围,今天都难以超越,深刻影响二十世纪后半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没有这个会议,以及库恩后来称之为科学范式的革命,很难想象之后的IT革命和信息革命,再之后的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自然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还是不要忘了前人在这方面奠定的基础。

  2

  2008年中本聪比特币的诞生,基于“三条历史轨迹”的交集。2008年末,中本聪比特币的诞生,有三个历史和技术性前提:其一是IT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不仅各自进入技术和应用的成熟阶段,而且结合成为一个新兴的基础结构。特别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获得了全方位的突破。

  其二是密码学达到了极其完备的程度,且不讲RSA加密算法,没有哈希函数,不可能形成比特币和区块链理论,也不可能有关于公钥和私钥的完美设计,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

  其三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性需求。历史是无意识的。但是,回顾2008年中本聪比特币的诞生,确实发生了上述三条历史轨迹的交集。

  3

  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本质是“创造性破坏”,是完整意义的“创新”。借用“阳光下无新事”的说法,评价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以为它们并没有太多的新东西,是值得讨论的。 “阳光下无新事”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以为历史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回事。事实是,历史的发展常常发生断裂、突变和异化。历史的本质是进化。可以认为,如果对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进行理论和技术性分解,并非都是最新的创造,但是,将历史的科学技术加以“综合”,也是创新。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新的“综合”,且已经构成了典型的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当然,所以,阳光下还是有新事的。

  4

  如何判断区块链的发展阶段。应该说,区块链尚处于技术和科学基础的早期,大概属于怀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飞机的早期阶段。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区块链还处于生命力最为有潜力的阶段,每天还都有新的“创新”,包括大量的专利涌入和大面积的试验。也就是,区块链正处于早期和潜力迸发的历史阶段。关于区块链的科学基础,是需要认真探讨的。我支持“区块链的基础是数学”。但是,至于如何理解区块链的数学的基础,及其怎么跟其他学科结合,现在并非清楚。仅仅这个方面,还需要花大功夫。

  5

  区块链的发展是全球性的。在过去十年间,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演变和发展,是全球性的,是跨代际的,是超越行业的,是多学科的。中国对区块链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是,需要认识到,区块链的未来的发展不会取决于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学科。相反,需要人类智慧的全方位参与和贡献。

  6

  区块链试验和应用场景存在“误区”。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技术群,或者说一种新的“社区”、“组织”,关注试验和应用场景,非常正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开发的观念看待这些试验和应用。很可能发生,现在绞尽脑汁追求思考的应用场景未必是区块链未来真正的应用场景,甚至最初选择的路径就错了。在18世界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对其他产业,例如农业的应用甚至是相当滞后的。所以,需要不断变化思路,思考所选择的区块链的试验和应用经验,要避免在创新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总之,人们现在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这里特指区块链,都囿于他们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人生经历、训练和思维方式等的限制。今天会议的氛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从大历史观来看,我们今天对区块链的理解、认知和实践不可避免存在我们难以想象的局限性。说到底,我们在座的各位不过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很小的一个群体。我们很可能近似于盲人摸象的状态,还只看到局部。我们这一代人看到的可能都是局部。所以,套句老话,我们还是要解放思想。这是一个绝对的历史过程。

  最后,我认为,不要过分强调“共识”。英文的“common sense”, 可以翻译为“共识”,也可以翻译为“常识”,我更倾向“常识”。没有“常识”,岂有“共识”?所以,与其说我们去寻找“共识”,还不如说是去寻找“常识”。如果一定要找到在区块链方面的“共识”,我以为,在这样一点上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区块链理念和技术所造成的影响和实践,已经“不可逆”。因为只要“不可逆”,那就一定有潜力,有未来。

标签: 历史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