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早期的炎黄二帝开始,郑州拥有一批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冶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遗址。因此郑州又有“龙的故乡”之称。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黄帝以此为都,位于今郑州之新郑。夏朝初年为都,即今郑州之登封、新密。
在商朝时为早、中期的都邑,为亳都、隞都。 东周时期为郑和韩的都城。不计黄帝时期,作为都城计381年。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早于“安阳殷墟”的商城遗址,有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内容的大河村遗址,有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历史空白的裴李岗遗址,还有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具有重大意义的古荥冶铁遗址等。
所涉及的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汉代,这些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成、中国先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
郑州是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区,人文荟萃,圣哲先贤不计其数。
出生地在郑州,在历史上起到很大影响和重大作用、文史界和民间共同认可、生平主要活动发生在郑州的十大名人有:
1。
隐逸人文始祖—黄帝(黄帝故里)
2。许姓的始祖—许由
3。郑国名相—子产
4。道家名师—列子
5。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6。农民领袖—陈胜
7。艺苑大家—郑虔
8。
诗圣—杜甫(杜甫故里)
9。一代诗杰—白居易
10。建筑宗师—李诫
大禹治水
据《淮南子》记载:“禹治洪水,凿辗辕开,谓与涂山氏曰:‘欲饷, 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
至嵩山脚下化为石, 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传说,古时候这里洪水滔天,吞没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来到嵩山后,决定在太室山与少室山之间的辗辕山打开一条疏洪泻流的通道。那时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来到嵩山,每天给大禹缝衣做饭。
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对涂山氏说:“你听见我的击鼓声,就来送饭。,’说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准备好饭食,单等着鼓声传来。
大禹为了尽快凿开山间通道,就变成了一只大熊,在山间来来往往,开山凿石,忙碌不停,连饭都忘了吃。谁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块石头踢落崖下,恰好击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急忙把准备好的饭食送到辕辕山下。
可是她东张西望却不见丈夫的踪影,只见一只大熊在山间跳跃治水。她心中一惊,羞惭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阵,涂山氏跑不动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见此情景,大呼:“还我孩子!’’只听一声巨响,石破北方,一个男孩出生了。这个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启。
石破生启的巨石高约10米,围长43米,人称“启母石”。所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为夏伯,后建都阳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汉代为表彰启的母亲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绩,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万岁峰下,建了一座“启母庙”, 并立下《启母阙》。
掘地见母
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按照古制,寤生是老大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
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想要制邑(今郑州上街),庄公不同意,武姜又请庄公把叔段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卿士祭仲发现后告诉了庄公,庄公说:“只要我母亲武姜愿意,有什么关系。”祭仲说:“武姜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把他们安置个合适的地方,不然就难对付了。
”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 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武姜作出决定后就回信给叔段,让他立即起兵, 自己做为内应。此时,郑庄公早已发现他俩的阴谋,截获了密信。拿到证据后,郑庄公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措手不及仓皇逃至鄢陵,又被庄公追杀而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
这样以来,庄公对姜武更加不满,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庄公就把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些后悔,在设宴招待管颍地的官员颍考叔时,颍考叔想和解他们母子的关系,于是在用餐时把一些好吃的东西藏在了袖子里。
庄公感到非常奇怪,就问:“这是何意?”颍考叔说:“我母亲常年在乡下没吃过君主赐的饭食,我想给她带一些回去,以表示我的一片孝心。”郑庄公就讲了与自己母亲关系破裂的经过。颖考叔说:“这好办。我们可以掘地道至黄泉,筑成甬道和庭室,在那里,你们不就可以见面了吗?”庄公深感此法妥当,就委托颍考叔办理此事。
于是颍考叔迅速行动,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即是著名的“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
楚河汉界
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荣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虽勇却无谋,不知是刘邦的计策,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
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
当时楚军锐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解汉王安危,为了汉军的生存,决定牺牲自己,建议刘邦逃走。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深被纪信之举所感动,于是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汉王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
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发兵荥阳,攻破成皋。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又壮大起来。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
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汉军得知情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
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据城东把俘虏来的刘邦的父亲拉至广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听后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道:“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从其言,太公幸存。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
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的由来。
郭守敬测天
元朝的郭守敬(1231年一一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自幼“巧思绝人”,一生之中勇于实践和革新,在水利学、天文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兼任知太史院事(官名)的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奏本,建议修订历法,他还说道:“修订历法的根本方法,在于做广泛的天文气象测验。
元世祖令他和王恂等主持历法改革工作。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为此,他用3年时间制作出十余件天文仪器,并向监候官们说明天文观测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7个天象观测站,为编制新的历法而搜集着各种天文气象资料。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郭守敬招募匠工,按照他的建台设计方案,率众在“周公测景台”旁,动工建造自己的“观星台”。
工匠们夜以继日,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与此同时,郭守敬还呕心沥血地研制和革新天文仪器。先后制造了简仪、仰仪、候极仪、高表、悬正仪等观测天象的仪器,除了自己应用外,并推广到全国各站去。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郭守敬的《授时历》颁行天下,各地司农官积极推广,农民群众使用后拍手叫好。
据《元史·天文志》上说,“从此,八十年间,司天文官遵而用之”,没有发生过差错。《授时历》竟准确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敬佩!他们计算的以365.2425日为一年,合今天是365日5时49分12秒,经现代天文学家鉴定,它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
《授时历》与当今世界各国通用的阳历(即格里高利历)完全一致,但“格历”比它却晚了300年。
汉武帝冯建军柏
在登封嵩阳书院内有三棵“古柏军”,最小的称为“大将将军”,最大的偏称为“二将军”和“三将军”,将军柏名不符实,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趣谈。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又来到这里(当时叫嵩阳道观)游览,他一进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赞叹不已,说道:“朕,游遍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呢!”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汉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朝院内走去。来到正院,迎面又看见一棵大柏树,这棵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得多,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还是拿定主意,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朕封你为二将军。”当时群臣觉得加封的不合理,想向皇上建议,但又不敢直言,只好向皇上提示说:“这棵柏树比前院那棵柏树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已见,大声斥责道:“什么大呀!小呀!先人者为主。
”群臣吓得连忙叩头称“是”,谁也不敢再吭了。
汉武帝继续往前走,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他犹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棵比一棵大?可我已赐封在先,又不能改口,还是按先来后到次序加封吧。于是面对柏树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群臣们面面相觑,再也不敢作声。
三棵受封的大柏树,因皇帝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认为自己是嵩山中最大的柏树,却封了个“三将军”,太不合理,又恼又怒,一气之下,枝叶枯萎,一命呜呼!现在游人已看不到它了。“二将军”感到自己比“大将军”大得多,却被封为“二将军”,实在委屈。
它虽心怀不满,却不敢直说, 一下把肚皮气炸了,现在树干下部还有裂痕,游人能置身里边往返。“大将军”也深感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客。
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样子。
1985年10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此视察工作时,将“二将军”柏改称为“元帅柏”。
从此古柏又多了一条趣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眭多,以弱胜强的三大著名战例机(宫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袁绍击败了孔融公孙瓒等人,逐渐拥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
他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意欲统一全国。遂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南下,欲攻许昌。曹操兵少粮缺,被迫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在中牟官渡与之相拒。
面对实力对比十分悬殊的不利局面,曹操审时度势,充分吸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于次年(公元200年)和袁军展开激战。
曹军声东击西,救白马之围,设伏南坡,诛颜良、斩文丑,夜袭鸟巢,两次偷袭袁军后方,截其粮车,焚其粮。
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势全线出击,一举歼灭了袁军主力。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此役曹操大获全胜,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官渡古战场的许多遗迹已被湮没,但至今仍有曹公垒、草场、汉井等留存。
潘岳轶事
潘岳也叫潘安,字安仁,西晋人。民间喜欢称之为潘安而不是“安仁”,这里头有地方风俗的原因。中原人起名有不少单名名末尾用一个“安”字或一个“顺”宇,念的时候一定念作“安儿”、“顺儿”,舌尖往里一翘,加个儿话音,就显得格外的亲切,任你多高的身份,被这么一叫,立刻成为大家的宝贝。
潘安是个在西晋文学史上有名的人,与《文赋》作者陆机齐名,史称“潘陆”。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此人可称“才貌双全”,而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才华出众者可举出不同的例子,可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而天下第一美男子则非潘安莫属,如此舆论一律,足见我们这位郑州老乡的美名多么深入人心。郑州本来是盛产美女的,《诗经·郑风》有诗句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这里的姑娘像彩云那样绵连不绝,美丽多姿。
这2500年前的郑州民歌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已经让我们兴奋不已,当我们又认识到潘安的价值时更是太长志气大长威风:郑州的小伙儿更漂亮!这是我们旅游界可以借题发挥大肆炒作的一个好题目、好素材。地方旅游部门的基本任务可以简单表述为两句话:一是当好警察,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一是当好导演,不断策划编导新的剧目,塑造地区整体形象,营造城市浪漫氛围,增强旅游吸引力,我们这些有导演职责的天下第一美男子的乡亲们如果不拿潘安做文章,把郑州搞得很浪漫很妙曼,却造成这一贵重资源的浪费流失,岂不被人数落?谁当郑州市旅游局局长不“启用”潘安,那他一定会被人讥笑为傻瓜蛋儿!
潘安到底多美?《晋书》没有详细的描写,但有比详细描写更高明的表现方法:“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
”这就是“掷果盈车”的故事,不堆砌辞藻,不乱戴桂冠,却十分到位地凸现了这位“大众情人”的民间地位、容貌标准和受欢迎的程度。潘安貌美,却不利用这个个人优势胡来,用情专一,与夫人杨氏感情很好,杨氏去世,潘安悲痛欲绝,做悼亡诗文,不经意之间成为名制,这些故事,对他当时在妇女界树立美好的形象得到一致认同一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也许以庙堂的观点和话语很难对潘安这个历史人物有什么不得了的评价,但是从江湖、从街巷、从民间的观点来看,潘安是一个应当认真回哞端详重新描摹图绘的形象。
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米。
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这里,就把这个天然石洞作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
入定后,洞内静若无人,飞乌竟要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什么叫做“入定”呢? “入定”是指坐禅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难念,外界的一切,对他都没有于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继续坐禅。
那时达摩的生活内容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就这样,入定,开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面壁了l0年(或9年),后来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l0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
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达摩面壁lo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佩。寺僧们将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肇迹”。
清顾嗣立《面壁石》诗云: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清道光年间,元吉在少林寺看罢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十三棍僧救唐王
隋朝末年。
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战乱连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阳后,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封其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那时候,洛阳城郊十五里的柏谷庄有少林寺干亩田地,住着十三个有武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一日,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听见有人在谷草垛后嘀嘀咕咕说,原来他们是青泥沱人,听说唐王那里年景好,在闯潼关逃荒要饭时,拾到上书“秦王之印”玉印一个。
丢印的是一个被抓的郎中。智守听完以后,把这夫妇带进庄院,让他俩把经过又说了—·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发逃荒夫妇走后,十三武僧议论起来。说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说唐壬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人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王世充自称皇帝,祸国殃民,实属蟊贼,要设法搭救那个郎中才是。
最后上座僧善护决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阳,十三人扮成挑柴汉子,混在人群里。
来到“禁地”洛阳监狱那里,在距监狱门口不远的地方,正好碰上一个巡逻禁卒走来。普胜来个猛虎跳涧势,飞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咙,像提小鸡一样,毫无声息的将那个禁卒提到僻静之处,昙宗得到钥匙,又将那总管捆了手脚,嘴里填上东西,推到墙角暗处,昙宗开了监门,背起李世民跑出内监,智守、普胜紧紧跟上,三人一起离开了“禁地”。
他们当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于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相等;一路人去捉贼子王仁则。在善扩带领下,昙宗、明嵩、善护等五人,穿过伊洛街口, 见星光下三四个郑兵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院前,又想办法打开了房门。
屋内的王仁则正奸淫—女子,忽见有人进屋,劈头就是一剑,昙宗来个金沙飞掌,拨过来剑,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相斗起来。几个回合。昙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啊呀”一声,王仁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让姑娘开门、点灯。
明嵩进到屋里.用绳子将王仁则—绑,昙宗像扛粮食袋子似的,往肩头一放,五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十四匹战马,把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头等候。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十四匹战马直向西而去。
不远遇见了李世民的唐营兵将,十三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便得胜回柏谷庄去了。唐王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之后,便封昙宗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武则天封嵩山
中国的历代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等多达七十二个帝王。登山封禅去的都是泰山。惟独唐代女皇武则天独树一帜,登山封禅不封泰山而封嵩山。
女皇武则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则天登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为天中王,配有天灵妃。
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登嵩山峻极峰,加封中岳封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在峻极峰的东南边立碑一通。碑文的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名日“大周井中述志碑”,并在县城以西万羊岗建筑祭坛,举行祭祀少室典礼,同年又在嵩阳书院前建筑坛,封中岳后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
一番庆典之后又到阳城游乐揽胜。为了纪念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当年,武则天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后又改为“万岁通天元年”。到了公元700年.武则天再次携群臣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一通,内容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望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名塑罪名。
”之后,又携文武百官到石淙河欢宴。现石淙河已是旅游胜地。1982年5月,登封一采药农民捡到武则天当年投下的金简,这为研究武则天封嵩山提供了“黄金佐证”。金简现收藏在河南博物院。
标签: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