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将近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分合合与重大事件,才造就了如今强大且屹立不倒的中国。
虽然这些历史早已化为烟云,但却对当下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所以对我们来说,读史不仅是增加阅历的方式,还是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手段。说起研究历史,首先需要提到的就是位列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教授。
作为史学界公认的阅读史籍最多的人,吕思勉的国学基础十分深厚,但对于历史方面的许多看法却紧跟着时代的需求。
在五四运动时期,许多文人志士开始倡导用白话文写作,而吕思勉就是积极接受新思想的史学家之一。在他的诸多著作之中,都去掉了晦涩难懂的文言词语,转而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明了历史进程,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历史来打开知识的大门,同时对普及历史知识有着重大意义。
吕思勉认为,历史可以说明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真相和事实,强调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的认识现在。
所以在《白话本国史》当中,他摒弃了旧史总是关注帝王将相和政治军事的写法,而是采用贴近人民社会生活的方式,用风俗习惯和衣食住行来论述历史的变化,证明人类是通过不断进化走向发展变革的。这在那个时代里是一种十分新颖的观念,而吕思勉正是基于此种观念成为了新史学的引领者。
相对于吕思勉顺应时代的变通,经历了私塾教育的著名中国历史学家邓之诚则更具有严谨的旧学风范。
在五十年的执教生涯中,邓之诚用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培养出了一大批博闻强识的文史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二千年史》一书就是由邓之诚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编纂而成。
邓之诚在描述历史的过程中,以宏观的角度对历代王朝的兴亡进行了精简的描述,其中不乏许多原始史料的引用,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详细证明,读起来更具条理性和真实性。
作为一个爱国的史学家,邓之诚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明白中华民族兴衰的原因,从而为现在和以后找到一条明确的道路。
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历史进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由于清朝在入关以前一直臣服于明朝的统治之下,所以在新王朝成立之后,一直对明朝历史讳言莫深,这导致了明清交替的这段历史变得十分模糊。
作为近代明清史奠基人的孟森,在清末民初时决定脱离政局,开始对清朝入关前的时期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其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许多著作都诞生于孟森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时候,那时由于没有固定的统一课本,所有的教材都需要由老师自己编写。这个要求虽然看起来着实不便,但却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学者最大的自由来讲述自己的观点。
而自民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所以近代史虽然历时较短,但读起来却并不轻松。被称为中国外交史学奠基人的蒋廷黻在从美国求学归来之后,同梁启超一同组建了南开大学的历史系。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中国的近代史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片空白,而作为一名爱国的文人外交官,蒋廷黻选择中国近代外交史作为切入点,引进了新的研究史学的方法和观念。在南开大学任教时,蒋廷黻主张站在客观的角度去阐述史实,而他本人也为收集近代外交史的资料付出了许多心血。
在这套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大历史》正是结合了以上四位史学大家的经典著作,里面包含8部断代史,对先秦时代到近代一共两千多年文化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讲述,让人可以通过最经典而详尽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去探索古人的前进脚步。
在阅读这套书籍的时候,会明显感受到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了起来,仿佛跃然在纸上,那些令人扼腕叹息或激动不已的重要事件全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历史但文言文功底薄弱的人来说,这套书中的行间注释对于一些冷僻的字句都进行了详细解释,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让人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归根结底,读史的魅力就在于:以人为镜,以古鉴今。
从过去了解未来的轨迹,这便是历史的价值。
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言:“ 原来把科学家的眼光看起来,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学上,是不承认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认有什么太善极恶之人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较,而观其会通。就是要把许多事情,归纳起来,得一个公例。”
原价320,团购价只需 118元,相当于一本书只需11.8元,就能把4位史学大师的毕生心血带回家
点击下面链接可购买
标签: 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