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死难的知县——张士毅

滴答历史 154 0

为国死难的知县——张士毅

  海南张氏有文公的后裔中,能名留国家级“青史”的人物,除了清代探花、海南四大历史名人之一的张岳崧外,还有一个明代举人,仅官至知县的张士毅。张岳崧在《清史稿》中留有芳名,是因为他任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时,经工部尚书朱士彦向道光皇帝推荐,让他与林则徐一道“总司江北赈务”(《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一》)。张士毅之所以名留《明史》,则是因为他任广西阳朔县知县时为国死难,遭受作乱的瑶人杀害(《明史?列传第二百五》)。海南道光《琼州府志》和光绪《定安县志》都有他的事迹记载。

  张士毅,海南定安县龙门镇头地村人(光绪《定安县志》记载为东厢人)。其先世张有文为福建举人,南宋开禧年间入海南当琼山知县,后全家落籍海南。其长子张英佐为琼州府教授(正七品,掌管琼州教育的官员)。英佐公生有五子,其中第五子张士玘从琼山托村迁居定安龙门的头地村,留下三子普铭、四子普佑。普铭公的第五代子孙张继本生下四子,其中次子为张士毅。

  张士毅的生卒年月族谱没有记载,只记载他字子刚,号牛山,生来“聪敏博学”,道光《琼州府志?人物传》中也记载他“姿性颖异”,聪明异常,年纪轻轻已是府学生员。当时,海南府城附近的东厢下田村的为海瑞一家所居。海家为书香世家,也是官宦之家。海瑞的祖父海宽为举人,曾任知县,其子侄四人中,一人考中进士,两人考中举人,只有海瑞父亲为廪生。海家见张士毅年青俊秀,才华过人,便招他上门当女婿。究竟是谁家女婿,族谱没有明载,只说他“赘下田海氏”。因此,县志记载他为“东厢人”,可能是指他入赘的府城东厢。张士毅与海瑞是什么亲戚关系,族谱也没有明载。从时间上推算,张士毅考中举人时,海瑞才四岁。所以张士毅可能是海瑞的堂姐夫。张士毅的长女“适下田邱”,当时丘濬一家也居住下田村,可能与丘公的后裔也是亲戚。

  明正德己卯年(公元1519年),张士毅正在府城准备参加科试(即乡试前的选拔考试),不料骑马出门却撞了祸。在明代,海南兵备道为海南最高的行政机构,主官道台一般为正四品官员。这一天,道台刚踏出衙门,就看见一位年少书生得意扬扬地骑着快马飞驰而过,差点撞到他,连忙将生员喝住,令手下带入衙门准备处罚。可是一转念,这是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说不定还是个人才,便决定先出题考他一下再说。

  这位冒失撞祸的书生就是张士毅,在道台衙门里,他脸无惧色,从容应对道台的考试。道台先出五言诗一题,题目是《槐花黄,举子忙》。这是一句唐代就开始流行的俗谚,说的是秋初槐花黄时节,读书人忙着应付考试。张士毅面对题目,不假思索,信口吟出五言诗一首,誊好交卷。道台一看,合韵合辙,意境清新,不禁暗暗称奇。可是一想,一首小诗不能看出多少学问来,何不再出更难的考题试试他?于是又出《章台走马论》一题。

  “论”是科举考试必考的文章体裁之一,有固定的行文格式和字数的限制。“章台”为汉代都城长安的一条街名,为妓院云集之地,后为妓院的代称。“章台走马”原意为骑马经过章台街,后指涉足妓院。道台出此题目,既有考张士毅的文才,又有讽刺张士毅是浮荡少年,骑快马是想急赴烟花之地的意思。

  张士毅看题目,知道是讽刺他,但还是胸有成竹,从容作答。在《章台走马论》一文中,承认“青春少年”,纵情于声色之乐为人之常情。但是,“一时之独乐,孰天下之皆乐?”“君子”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为国立功,为民立德。“不然,生无益死无闻”,为君子所讥笑。这篇《章台走马论》现在还保存在族谱的谱首中。文章立论高远,论据肆意汪洋,而且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可见其才华横溢。道台阅后大为惊奇,不但免除处罚,还更加看重他。对于这件事,张士毅的行略中记载得过于简略,只说他“骑马过道衙,遇道而考《槐花黄,举子忙》一诗,《章台走马》一论,立就且佳,道奇重之”。张士毅也“此科中式”,于正德己卯年(1519年)考中举人。

  张士毅考中举人后,可能当过教谕一类的教育官员。族谱仅记载他被任命为“铜陵知县”。在任期间他“居官明断”,颇有政绩。可是“因与本府结”,即与上级池州府的知府有矛盾,知府上奏朝廷降他为“茶陵州州判”。 琼州府志也记载他“初宰铜陵,明敏果断,以论事忤上官,左迁茶陵州判”。 州判为知州的属官,从七品,官阶降了一级。直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才再被重用,“擢广西阳朔令”。

  明朝时期,广西大部分地方还是瑶、壮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由于朝廷的势力范围所至,与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发生矛盾,他们常常率众作乱,抢劫商旅,攻占府州,杀害汉民和官吏。据《明史》载,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来,广西瑶、壮族作乱有数十次之多。其中韦朝威、韦银豹父子作乱割据自立朝廷达53年之久。在韦银豹等人的煽动之下,阳朔县的“瑶寇廖金鉴”(道光《琼州府志》记为廖金滥)也乘机作乱,率众二千余人占据阳朔北部,与朝廷划漓江而治。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廖金鉴趁官兵与古田县的韦银豹作战,阳朔县城守军力量单薄,乘虚攻陷阳朔县城,杀人放火,打开府库,夺取官银,杀死县令。当时的府江兵备道茅坤在《府江纪事》中记载,廖金鉴等“缚阳朔令及其哨江百户杀之”,并称“贼杀县令张士毅以来,非惟官府事,民甚愤之”。《明史?列传二百五卷》也称,廖金鉴“据险肆乱,杀知县张士毅,焚劫无虚月”。道光《琼州府志》的记载稍为具体:“猺寇廖金滥越城劫库,士毅与百户(官名)曹恩俱被执,不屈死之”。从史料记载中可知,廖金鉴是一伙以杀人掠货、抢劫官银为目的的山大王,百姓对他们的行为极为愤慨。

  张士毅与曹恩为何被执?如何“不屈死之”?没有更具体的史料可供参考,大概是敌人攻城时他率领军民坚守,城破后不肯逃亡,被敌人俘虏。他宁死不屈,不讲出库银的所在地,最终被杀害。为了表彰前朝的英烈,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阳朔官民请祀名宦”(道光《琼州府志》),也就是申报朝廷将他供奉在阳朔县文庙的名宦祠里,让后人祭祀。他的家乡海南琼州府和定安县的地方志也记载他的事迹,并将他供奉入两地文庙的乡贤祠祭祀。

  张士毅死后二十四年,廖金鉴被官兵剿灭。当时的广西左布政使王宗沐将剿灭廖金鉴的过程写成《阳朔纪事》,刻在阳朔县福利镇漓江畔的白面山崖壁上,上面有提到廖金鉴“杀县令张士毅”一事。这块摩崖石刻至今犹存,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文物资料和旅游景点。民间传说,廖金鉴将抢劫来的金银财宝埋在他的家乡阳朔县永宁里的山洞里,永宁里也因此改名金宝乡。有关部门将他的家乡开辟为旅游点,至今犹有旅游者慕名而来寻宝。

标签: 历史名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