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天地崩陷,女娲炼石补天。寒夜漫长,夸父逐日饮河渭;碧海汹涌,精卫填海衔木石。水火无相容,共工力战祝融;部族有纷争,黄帝智擒蚩尤。赤日炎炎庄稼半枯焦,后羿上射十日天下得恩泽;浊浪滚滚百姓多沉浮,大禹下治洪水世间享平安。
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1】。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2】。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3】。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4】。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5】。后乃有三皇【6】。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太平御览》引《三五历记》
注释:【1】浑沌:同混沌,清浊不分,朦朦胧胧,混为一体。鸡子:鸡蛋。
【2】阳清:阳,指上方,此处作动词用,上升。清彻的上升。阴浊:阴,指下面,此处作动词用,下降。混浊的下降。
【3】九变:“九”,应该是一个虚数。“一日九变”指一天之内多次发生变化。
【4】神于天,圣于地:旧解,神,脑袋,此处作动词用,头顶。圣,圣人。
【5】译文:就这样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天变得更高了,地变得更广了,盘古的身体变得更长了。
【6】三皇有多种说法,且排列的先后顺序也有不同。如汉班固《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我国历史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祖先,他竭尽殚精,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景仰。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含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效尤。千百年来,盘古文化在这片他以自己的生命所化的热土上,流传不息,不断繁衍,延续古今,传播中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1],九州裂,天不兼覆[2],地不周载[3]。火爁焱而不灭[4],水浩洋而不息[5]。猛兽食颛民[6],鸷鸟攫老弱[7]。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8],杀黑龙以济冀州[9],积芦灰以止淫水[10]。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11],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 注释 ]
[1]四极:极,边,四极,地的四边。上古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地有四个边,每边由柱子支撑着天。四极废:指四边撑天的柱子坏了。
[2]天不兼覆:兼,全,天不兼覆,天不能完全盖住地。
[3]地不周载:周,全,地不周载,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
[4]爁焱(lǎn yàn):大火蔓延燃烧的样子。
[5]息:止。
[6]颛(zhuān):颛,善良。
[7]鸷鸟:猛禽,如鹰、鵰等。攫(jué0:用爪抓取。
[8]鳌(áo):大海龟。
[9]济:救助。
[10]芦灰:芦苇烧成的灰。 淫水:过多的水,这里指泛滥的洪水。
[11]狡虫:指猛兽。古代凡动物皆可称虫。
女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化名。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爲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女娲劳苦功高,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被列为和她的哥哥伏羲、尝百草救人无数的神农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1],入日[2]。渴,欲得饮,饮于河、渭[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4]。未至,道渴[5]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6]。
[ 注释 ][1]夸父:人名,一说为族名。逐走:追着跑,比赛。
[2]入日:进入太阳里。夸父追赶太阳,太阳接近地平线后,从视觉角度来看:夸父的身影与太阳的光影重合,好像进入太阳里一样。
[3]河:黄河。 渭:渭水,主要流经今陕西省境内。
[4]大泽:传说中的大湖。
[5]道渴:路上口渴。
[6]邓林:清人毕沅以为邓林即桃林,但是缺少确证。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老的神话。它体现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来。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1] ,其上多柘木[2]。有鸟焉,其状如乌[3],文首[4],白喙[5],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6]。是炎帝之少女[7],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8]。
[ 注释 ]
[1]发鸠之山:即发鸠山,旧注在山西长子县西,为今太行山分支。
[2]柘(zhè)木:一种落叶灌木或乔木,叶可饲蚕(叫柘蚕,与桑蚕不同),果可食。我国南北习见。
[3]乌:乌鸦。
[4]文:同“纹”,文首,头上有花纹。
[5]白喙:白嘴。
[6]詨(xiào):呼唤,大叫。“其鸣自詨”的含义是“精卫”本来就是这种鸟的叫声,所以它鸣叫起来好像是自己叫自己的名字。
[7]炎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又称神农氏,或说是太阳神。
[8]堙(yīn):填塞。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边游玩,不断掉进大海淹死了,她死后,灵魂化作一只小鸟,叫做“精卫”,花头、白嘴、红足,长得活泼可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共工战祝融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2]。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3],地维缺。”《史记·补三皇本记》
[ 注释 ]
[1]共工:传说中的部族首领。不周之山:不周,不周全;不周山,传说位于西北的一座有缺口的山。《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2]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帝喾高辛氏时,他在有熊氏之墟(今新郑)担任火正之官,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材木,为民造福。帝喾命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
[3]天柱折:支撑天的柱子断了。地维绝:维系地的绳子断了。联系下文理解,这两句暗含的意思是指西北边的撑天柱断了和东南边的系地绳断了。
远古时代,世上一片荒凉,只有许多森林,人们连毛带血地吞吃着打猎得来的禽兽。祝融看到人们生吃禽兽,就传下火种,教给人们用火的方法。这样一来,便触怒了水神共工。共工住在东海里,性情很暴虐。他由气愤转为嫉妒,最后终于和火神打斗起来。共工离领着水族,向祝融居住的光明宫进攻,把光明宫周围常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搞得大地上一片漆黑。这一下把火神祝融惹怒了,他驾着一条火龙出来迎战,那火龙全身发光、烈焰腾空,把大地照得通明,光明宫里的神火又复燃了。祝融骑着那条火龙,便烈焰腾腾直向共工扑去,共工抵挡不住,退到大海里,祝融骑着火龙直冲大海;共工慌忙又逃到天边,回头看看,祝融已追上来了,便一头撞在不周山上,把不周山拦腰撞倒了。不周山原是根顶天的柱子,上端顶着天河,山一倒,天塌了个窟窿,天河里的水流到地上,人间从此就有了大灾害了。
黄帝智擒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1]。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2]。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3]。黄帝乃下天女曰“魃”[4]。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 注释 ][1]黄帝与蚩尤是传说中上古两个强大的部落集团的首领,他们之间经历了多次的战争,互有胜负。作兵,造作兵器,传说蚩尤发明了五种兵器:戈、殳、戟、酋矛、夷矛。
[2]应龙:传说中长翅膀的龙。
[3]风伯雨师:风神、雨神。
[4]魃(bá):黄帝的女儿。一说是旱神。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射日英雄羿
逮至尧之时[1],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2],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3],杀九婴于凶水之上[4],缴大风于青丘之泽[5],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6]。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 注释 ][1]逮:及、到。 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2]猰貐(yà yǔ):神话中能吃人的怪兽,或说是人面蛇身,或说是牛身马足,叫声似婴儿啼哭。凿齿:神话中的怪兽,牙齿奇长如凿。九婴:神话中的九个头的怪兽,能喷水吐火。大风:传说中的一种凶猛的大鸟,飞过之处狂风大作。封豨(xī):大野猪。修蛇:传说中很长的蛇。以上六种都是传说中的猛兽怪禽,反映了上古动物为患的猖獗。
[3]畴华:南方某泽名。
[4]凶水:北方某水名。
[5]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为古代猎鸟的一种方法。 青丘:东方某泽名。
[6]禽:同“擒”。桑林:地名,传说后来商汤曾在这里求过雨。
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传说尧当皇帝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旱灾。土地烤得直冒烟,禾苗全都枯干,甚至铜铁沙石也晒得软软的快要熔化了,怪禽猛兽纷纷从火焰般的森林、沸汤般的江湖里跑出来伤害人民,弄得人民苦上加苦。天帝知道这事后,就叫羿到凡间去解救人民。天帝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 羿奉了天帝的命令到了凡间,受到人民的欢迎。他弯弓搭箭,对准天上的火球射去,只见天空中火球一个个的破裂,满天是流火。 站在土坛上看射箭的尧,忽然想到人们不能没有太阳,急忙命人暗中从羿的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总算剩下一个太阳没被异射落。 羿在射落九个太阳之后,又为人民除去许多怪禽猛兽。其中有吃人的“犭契犭俞”,牙齿像凿子的“凿齿”,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九婴”,毁坏房舍的“大风”兴波作浪的洞庭巨蟒“巴蛇”和大野地猪“封(豸希)”。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1],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2]。鲧复生禹[3],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4]。《山海经·海内经》,
[ 注释 ][1]鲧(gǔn):传说是黄帝的后代、禹的父亲。帝:天帝。 息壤:息,生息。息壤,传说中能自我生息增多的土壤。
[2]祝融:传说中的火神之名。 羽郊:羽山的近郊。
[3]复:即“腹”。传说鲧死以后,三年不腐,以刀剖腹,腹中生禹。
[4]卒:最终。 布:敷,铺。九州:上古将中国分为九个大区,即冀州、豫州、雍州、扬州、兖州、徐州、梁州、青洲、荆州。
古时候洪水滔天,大地上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的地方。大禹受了天帝的任命,便带了助手应龙,去挽救人类,治理洪水。
禹先率领天下群神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随后叫一只大黑龟把息壤驮在背上,跟着自己。这息壤是一种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山堆。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渊。应龙也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禹叫人民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设法擒服水怪无支祁。着无支祁的形状像猿猴,力大却胜过九只大象,整日横蹦竖跳,没一刻安静,使得那地方总是刮风打雷。禹拿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龟山下面。禹因为治水非常繁忙,没有一点空闲,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经过许多艰难和困苦,禹终于治好了洪水,可是还有别的灾害。有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叫“相柳”,贪暴无厌,一口气要吃九座山上的东西,什么地方只要给他一碰一喷,马上变成水泽,危害百姓。禹就运用神力杀死相柳。这时才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禹当了天子。九州的地方官送来许多铜,禹就叫工匠铸成九只宝鼎。鼎上刻绘着各种毒虫害兽和妖魔鬼怪的图象,使人预先对这些东西有所提防。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宝鼎为“禹鼎”,以后又把“禹鼎”作为辨认奸邪的代名词。
禹一生兢兢业业为人类谋取幸福安宁,受到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崇敬。在浙江绍兴市南郊建有楼宇巍峨的大禹庙,以纪念他的功绩。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