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普通人的世界里,为君王尽忠、皇帝效命,无非为博功名,稻梁谋、弄个一官半职,益于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在时至如今一些人的评价体系中,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还是不外乎做官、发财吗,只有那些做大官、发大财的才配称为成功者,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往往会被人看不起,有些无私高尚的行为还被轻蔑的骂为“傻”呢。因此,不择手段争富贵、忍辱负重保富贵就不难理解了。统兵几十万的白起不造反有主观客观多重因素有关。
第一,道义上原因。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谁给你的?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再正常不过了,为什么要造反?
第二,法统上的原因。秦扫六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还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过渡期,人与人之间关系极为不平等、不人道,在这个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了一系列法统思想和理念,君臣关系被固化、伦理世俗化,一切有不臣之心之人皆为乱臣贼子,要共讨之、共诛之。
第三,风险上的问题。如果有可能再上一层楼的话,按一般逻辑推理,就是秦王不杀他,他也会有造反之心,更何况是在要命的情况下,挣扎一下总是可能的,所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不能。看看韩信临死前说的话,读读他的内心,应该就理解了,理论上讲他们俩内心和行为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另外,还有客观如机制、主观如性格等诸多原因。
造反不是天然正义,白起、韩信之流悔不当初对黎民百姓不是好事。
标签: 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