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又称“东岳庙”,是古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也是泰安城的标志之一,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天贶殿是东岳大帝泰山神的神宫、道场。院内存有历代碑刻约200余通,除碑廊内存放的外,在东墙内嵌入53块,亭基四周嵌入23块,院中矗立14块,其中就包括清乾隆帝登泰山诗碑26块,可以说件件都是国宝!
在天贶殿东南侧有一块石碑,立于石基之上,矗立在雕梁画栋的碑亭内,碑通高6.84米,碑面宽1.48米,碑身厚0.5米。碑下为巨大的龟趺做支撑。碑文阳面正书刻字共18行、738字,字径约2厘米,碑文旁另刻满文18行,内容与碑文相同,为乾隆帝亲自撰写,该碑无题额。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祝贺乾隆帝60大寿和次年皇太后80圣寿所立,它就是《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透过碑亭栅栏可以粗略地看到,该碑磨制精细,光滑如镜,因之又被称为“透明碑”、“满汉碑”(满、汉文同在)。此碑形制雄伟,铭文至今无一字残缺,详细地记述了古帝王封禅泰山的由来、封禅活动的演变及立碑的原因,为后人研究泰山封禅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该碑外面原有碑亭,民国十八年,孙良诚驻扎泰安期间被拆毁。2012年,当地政府又重建碑亭,同年12月6日主体即告竣工。
乾隆皇帝为何在岱庙立此石碑?难道仅是为了重修岱庙祝贺他的60大寿和次年皇太后的80大寿吗?其实原因并非这么简单,其背后竟藏着乾隆皇帝不可告人的秘密!
周所周知,满族,作为关外马背上的民族,通过武力问鼎中原,开始了他们276年的统治。面对民间不甘受压迫奴役的汉人,他们在残酷镇压的同时,也借助各种政治手段,不断地开展统战和民族融合工作,利用泰山神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做统战工作的高手,他充分利用民间对泰山神的崇拜,经过不断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的论断。
康熙认为,山东的山脉均发源于吉林长白山,泰山龙脉是从长白山延伸过来的,还编写了《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也称《泰山龙脉论》。因长白山是清朝的龙兴之地,通过著书立说,把长白山文化和泰山文化进行完美地衔接、融合,就让他们有证据证明了清朝取代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带来了满汉一家的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稳定。
到乾隆时期,民间思想已逐渐被麻痹,反抗的声音基本销声匿迹,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带来的是光鲜亮丽的“康乾盛世”。为继续稳定其统治,乾隆皇帝发展了清朝历代皇帝所主张的“以仁孝治天下”的理念,亲力亲为,崇倡“仁孝”,并为天下做了表率。据《清史稿》记载,他每次出巡,包括南巡、东巡,宠五台,幸泰山,都要带上太后,堪称“天下第一号大孝子”!
在乾隆帝60大寿及次年皇太后80寿辰之际,他下诏普免全国额征地丁钱粮,并重修岱庙,立碑以示纪念。同时借助泰山神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向世人传递了“只有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忠孝,内心充满仁爱的人,泰山神都会护佑他!”的思想,进一步通过神权维护、发扬皇权,以求大清世代相传,王朝永祚。在今天看来,乾隆帝这一片苦心,实属可笑至极!
标签: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