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洛阳人,洛阳从周朝东迁后一直作为东周的首都,《史记》列传第69篇苏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大意为苏秦游说七国数年一事无成,回到家还被家人笑,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经商的,你不经商而凭一张嘴,失败还不是迟早的事,之所以引出这句话,是因为贾谊的出生地洛阳也为他后来的不得志埋下伏笔,古人认“士农工商”确定社会地位,贾谊后来受到老臣们排挤时,就被冠上“市井之徒”,并被文帝疏远。中国有地域歧视就不足为怪了。
贾谊很聪明,18岁就能把《诗经》等背诵出来了,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在贾谊老家做地方官的吴公觉得他很聪明,就把贾谊召置门下,有点像战国四公子招食客一样,后来吴公政绩好,被文帝召至中央做廷尉,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最高法院院长,吴公升官也不忘贾谊,就把他推荐给文帝,文帝开始只是让他领一个虚职:做博士。这时贾谊才 20岁,但贾谊年纪轻,见识可不低,每当皇上下诏令,有些老头都未能参透圣上的旨意,贾谊一说就中,人多找他帮忙,一些做博士做到白头的人都自叹不如,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文帝知道这些事很高兴,一年之内擢升4次,升到大中大夫,贾谊这时就有点得意忘形了,犯了几个大忌:
第一忌:改革。贾谊上书改革,包括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只采用了法制度,其它的改革,文帝以自己的德还不够而没有采用,但还是很高兴,又想升贾谊的官,想把贾谊升到位列公卿之中,这是一个导火索,一大批老臣起来联合弹劾贾谊,《史记》在屈原贾生列传里提到几个带头的,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吓死人,有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等,周勃就是诛吕氏,定刘氏江山的老臣,灌婴是太尉,相当于现在国防部长,文帝没办法了,就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长沙王不是刘姓王,在各个诸侯国中地位最低,贾谊真的是被逐出中央了,但凡做改革的,没有皇上的坚决坚持,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商君改革成功了,秦孝公一死,商君就被车裂了,吴起改革成功了一半,楚哀王一死,吴起被既得利益者(就是被他革了命的权贵)万箭穿身,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最后是国家北宋灭亡,王安石仕途到头等等,几乎没有一个改革者能全始全终的,现在只有邓小平能改革成功,还能流芳百世,嘴上还没毛的贾谊,还不知道水有多深,就想干这个大事,首先,领导不支持,文帝不可能像秦孝公支持商君那样支持 ,这是不可行之一;其次,你改的这些东西都是儒家的,阔大而无用,而汉朝此时以道家治国,所以只有没有跟道家有冲突的法制度被采用,这是不可行之二;其三,朝廷这些老臣都是跟刘邦从死人堆是打出来的,打出来还要做到文帝才上到公卿之位,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凭一张嘴一年之内就完成了这个过程,虽说文帝现在不支持他改革,贾谊一旦登上公卿之位,按贾谊的升迁速度,文帝是迟早被贾谊说动改革的,老臣们所以联合起来打击他,而且老臣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改革只会革他们,上无支持,中无助手,下无基础,这是不可行之三。
第二忌:以屈原自比。贾谊被贬到长沙国,长沙国在故楚之地,屈原是楚国人,贾谊在过湘江时,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跟屈原何其像呀,一时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就写了一篇赋,是为《吊屈原赋》,写了就写了,谁叫贾谊我才华横溢呢,偏偏贾谊这篇赋被人看出了对皇上的怨气,屈原何许人也,屈原谏楚怀王不要去秦国,楚怀王不听,一入秦国就被扣留,秦国要楚国用土地换楚怀王,楚怀王宁死不屈,秦国就不放,楚怀王最终病死秦国,跳江前屈原留下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在《吊屈原赋》中以屈原自比,觉得都有是一样被昏庸的领导抛弃,领导被一群小人包围而不自知,虽然文帝是一代明君和仁君,但贾谊确实是不知避忌,把文帝比做楚怀王,把老臣们比做楚怀王身边的小人,最终贾谊只能在长沙国做他的屈原了。
第三忌:卷入皇位之争。在长沙国冷落几年以后,文帝因为一些鬼神之事不明白,就把贾谊从长沙国叫回来问,没想到贾谊学识渊博,连鬼神之事都懂,文帝一高兴就把贾谊安排做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那里做太傅,当时窦皇后的大儿子刘据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二儿子刘武却只分到北方苦寒的代地做代王,还时时受到匈奴的骚扰,窦皇后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这个梁怀王倒好,分到了最好的梁地做梁王,梁怀王是文帝的最小的儿子,父母都是宠爱小儿子的,窦皇后心里那个急呀,窦皇后可不是善男信女,《史记》世家第19篇外戚传有这么一句:“(窦皇后)至代,代王(文帝时为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为帝而王后卒,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时为代王,有一个正室代王王后,有四个儿子,窦皇后当时只是吕后赐给代王的宫女,不过窦皇后成功上演了宫心计,把代王后弄死,怎么死不要紧,死了才重要,代王后一死,代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就被病死了,而她所生的儿子就成长子了,就成第一顺位接班人了,后来窦皇后不但年老色衰,而且眼睛还瞎了,一向播种成功率很高的文帝,宠幸了很多女人,没有一个生下一儿半女的,梁怀王可能就是那只漏网之鱼,现在还威胁到自己儿子的接班,现在文帝还把自己最看重的贾谊做梁怀王太傅,刘邦废长立幼还历历在目,吕后有张良帮忙稳定太子地位,而窦皇后没有,窦皇后只有自己动手了,史记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却因为这件事而自责,郁郁而终。
第四忌:离间皇帝骨肉。景帝时,晁错削鄱,引发七国之敌,被腰斩东市,直到武帝时才由主父偃的推恩令才最终解决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但最先提出对诸侯削弱却是贾谊,贾谊真是生错朝代,要是在武帝朝肯定被重用,贾谊对国家尽忠,进直言,但他却不了解文帝的性格,文帝只想平平安安,无风无浪,无为而治最适合他的了,要是顺便得个道成个仙就更好了,看他对邓通的宠和对弟弟淮南王刘长的爱就知道了,文帝没有武帝那么大的追求,而贾谊要削鄱,在文帝眼里,不但是煸风点火,而且诸侯都是刘姓王,简直是离间骨肉,文帝为了稳定诸侯能重用贾谊吗?答案是不能,诸侯们能接受贾谊位列公卿吗?答案也是不能的,贾谊在朝一天,诸侯时时不安,顺便提一下,帮武帝出推恩令的主父偃最终被赵王弹劾,被灭族。
第五忌:介入儒道之争。前面说过贾谊18岁就能背诵《诗经》了,而《诗经》是儒家经典,从贾谊改革的内容更能看出贾谊是儒家人物,他的改革的内容只有没有触动任何一方利益的法制度被采用,当时汉朝以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正是道家学说占主导地位,连文帝和窦皇后都是这一学说的忠实粉丝,文帝还好说,不采用就不采用了,也不怪罪你,窦皇后却是心中种下了刺,文帝受不了枕头风,再加上大臣们的弹劾,贾谊被踢出中央,贬到长沙国做长沙王太傅,要是贾谊看到武帝朝赵绾和王藏的下场,他应该感到兴幸了,当时武帝刚上台,就雄心勃勃想干一翻大事,就采用了儒家的赵绾和王藏的建议来改革,立明堂和改服色,这还只是贾谊改革的一部分,最终赵绾和王藏被时为窦太皇太后抓进监狱,最后死于狱中,而武帝被窦太皇太后没收一切权力,改信和学习道家学说,武帝差点被废,直到窦太皇太后在武帝6年死后,武帝才算翻身了,武帝掌权后才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改革,武帝也看到了后权对皇权的威胁,武帝死前把所有为他生了儿子的女人全部处死,包括他的接班人汉昭帝的母亲赵氏,这是后话。
第六忌:贾谊自己的性格。这也许不算一忌,但我想这个才是贾谊之死的主要原因,贾谊被贬到长沙国做太傅,有一天,有一只叫号字边加鸟的鸟飞入贾谊的家,楚人又把这种鸟叫“服”,别人后来考证是猫头鹰,飞来就飞来吧,捉了是一顿野味,赶走是放生,能做到日行一善,偏偏这种鸟有另一个寓意,寓意人的寿命不长了,就像鸡寓意妓女一样, 贾谊是北方人,在南方过得很不爽,因为南方比较潮湿,贾谊是看着这个鸟,再想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再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再写了一篇赋,前面那篇被害惨,还没长记性,这篇叫《服鸟赋》,贾谊用这篇文章来感怀身世,对自己是增加忧愁,对身体和精神更是一种伤害,要是文帝看到,在他眼里就是一个意志消沉的人,怎么还会重用你,贾谊被贬,我觉得文帝是想磨磨他的性子,留给自己的下一代皇帝用,从文帝后来把他召回来做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的太傅可以看到,没想到对贾谊的磨练却磨出了反效果,后来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以自己没有尽到师傅的责任,绝食五日而死,前一句是号泣年余,就算是铁打的身体,哭了一年也锈完了,与其说贾谊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而自责而死,不如说贾谊是被自己的性格害死的,贾谊对国家大事见识深远,而对自己仕途的政治敏感度几乎为零,汉朝最出色的人才终年才33岁,可悲兮可叹!
贾谊之死另外的说法:
“贾谊被贬来长?不,是为了保护他”
关于贾谊来长沙的原因,一般认为是“被贬来长”,但吴松庚在《贾谊》中全面剖析了贾谊到长沙来的真正原因。“作为改革者,贾谊提出的措施损害了朝廷各种势力的既得利益,所以受到了各种势力的排挤。为了保护他,汉文帝把他流放到长沙来。其实,这是皇帝保护爱臣的权宜之计。”
另外,关于贾谊在长沙呆的时间究竟有多长,一般观点认为是“三年”。但吴松庚在《贾谊》中提出:“贾谊于汉文帝二年年底到达长沙,正式任长沙王太傅之职,于文帝七年离开长沙,在长沙任太傅任上共跨越六个年头,实际在长沙的时间有四年之上。”
“贾谊死于忧郁?不,比这更悲壮”
关于贾谊之死,历代均采用《史记》和《汉书》之说,认为当时梁怀王坠马而死,作为他的老师,贾谊因此而自责过深,抑郁而死。然而,梁怀王既没有对朝廷不忠,也没有任何劣迹,且在朝见父皇时坠马而亡,贾谊为什么会如此自伤,并由此而亡?这实在是件很奇怪的事。
吴松庚在《贾谊》中明确表示支持被历代史学研究者忽略的一个说法,即“梁怀王之死并非朝见父王时坠马,而是田猎时发生的事”。因为,“如果梁怀王是在朝见父王时坠马而死,是大孝之举;如果是在打猎时发生意外身亡的,至少谈不上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贾谊作为老师,梁怀王田猎,没能有效制止,亦是有责任的,贾谊由此自责过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吴松庚说,事实上,贾谊之死远比司马迁、班固记载的情况要悲壮得多。他是在梁怀王坠马身亡之后,深深自责,在后悔、愧疚中最后绝食而亡的。“贾谊以自己的死,弥补了他自认为劝谏不力的过失,也因此被后世立为忠臣尽忠的榜样。”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