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匈奴伊稚斜单于再次被宿敌西汉大将军卫青击败,带着残兵败将远遁漠北。
他想起多年前,自己的兄长军臣单于是在卫青夺取河南地不久后含恨而终的。那时的卫青还不是大将军,却率领数万骑纵横千里,把匈奴赶出了阴山与河南地(黄河河套及以南之地),重新修缮秦朝大将军蒙恬建造的要塞。
蒙恬是第一位经营河南地的华夏名将,他曾经打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与卫青不同,他投入了三十万虎狼之师才将匈奴驱逐出境。同样是攻打河南地,为什么秦将蒙恬兴师动众三十万,汉将卫青却只用了数万骑呢?
刘伯承元帅说过:“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他的“五行”指的是任务、我情、敌情、时间和地形。通过对比蒙恬和卫青的“五行”,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任务:驱逐匈奴,扩大防御纵深
任务指的是具体的作战目标。总体而言,卫青与蒙恬的作战任务没什么区别,都是驱逐河南地的匈奴部众,把这块辽阔的战略要地变成帝国的边郡。
秦与西汉皆定都关中平原。关中平原以北是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秦在这里从东到西设置了上郡、北地郡与陇西郡,三个边郡北面就是辽阔的河南地。
先秦时代的西北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河南地森林密布、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农牧皆宜。河南地比黄土高原平坦,利于游牧民族骑兵驱驰,农耕民族很难在这片缺乏险要地形拱卫的地盘上站稳脚跟。因此,河南地在战国时代长期被诸胡控制。
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国举兵消灭了时降时叛的义渠国,威震西北诸胡。但强秦的主要精力在东征六国,腾不出手来驱逐盘踞在河南地的诸胡,而诸胡也无力攻入秦国腹地。为此,秦昭王在北方三郡修筑了一道长城。双方以此为界,暂且相安无事。
匈奴长期游牧于秦赵边境,一度趁赵国被秦国打得元气大伤时侵吞了大片地盘。后因赵国名将李牧痛击而远离赵境,在河南地繁衍生息。
到了秦灭六国之时,匈奴已初露草原霸主之相,对关中秦地的威胁与日俱增。这便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驱匈奴的背景。
秦朝灭亡之际,冒顿单于夺回河南地,让匈奴重得挺进关中的跳板。初汉因战争失利,不得不采取战略守势。但匈奴并不满足于和亲与贸易带来的利益,依然凭借河南地屡次寇边。
胡骑曾经在汉文帝时攻破萧关,一度威胁首都长安。这给汉朝军民留下了深重的阴影。
若能收复河南地,匈奴将损失数千里牧场,综合实力大大下降。而汉朝不仅能得肥沃的河套平原,还能扩大首都圈的防御纵深。这一仗如果打不赢,汉朝将继续处于战略被动局势。
我情:秦军与汉军的战备状况
“我情”指的是我方战备状况。蒙恬与卫青的任务虽然相同,但秦朝与汉朝的“我情”有较大差异。从军事角度来看,蒙恬收复河南地的战备状况优于卫青。
秦朝敢于北伐,是因为对军力充满自信。秦军因能攻善守而被列国称为“虎狼之师”。秦军的战术体系以步兵大兵团为主力,以车骑为机动力量。匈奴难以冲破秦军步兵方阵,与秦军车骑的正面交锋也落于下风。
虎狼之师在十年统一战争中击败了各种各样的对手,哪怕一时战败,也能迅速卷土重来,向劲敌复仇雪耻。秦军兵多将广,军事素质过硬,上下皆有决战决胜的气魄,军心可用。
蒙恬首战告捷,头曼单于完全不敌,只能仗着马多不断北逃。可惜秦军车骑数量较少,持续追击能力较差,才让匈奴侥幸逃出生天。
与秦军相比,武帝初期的汉军战斗力较弱。
自白登之围以来,汉军仅有两次击败匈奴。一次是卫青在汉武帝元光五年的茏城之战,另一次是卫青在元朔元年率领三万骑出雁门破虏。
更早之前汉武帝曾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在马邑设伏,企图聚歼军臣单于的十万骑兵。由于情报泄露,匈奴急忙撤兵,汉军各部竟然无人敢追击。
也就是说,除了卫青部汉军之外,其余汉军还打不过匈奴。匈奴对汉军还有较大的心理优势,不会像当年对秦作战那样畏敌如虎。
不过,汉军也有秦军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骑兵数量更多。蒙恬三十万大军中有多少骑兵已经不可考,而卫青麾下至少有三万骑,能够对机动力极强的匈奴骑兵穷追猛打。这使得卫青能以较少的兵力打出较大的战果。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