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想得有些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曹刿篇
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叫《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讲得是在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鲁两国爆发长勺之战,平民军事家曹刿为鲁庄公出谋划策抵御齐军的故事。在曹刿的建议下,鲁军以静制动,力克齐军,成就了长勺之战这一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其实早在东周早期的时候,齐鲁两国世代交好。周文王分封诸侯国,将周公旦封在了鲁国,而封在齐国的,就是他的老战友,太公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由于两人的交好,两国世代通婚。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大家都是亲戚,关系自然良好。然而对于王室可就不一样了,面对王位的继承权,亲戚之间充满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常常会反目成仇。于是,惨剧发生了,在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王的斗争中,鲁国站在了公子纠这边,给了公子纠极大的援助,并不断的打击公子小白,然而不幸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却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继承齐王位后,成为了春秋史上最伟大的诸侯之一,齐桓公。面对着卧榻之侧的仇敌,齐桓公选择了复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军进攻鲁国。鲁庄公决定迎战。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鲁国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拿不出克敌制胜的办法。就在鲁庄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叫曹刿的平民前来求见,要为庄公出谋划策。在曹刿求见庄公前,他的乡人们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劝导他说:“那些整天吃肉的大臣们自然会去想办法的,你又去那边瞎参合什么呢?”然而曹刿却正义凌然的回答他们说:“那些整天吃肉的大臣们大都见识浅薄,没有远见,恐怕它们只会出些馊主意,那可会误了国家呀!”于是,曹刿就前去觐见鲁庄公。
见到了鲁庄公之后,曹刿先是试探性的询问道:“大王,齐军来势汹汹,敢问大王打算如何应付呢?”庄公答道:“平时有好吃好穿的东西,我向来不敢独享,一定会给大家一同分享,将士们一定会为我卖命的!”曹刿答道:“这些都只是小恩小惠,人民都享受不到,未必会一心的向着您呀!”庄公接着说:“每次祭祀时候用的畜生和玉帛,我从来都没有多报过,神明知道我对他们很有诚信,一定会帮我的。”曹刿又答:“这些小的诚实算不上诚信,神明恐怕不会为了这些小事就赐福您的军队呀!”庄公再回答:“无论大小的案件,即便不能每个都彻查到很清楚,但我一定会判得合情合理!”听到这句话以后,曹刿肃然起敬,答道:“大王如此忠于职守,凭借这点,一定可以号召民众,抵抗齐军。打仗的时候请务必带我跟您一起去!”
终于,战争爆发了。庄公带着曹刿乘坐同一辆马车,前往长勺,率领鲁军于齐军对战。战争伊始,鲁庄公就准备擂鼓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然而曹刿却在一边劝阻道:“大王,现在还不到决战时候,请稍待片刻。”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决定暂缓击鼓。此时,齐军那边开始击鼓了,鲁军却并不出击。直到齐军那边连续击鼓三轮后,曹刿终于对鲁庄公说:“大王,现在就是擂鼓的时候了!”庄公从之。果然,士气大振的鲁军在决战中战胜了齐军。齐军不得不撤退。鲁庄公见此机不可失,急欲率领大军追击,却又被曹刿止住了。曹刿亲自下车,检查了敌军的车印,又登上了车前的横木,居高望向齐军撤退的方向,此时,才对庄公说:“现在是时候追击了!”鲁军再次大获全胜。
战后,鲁军齐聚庆祝。鲁庄公对曹刿的才华赞不绝口,当着大家的面,询问他在战争中为何要劝阻他击鼓迎敌,追击时又在观察些什么。曹刿回答道:“两军对战的时候,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勇气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敌军的士气在三阵鼓声中已经耗尽了,而我军则士气充盈,所以我们胜利了。然而大国之间的交锋,虚虚实实的,很难预测齐军是真败还是假败,我担心有诈。当我检查过后,发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印迹非常的杂乱,而军旗也都道拖着,所以知道它们是真败了,于是才请您去追击呀!”
此战将曹刿掌握时机的能力及敏锐的观察力都彻底的展现了出来。于是,在中学的课本中,曹刿被评价为一个出色军事家。然而,在长勺之战中,曹刿扮演的毕竟只是一个出色的参谋,虽然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但这却并不能代表他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事实上,当他真正亲自领兵与齐军作战时,却是三战三败,这恐怕就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了。不过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视他为赵括,马谡般纸上谈兵式的人物,一来是因为他的对手齐国毕竟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二来则是因为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着他的另一面---曹沫截桓公。
《史记》中记载的曹沫即是《左传》中的曹刿。却说长勺之战后,曹刿以鲁国将军的身份与齐国作战,不料却连续三次败北。这不由得鲁庄公不感到害怕,不得已,只能决定将遂邑这个地方献给齐国,以此来乞求两国之间的和平。齐桓公接受了鲁国的投诚,同时答应与鲁庄公在“柯”这个地方相会,签订盟约。
两国国君见面后,上了祭坛,对神明献上祭品,并宣布结盟。谁料,就在盟约刚刚签订完毕的时候,突然有人手持匕首,冲上祭坛,劫持了齐桓公。此人正是之前连续打了败仗的鲁将曹刿。桓公的手下见自己的主子被劫,个个都很担心,却投鼠忌器,不敢做任何的行动。被劫持的齐桓公也非常的害怕,就问曹刿道:“你劫持我到底是想要干什么?”曹刿回答道:“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可是你们作为一个大国,却如此侵略我们鲁国,实在是太过分,太欺负人了!你们占了我们那么多地方,假如有一天,我们都城的城墙倒下来的话,压倒的边境都是被你们齐国占领了的地方了!叔可忍,婶不可忍,我们鲁国人心里都不服气,现在你的命在我手上,你自己看着办吧!”不得已,齐桓公只能答应将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桓公说完后,曹刿将匕首往地上一扔,下了祭坛,若无其事的回到了群臣所在的位置,仿佛刚刚的事与他毫无关系一般。
却说齐桓公何曾受过如此屈辱?非常的生气,打算撕毁盟约,违背约定。此时,齐相管仲却劝阻了他,对他说:“大王千万不能这样做,如果是为了贪图这么小的利益,的确是让自己心里痛快了,却会在各诸侯国之间失去了信誉,与其将来失去了天下各诸侯国的援助,不如就把这些土地还给他们吧!就当是做个秀,显示自己大方!”齐桓公毕竟为一代明君,虽然气恼,却也压制住了火气,将之前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还给了鲁国。最终,曹刿三场败仗所失去的土地还是被他的勇气夺回来了。
曹刿论战,展现了他的智,而劫齐桓公,则显示了他的勇。大家往往记住了他的智,却忽略了他的勇。鲁庄公得到了曹刿这位智勇双全的人才,使得他在在位期间虽屡受齐国的侵犯,却并未造成真正的损失。而齐桓公,也因曹刿成就了他诚信之名,对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有着极大的帮助。
-------------------------------------------------------------分割线-------------------------------------------------------------
关于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的解释:
齐鲁会盟,曹沫劫桓公事,又见于《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鹖冠子》诸书,可见此事在战国之世相当流行。《管子》作“曹刿”,《吕氏春秋》作“曹翙”,《战国策》、《鹖冠子》作“曹沫”。但于鲁庄公十二年,《左传》仅记“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谷梁传》记“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刿之盟也,信齐侯也”,皆未明记劫桓公事。《公羊传》明记此事,然称“曹子”,未著其名。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史记·刺客列传》“曹沫”即《左传》、《谷梁传》“曹刿”、《公羊传》“曹子”说:“沫音亡葛反。《左传》、《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此作曹沫,事约《公羊》为说,然彼无其名。直云曹子而已。且《左传》鲁庄十年,战于长勺,用曹刿谋败齐,而无劫桓公之事。十三年盟于柯,《公羊》始论曹子。《谷梁》此年惟云‘曹刿之盟,信齐侯也’,又记不具行事之时。”
古时沫、刿声近而字异,故案期、刿、沫三字同音通假。
标签: 讲历史人物故事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