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1980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现居北京,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 。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称之为美食。中国素有”烹饪王国“这个美誉。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小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享受美食也要看场合,场合好美食起来也有味道。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营养物质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让人吃的更加开心。
在古代,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食物是人类生存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却不简单的餐桌常见美食,这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千年以来从未离开过每一位中国人。
中国是酱的创始国,说来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记西王母下人间见汉武帝,其中记西王母告诉武帝,说神药上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就有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与人间的说法。西王母下凡自然只是传说。另有说法,说酱乃周公所创。周公就是叔旦,周武王的弟弟,曾助武王灭商。但《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酱的制作发明,就该在周之前。
酱刚开始并非作为调料,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而诞生的。按张岱《夜航船》中对饮食创造历史的回顾: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远古时,相传他为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开始了在树上巢居)教民食果,燧人氏始钻木取火,作醴酷(通过蒸酿而成熟食),神农始教民食谷,加于烧石之上而食。
黄帝始具五谷种。神农的独生子开始种庄稼,教民食蔬菜瓜果。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酱)“成汤作醢”刚开始,酱是用肉加工制成。其加工方法,将新鲜的好肉研碎,用酿酒用的曲拌均,装进容器,容器用泥封口,放在太阳下晒两个七天,待酒曲的所味变成酱的气味,就可食用。
这种肉酱还可以速成:肉斫碎,与曲、盐拌匀后装进容器,用泥密封。在地上掘一个坑,用火烧红后把灰去掉,用水烧过后的坑里厚厚的铺上草,草中间留一个空,空中正好放装拌好曲的肉的容器,把抗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在填的土上面,烧干牛粪,一整夜不让火熄灭,到第二天,酱渗出来就熟了。这种肉酱,当时称“醢”,又称“橘”。
《说文》:“橘:酱也。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因为酱是酒,肉和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风俗通》:“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所以在当时曾被称作美食。到周代人们发觉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贵族们每天膳食中,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从《周礼》中的记载到《礼记》中的记载看,酱的作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主要的配食品变成了很具体的调味品。早时酱除有调味功能,还有除毒功能。到了明朝(十三世纪),豆酱的生产更为发展,而鱼、肉制则日渐被淘汰。制酱的技术亦普遍流传于城乡劳动人民之间。
孔子说:“脍不厌细”,“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
大意是说:要吃生鱼肉,切得越细越好,但若没有合适的酱,我是不吃的。今天人们所说的酱,是豆、麦面发酵制成的。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黄酱、甜面酱等;也指鱼肉、水果、蔬菜做成的酱,如鱼子酱(俄罗斯人视为美食),苹果酱等等。但在先秦,如果不加其它文字,只说“酱”,或“酱齑”,则是调味品的总称。《周礼》上说“献熟食者,操酱齑”。为何称“酱”(将)呢?在古代各种调味品中,如盐、梅、醯(醋)、醢(鱼肉做的酱)、占主导地位。
古人说:“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之先行也。”
鱼酱和肉酱的来源:伊尹,相传是夏末商初时的烹饪师,他看到夏朝要灭亡,就去投靠汤,他把天鹅羹、鰞鰂(乌贼、墨斗鱼)献给商王汤,并以烹饪术喻治国之道,说服汤,被任命为宰相,历史上曾留下“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说法。
考古发现:有类似于今天的泡菜坛的陶器,名“双领罐”,汉代已经十分普遍。追溯到古蜀国(相当于夏),那么,这种制酱的器皿和鱼肉类酱的工艺,应该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199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除了出土金缕玉衣,蝉翼纱衣之外,还出土了大量漆器、竹简,竹简经整理之后,有被人称为《西汉第一食简》的一批竹简文字:上有“肉酱”“马酱”,和“酱”等文字,按唐代考据学者颜师古的分析,就指的是今天的豆面做的“酱”。
马王堆汉墓的主人名叫利仓,史书记载,他死于公元前193年,属于东汉时期;马王堆汉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一罐豆豉,虽然埋了2000多年,但其中的豆子还能看得清楚。这就说明,豆和面做的酱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
那么,豆豉和酱油有何关系呢?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曹丕掌握权力之后,要杀曹植,命他作诗,曹植七步成诗:他以萁豆相煎比喻兄弟相残‘现在流行的是四句诗,其实它的原诗是六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不考虑其它,只从字面解释,其大意是:用水煮豆豉,捞出豆豉,剩下汁,再用火慢慢熬,让它稀稠合适,这与今天制作酱油极为相似。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
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
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日本传统的观点,认为唐代鉴真和尚在公元757年东渡日本时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入日本,日本人视鉴真为祖师,不过,学者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日本在唐代有豆腐的证据。
1183年日本朝廷管员神主中臣佑重的日记中记载有“唐腐”,约半世纪后,有一封日本僧人日连上人的书信中出现suridofu,可能是一种豆腐。到十四世纪,日本文献中多次出现“唐腐”、“唐布”等词,而“豆腐”一词,迟至1489年才出现于日本。天明二年(1782年),大阪曾谷川本出版了一部名为《豆腐百珍》的食谱,书中介绍了100多种豆腐的烹饪方法。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现今,在西方的亚洲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级市场都能买到豆腐。在中国的超级市场,可以找到4至5种不同软硬度的豆腐。
豆腐制作发展到现代已经不是单纯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经过现代科技加工出来的豆腐拥有美观、营养价值高、产品种类丰富等特点。
很早以前制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来完成的,磨豆浆、过滤豆腐渣、压水分等等,很费劲。现代科技已经使豆腐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将豆腐制作从泡黄豆到出成品一条龙生产,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
豆腐人类最先提取出来的植物蛋白,而且不但东方,同时已流传到了世界各地。但对于豆腐的起源上也基本有上述的两种说法,下面就详细说一下这两种起源。
豆腐诗与淮南术,始于汉代之说
南宋《全芳备祖》中记载了朱熹(1130-1200)的一首豆腐诗: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朱老先生感叹:种豆子苗出的不好,稀稀拉拉,费了半天劲,心灰意冷,若早知道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年—前122年)做豆腐的方法,不种豆子,用豆种做豆腐,也能赚钱了。他还怕别人说他指的是炼丹的方法,特别注明:世传豆腐为淮南王之术。
淮南王怎样做豆腐,有人做过调查,现在当地还流传着据说是按淮南术制作的“八公山豆腐”这道名菜。八公山得名比淝水之战还早了500多年,相传,淮南王刘安礼贤下士,曾经请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个人,集体编写了《淮南子》一书。他们这几个人在后世的传说中被神化了。该山原有淮南王庙,今天还存有淮南王墓,传说八公与刘安在此升天成仙,因此命名为八公山;在此地生产的豆腐便被命名为“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确实比一般的豆腐好吃,北豆腐有苦味,南豆腐有涩味;一般豆腐做汤,豆腐沉底,八公山豆腐却能浮在水面;一般豆腐1斤黄豆出3斤,八公山豆腐1斤出4-5斤。
豆腐起源于汉代,已被现代化学历史学家袁翰青教授否定,他说:遍查《淮南子》不见与豆腐相关的名称或别名,其它文献也无法证实;在宋代《本草衍义》中,有磨豆腐的记载。
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记忆中刚开始很难吃,经过不断的改造,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豆腐可以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因此在蔬菜生产淡季,可以调剂菜肴品种。
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主要区别在点石膏(或点卤)的多少,南豆腐用石膏较少,因而质地细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用石膏较多,质地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88%。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味美而养生。
酱与豆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时至今日,也未曾离开我们的生活。
标签: 文字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