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学的历史上,以及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胡亥并不是秦始皇的法定继承人,秦始皇想立扶苏为太子,是胡亥和赵高合谋丞相李斯篡改了诏书,并杀死了扶苏,成为秦朝的第二任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是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的: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輙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从这段记载中清楚的知道胡亥和李斯、赵高是怎么合谋修篡改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的,详细的仿佛当时司马迁目睹了整个过程一样,但是由于文物或者史料的佐证,所以我们现在是选择相信司马迁的,毕竟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付出了很多,而且以司马迁严谨的态度,也是搜集了当时有的材料,不过司马迁毕竟与秦始皇时期差了上百年,有错误的信息也是在所难免的。
当然,历史史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考古发现更多的文物和书籍记载资料,很多历史史实也会被推翻,就像胡亥有没有篡位一样,最近发现并整理的一些史料有了不同的说法。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3300多枚西汉竹简,这些竹简随之被命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这其中有一篇《赵正书》说的就是秦始皇的事情,这个赵正并不是改了姓,而是古代有姓和氏,秦始皇嬴政是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所以《赵正书》说的就是秦始皇的故事。
《赵正书》中对秦始皇传位的记载是传位给胡亥,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
《赵正书》也记载了秦始皇死亡和传位的过程,这里提出了与《史记》截然相反的说法,胡亥并非篡位,而是合法继承,当然这批书简也是孤证,而且这批书简的作者并不清楚,根据研究,这批书简大概成书于汉武帝中期,跟司马迁所在年代差不多,两个人所能查到的资料应该是差不多的。
而在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发掘出来的秦二世“即位文告”木牍,提到了秦始皇的“遗诏”: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事及箸(著)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这似乎说明胡亥的确是奉诏即位,而不是篡位,但是由于这个即位文告是胡亥自己写的,所以不足以完全证明,即便如此,《赵正书》的出现对于历史也是好的,因为对于那么久远的历史,终于有了不同的声音。
有了这些史料,可以据此分析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秦始皇传位这件事情有蹊跷的地方,其一就是丞相李斯为什么会跟赵高合谋拥立胡亥,对于李斯来说这并不是最优选择,无论李斯拥立谁,那都是大功,不会因为不拥立胡亥而地位不保。
其二就是秦始皇为什么带着胡亥而不是其他皇子,秦始皇至少有四个儿子,其他的都被胡亥杀死没有留下姓名,留下的姓名有四位,胡亥是最小的儿子,即使是胡亥想跟着去巡游主要要求跟着,也没那么简单,说明秦始皇是喜欢胡亥的,不然也不会让胡亥学习法律。
那就大胆推测一下当时的情况,秦始皇喜欢扶苏和胡亥,但是扶苏因为焚书坑儒触怒了秦始皇,因此秦始皇罚他去戍守边疆,是跟大将蒙恬一起,说明秦始皇是对扶苏寄予厚望的,同时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因此对于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下定决心。
而秦始皇出去巡游,出于对胡亥的喜欢,因此答应了胡亥的请求,而当秦始皇病重的时候,应该是有遗诏的,因为没有在咸阳,而在身边的只有胡亥,所以决定传位给胡亥,并下达旨意让扶苏好好辅佐胡亥,这是当时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所以李斯才会愿意辅佐胡亥,那么诏书到底有没有改呢?
应该改了部分,改的是赐死扶苏这一点,因为胡亥已经是法定继承人,所以李斯不会冒着得罪新皇帝的险去阻止篡改,至于说为什么不是即位以后再赐死,是因为胡亥要到咸阳去即位,以免夜长梦多,毕竟扶苏掌握兵权,用秦始皇的名义要比胡亥的名义显得更正义一些。
标签: 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