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重要历史大事件概括

滴答历史 45 0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步伐。[2]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时期。

  中文名称:南北朝

  英文名称:the Nan-Bei Dynasty

  所属洲:亚洲

  首都:建康、平城

  主要城市:建康,洛阳,邺城,长安

  货币:圆形方孔钱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主要民族:汉族、匈奴、鲜卑、羌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北朝:公元386年(丙戌年)——581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南北朝皇帝

  南朝: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刘劭

  世祖孝武皇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皇帝刘准

  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恭王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萧鸾

  东昏炀侯萧宝卷

  和皇帝萧宝融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

  临贺愍王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萧纲

  豫章兴文王萧栋

  武陵仁王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萧绎

  肃宗闵皇帝萧渊明

  穆宗敬皇帝

  孝成皇帝萧方智

  西梁中宗宣皇帝萧察

  世宗孝明皇帝萧岿

  恭宗孝靖皇帝萧琮

  汉顺武皇帝侯景

  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陈蒨

  临海王陈伯宗

  高宗宣皇帝陈顼

  长城炀公陈叔宝

  北朝:

  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圭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南安隐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

  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元氏

  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皇帝元修

  孝静皇帝元善见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皇帝拓跋廓

  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恭宗闵悼皇帝

  济南闵悼王高殷

  肃宗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敬宗惠烈皇帝高纬

  穆宗元成皇帝高延宗

  元宗顺哀皇帝高恒

  任城王高湝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孝闵皇帝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高宗宣皇帝宇文赟

  静皇帝宇文衍

  南朝事件 刘裕篡晋

  刘裕篡晋 淝水战后,谢安威望提高,权力增大,引起皇室和其它士族的猜忌,终遭排斥,出镇广陵。朝廷大权为会稽王司马道子所掌握。孝武帝死后,南克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和广州刺史桓玄等相继起兵,反对司马道子父子。长江中游为桓玄所据,下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区为北府将领刘牢之控制。东晋朝廷的辖区只剩下江东的会稽、临海、永嘉等八郡。朝廷的赋税徭役全部转嫁到江东八郡的农民身上,从而导致了孙恩、卢循相继聚众反抗。之后,东晋大权落人北府兵将领刘裕手中。 刘裕,字德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年落拓,后投入北府兵刘牢之部下。他不仅镇压了孙恩、卢循,而且讨灭了桓玄和割据益州的成都王谯纵。继而又北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刘裕威权日重,终于在420年废掉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年号为永初。这是南朝的开始,也是南北朝对峙的开始。 刘裕虽以武功显赫而称帝,但对政治经济也进行了若干改革,制定法律,打击豪强,整顿选举,严肃吏治,重视教育,巩固了统治基础。致使其子刘义隆当政时,出现了小康局面,“余粮息亩,户不夜扃”。

  元嘉之治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年号元嘉),因其政治较为清明,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

  宋室内哄

  宋室内哄是指南朝宋时因中央威权下移,宗室掌握地方权力而导致的内讧。

  河南之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今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击败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

  于是,汉武帝在当地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又称为河南之战

  唐寓之起义

  南朝齐时三吴地区的农民起义。建元二年(公元480 年)齐高帝开始清查户籍,搜括丁役。武帝即位,又立校籍官,严令整顿户籍,对“却籍”(假冒户籍)的人谪罚远戍,地主和官吏更乘机作弊,以致许多农民破产和逃亡。永明三年(485 年)唐寓之在富阳(今属浙江)起义,三吴地区农民纷起响应,众至三万。次年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年号兴平,又南取东阳(治今浙江金华),进攻山阴(今浙江绍兴)。齐政府派兵前往镇压,起义失败。(整理:哈工大(威海)端木庆玲)

  永明之治

  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在齐武帝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482年—493年)。由于齐武帝年号永明,所以称为永明之治。当时南朝齐取代南朝宋四年后齐高帝去世,太子萧赜即位,即齐武帝。他十分关心内政,提倡教育。并且继承齐高帝风格,力行节俭。由于与北魏通好,使得边境较为安定,减少军事调动。使得在齐武帝执政的十一年期间,朝政政治清明,国内社会安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替齐国带来一个小康的安定局面。《南齐书.列传第三十四 良政》即提到:“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大明历

  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

  钟离之战

  钟离之战,中国南朝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防御作战。锺离城是临傍淮水的军事要塞,由於地近建康,扼守淮南险要,自南北朝分裂以来,一直是双方势力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事,尤其北朝的南征行动中,泰半以锺离为首要目标,仅梁武帝在位期间,至少发生过三次争夺战。但因锺离地势险峻,加之北人不习水性,南朝方面取得了大部份的胜利。

  名称:钟离之战

  地点:钟离城及其邻近之邵阳洲

  时间:公元507年

  参战方:北魏、萧梁

  结果:梁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两军皆号称有众百万

  伤亡情况:俘斩北魏军近三十万

  主要指挥官:元英、杨大眼;昌义之、韦睿

  神灭论论战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在竟陵王萧子良的宴席上,范缜发表了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论,主张神灭的言论,随后他又据此进一步写成著名的《神灭论》。此文一出,引发了关于“神灭”的大论战。数年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又对此文展开围剿,最终在理论上无法屈服神灭论的情形下,范缜被钦定为“异端”而流放。

  侯景叛梁

  侯景叛梁又称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萧正德派大船数十艘,暗中接济侯景军辎重。

  江陵之战

  江陵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与南梁的一场战役。554年9月,西魏丞相宇文泰下令柱国大将军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等率军五万,准备进攻南梁的都城江陵。554年10月,西魏军从长安出发。554年11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被俘,不久后即被处死。西魏立萧眢为梁帝,充当西魏的附庸。

  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国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称:隋灭陈之战

  地点:长江流域与岭南一带

  时间:588年10月-589年2月

  参战方:隋朝;陈朝

  结果:隋灭陈,统一中国

  参战方兵力:隋军约51.8万人;陈军约22万人

  主要指挥官:杨广、高颖;陈叔宝、萧摩诃

  影响:结束近四百年的乱世分裂局面

  北朝 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北魏,拓跋魏,元魏。早期国语鲜卑语,初称代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盖吴起义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卢水胡(匈奴的一支)人盖吴聚众反魏的起义。

  六年九月,不堪北魏统治的盖吴于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拥众10余万,遣使上表依附南朝宋。十月,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领兵攻盖吴,纥败死。魏太武帝拓跋焘又征发高平敕勒部的骑兵赴长安(今西安西北),命将军叔孙拔统领并(今太原西南)、秦(今甘肃天水)、雍(今山西永济西南)三州兵马屯于渭水之北,共御盖吴军。十一月,盖吴遣另一支部队的统帅白广平进攻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诸胡群起响应;盖吴又分兵攻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以东,为魏将章直部击败,溺死于黄河者3万余人。盖吴又西向长安发展,在渭北被魏将叔孙拔部击败,死3万余人。时迁居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蜀人薛永宗聚众响应盖吴,袭击闻喜(今属山西),为当地地主武装所击退。魏帝命薛拔纠合宗族百姓,列营于黄河沿岸,阻断盖吴和薛永宗两部义军往来之路;又使殿中尚书拓跋处直等率2万骑攻薛永宗,殿中尚书乙拔率3万骑攻盖吴,西平公寇提率万骑攻白广平。盖吴自称天台王,下设文武百官。

  北魏毁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均田制

  学术界对均田制实施的范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北魏至唐,均田制始终仅施行于北中国,江南没有推行。一种认为,隋灭陈统一南北后,均田制已推行于江南地区。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三长制

  北魏太和中立邻、里、党三长,控制人口,征发赋役。东、西魏及北齐、北周时具体制度屡有变化,尽管如此,该制一直沿用到隋开皇九年(589年),这一年复立乡正、里长,实际废止了三长制。

  法庆起义

  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又称法庆起义。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举兵造反。延兴三年(473)沙门慧隐反。太和五年(481)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参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

  六镇起义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关陇起义

  关陇起义是北魏末年关陇地区(今陕西、甘肃一带)持续6年多的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

  杜洛周起义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北魏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人杜洛周聚众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

  是年八月,北魏柔玄镇人杜洛周于上谷(今河北怀来)聚众起义,改年号真王。义军攻陷附近郡县。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杜洛周率义军围攻燕州(治今河北涿鹿)刺史崔秉。九月,魏帝元诩遣幽州(治今北京)刺史常景为行台,与幽州都督元谭同领官军征讨起义军。当时,官军自卢龙塞(今河北迁安北喜峰口至冷口间)至军都关(今河北居庸关北),沿途置兵,占领险要,阻止义军南攻。二年正月,北魏驻扎安州(治今河北隆化)的官军约2万人叛魏,响应杜洛周,加入起义军。杜洛周领义军与之会合。魏将军常景派兵于军都关拦截,被义军打败。四月,杜洛周率领义军自上谷南下,进攻蓟城(今北京大兴),遭官军阻击,退回。十一月,杜洛周领义军围攻范阳(今河北涿州)。十二月,范阳城内居民暴动,擒魏将军常景和幽州刺史王延年。随即,杜洛周等义军入城。武泰元年(528年)二月,杜洛周被另支义军首领葛荣所杀,部众归入葛荣麾下。

  鲜于修礼

  鲜于修礼北朝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北魏人,丁零族。曾任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兵。六镇之叛失败后,余众被置于冀、定、瀛三州就食,称降户。明帝孝昌二年(526),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率降户反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义,建元鲁兴。六镇兵民响应。与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民杜洛周配合,众至十万。他率众多击溃前来五鹿(河北大东名)镇压的北魏大都督长孙稚与河间王元琛军,进围瀛、定二州。八月,为部将元洪业所杀,葛荣杀洪业。统率修礼余部。

  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是公元528年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省孟津县)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事件。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

  沙苑之役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为一雪小关(今陕西潼关南禁谷)之败,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今山西永济县一带)攻讨西魏,志在为窦泰复仇。十月进抵洛水之南的许原,威逼长安。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军队备有三日粮食,以轻骑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南),距高欢大军60里安营。此时宇文泰采李弼之计,列阵于渭曲,又命将士将武器藏于芦苇中,等候闻鼓声而起。高欢遣东魏兵至,见西魏兵少人乏,于是兵马轻敌冒进,一时行伍乱次。宇文泰乘东魏军轻敌不为行列,李弼、赵贵伏兵顿起,李弼的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虏7万人,缴获铠仗18万件,高欢连夜跨骆驼逃往黄河西岸。宇文泰命令将士每人在战场上植柳树一株,以示庆贺,后升为柱国大将军。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战斗,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桥、邙山之战

  东魏元象元年(西魏大统四年,538年),高欢大将侯景从宇文泰手中重新夺回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魏朝先帝陵庙,闻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突围,宇文泰追击。侯景摆大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与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之中,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东魏大军追围上来,左右皆散走。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狼狈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叫骂:“你这个糊涂兵,你们大行台(宇文泰官职)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自己留在这里?”追围的东魏兵翻蹄亮掌,听李穆的口气认定宇文泰不是什么贵人大官,都扭头回散去追杀更值钱的目标。李穆这才扶宇文泰上马,双双逃去性命。

  由于此时西魏后军大至,军势复振,掉头迎击侯景军,侯景军大败,北遁而去。高敖曹心气高傲,一直看不起宇文泰,命左右大张写有官名、将名的旌旗和显示贵重的伞盖,跨马临阵。西魏军则调动最精锐的军队围攻高敖曹,致使其全军尽没,最后不得不单骑突出,跑往河阳南城。恰巧守将是高欢的一个堂侄高永乐,素与高敖曹有过结,便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 大英雄虎落平阳、龙卧浅滩,仰呼城上求绳,没人应答;他又拔刀猛砍城门,想劈出个洞来逃入城中。城门坚厚,砍了许久也砍不开,只得辗转逃于一座桥下藏身。这时西魏大队追兵赶到,看到桥下有金带飘出,立时万箭齐发,高敖曹身上中箭无数,知道性命不保,于是索性抢身迎前,奋声大叫:“来!与汝开国公!”(意思是来人斩其头,西魏肯定是会以开国公的重衔封赏)。斩去高敖曹头颅的兵士回到西魏后,获赏绢万段,每年按量发给,直至北周灭亡,赏绢还没有给完。

  高欢闻听高敖曹死讯,如丧肝胆,把高永乐打了二百军棍,追赠高敖曹为太师、大司马、太尉,都督五州军事。此次河桥大战,两魏军阵极大,首尾悬远,从早到晚,交战数十合,气雾四塞,形势万变,团团相杀,谁也不知道谁胜谁负。西魏狐独信、赵贵等人交战不利,混乱中又不知宇文泰和西魏文帝消息,都弃军先归。其他将领见状,也都和他们一起逃走,知此情形,宇文泰也烧营遁走。

  文人出身的王思政下马,手持长予左刺右刺,一刺就击倒数人。由于陷阵太深,从者皆死,他自己也因重创昏绝,由于天黑敌军收兵,才未被砍头。王思政每次打仗时都穿破衣烂甲,敌军不知他的将帅身份,所以首级未被割去。不久,他的下属在尸体堆中找到他,扶他上马回营。平东将军蔡佑下马步战,左右劝他乘马以便逃跑,他大怒道:“宇文行台爱我如子,今天怎么能怕死呢!”带领十几个士兵齐声大呼,进击东魏兵,杀伤甚众。东魏兵把他团团包围十余重,蔡佑弯弓持满,四面转指箭锋。东魏兵找出一个身着厚甲手拿长刀的兵士直冲蔡佑,距三十步之远,左右劝蔡佑发箭。蔡佑说:“我们的性命,全都在此一箭,岂能虚发!”敌兵冲到十步远的距离,蔡佑一箭把来人射杀。包围他们的东魏兵这才散开。

  河桥一战,西魏战败,只是高欢痛失汉族大将高敖曹。

  玉璧之战

  玉璧之战,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的战役,旨在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546年十月,高欢率重兵进攻玉璧城。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高欢忧愤成疾。546年11月,在五十日的苦战之后,东魏军撤退。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初信佛后,因迷信识语黑衣当王,心忌沙门,信道士张宾,拟灭佛教,集沙门道士名儒於文德殿,量述三教胜劣,以定废立。沙门道安撰二教论,谓「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教,教称为内」帝问群臣,无有排斥非议者,遂作罢。六年后,帝又集佛道二教论辩,法师炫与道士张宾对衡,宾不服屈,帝亲自与炫辩,亦不能使炫屈服,帝遂下诏废佛道二教,悉令沙门还俗,实即灭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时绝迹。

  北周统一北方

  北周统一北方指的是北周与陈朝联盟和北齐的战争,结果以前者获胜告终,北周成功统一北方,陈朝夺得淮南。

  尉迟迥之乱

  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杨坚称帝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