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两家对于拯救罪人均有面壁思过、行善积德、诵念经号等方法,对于冤魂则予以超度。而《龙飞相公》正是一篇劝人改过向善,潜心忏悔,得以冲出黑暗地狱,重见天日的故事。
《聊斋》中的故事虽然近于寓言,但是非常符合人情事理,又暗合了佛、儒、道中教化育人的功效。除此之外,对于古典文化的传承也功不可没。
文中戴生因“恶籍盈指”,被其地下表兄告知要入黑暗之狱,除非大善不可挽回。然至今为时已晚,只能砥砺言行,日行一善,以图善恶相抵,或许尚有出头之日。为证明冥司所罚不妄,果让戴生遭仇家报复,被推入枯井,并填满泥土(“绐窥眢井,因而堕之”;“掘土填井,几满之”)。戴生在井下躲入一处空洞,虽不见天日,但不致于死。“洞中冥黑,真与地狱无少异者”,作者创设的这一怖境,恰好吻合了故事起首的预言,所谓黑暗狱,即深埋井下也。而此处作者还不忘对“落井下石”这一成语给以演绎(“邻人恐其复生,过宿往听之;闻其声,急投石。”)。
后来,戴生在地下感觉无善可行,只好长念佛号,以求超度,这才引来群鬼相伴。戴生教众鬼念佛,众鬼则托其迁葬大事;众鬼又将其引荐给龙飞相公。经过叙谈,戴生方知龙飞相公乃其远祖,众鬼乃为挖井取煤而被地下水淹死的冤魂。到此,整个故事的脉络及情节才真相大白,与现实对接起来。原来这是过去的一场矿难,取煤之处恰在古墓旁边,矿主乃是本县一个大户,他买通戴堂,答应在其祖父(即龙飞相公)墓侧攻井取煤,以图暴利。而戴生所掉入的枯井即是那时的煤井。戴生是戴堂之弟的后代,因此,龙飞相公才称戴生为“耳孙(远孙)”,称戴堂为“不肖孙”。毕竟古人没有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挖到地表水,不知如何处理,导致地水涌来,将四十三名挖煤工人全部淹死,埋于煤井之中。因而前文会有“蒲伏渐入,则三步皆水,无所复之,还坐故处”,可见,这里都是实写,戴生所容身的空洞乃是煤井塌方后与古墓圹室相连的遂道,“三步皆水”说明周围已被地下水漫没,而那些燐鬼就是当年淹死的矿工,至今尸骨仍泡在水中,故言“我辈冷水浸骨,超拔无日”,才祈托戴生日后“捞残骨葬一义冢”,但我至今不知为何骨在水中便无法超拔呢?
矿难发生之后,死者家属联合打官司,矿主和戴堂都因此倾家荡产(估计是因赔付过多导致),戴堂的子孙都穷得无容身之地,这也是他破坏先祖风水遭到的报应。小说为了突出这种因果关系,故意将地下水的暴发说成是龙飞相公震怒(“使老夫不安于夜室”,让其死后地下都不得安宁,真是不肖子孙)后调来的“海水(实乃地下河水)”。而矿工(众鬼)是被矿主(大户)和工头(戴堂)蒙骗,无辜而死,故得到了龙飞相公的原谅,辄能三五日便获得一次施粥。言其“高约人身之半”,应该是一半身体在水中之故。
此外,众鬼引戴生去见龙飞相公的过程,估计也是实写。“曲折半里许,至一处,众释令自行;步益上,如升数仞之阶。阶尽,睹房廊,堂上烧明烛一枝,大如臂” ; “因饷以酒馔,遂置卷案头,皆成、洪制艺,迫使研读”; “堂上烛常明,不剪亦不灭”。对于这些描写,如果你听过一些盗墓故事或看过考古专题片的话,就不难想象,这些都是墓道和墓室的结构和场景,“堂上烛常明”,即主墓室常明灯也。“曲折半里许”,即暗示了墓道长度,又点明墓道被地水所没。“众释令自行”,说明已来到金刚墙位置,再往前走,已无积水,且地势颇高,“阶尽,睹房廊”说明己到墓室棺椁前。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岀戴生远祖龙飞相公也是一高官显贵,否则难有如此气派坟莹!而所言的酒馔、书卷盖指其殉葬品,而且也透露出老叟生活的年代是明代中期(成化弘治年间),矿难时间则稍后几十年,这也映射了明朝时期中国民营资本的兴起和煤炭的普及程度。
戴生在龙飞相公的墓室里待了数年,因无数可读,只能苦读那陪葬的一百篇八股文,因不见天日,所以“莫辨晨夕”,只能“倦时辄眠”,但不知所读的“成、弘制艺”与清初的八股考题还能对接吗?或许明、清真得变化不大。故但明伦在此评道:眢井中读成弘制艺,面壁三四年,遂能乡捷,秀才大得便宜矣。
数年后,乡里有人重新疏导枯井,下井入洞,看到戴生尸体,一摸,尚有气息,大感意外,抬回家中,经过一日调养,便恢复如常。经此大难,戴生性情大变,再无薄行,广善积德,不念邻人旧恶,雇人“入洞拾骨,市棺设地,葬丛冢焉”,又稽考宗谱,找到戴潜之名,先设祭品于其冢,后迁葬于东原,春秋上墓,年年不绝。学使闻其异,赏其文,赞其义,终荐于乡举。至此,戴生脱胎换骨,成一大善人。“所谓已证菩提,现身说法,非深于阅历,乌能如是言之亲切而有味哉!愿天下善男信女,生清净心,自计我身所行,是否名在黑狱,虽有差跌,砥行可免,慎勿至不见天日,始悔无善可行,急时抱佛脚也”,但明伦如是说。
标签: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