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诸君上中学的时候,应该都背过贾谊的《过秦论》。我当年的语文老师十分博学,他告诉同学们:课本上的《过秦论》只是三分之一,贾谊原作分上中下三篇,都收录在《贾谊新书》之中。
因为《过秦论》中篇和下篇写得比较深刻,所以后世帝王都不太喜欢——大家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号入座之后,难免有些尴尬。
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虽然跟贾谊的《过秦论》有关,但却不必那么严肃深刻,而是要讲一讲熊孩子胡亥是怎么养成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秦二世怎么从小就看着不像好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秦朝二世而亡,原来是从熊孩子胡亥破坏鞋子开始的?
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10年继位,公元前207年被赵高勒死,这就是说,胡亥当上秦二世的时候,年方弱冠。
一个弱冠青年,放在今天连结婚的资格都没有,而且绝大多数还没有大学毕业。同样是二十岁充满阳光朝气的年龄,秦二世胡亥却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残忍:“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僇市,诛戮后陈尸于市),十公主矺(同磔,分裂肢体的酷刑)死于杜(杜县,秦武公十一年灭杜国设杜县),财物入于县官(秦汉指代朝廷或皇帝),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
公子十二人,指的就是胡亥的十二个亲兄弟,十公主,指的是胡亥的十个亲姐妹。二十二个骨肉至亲,都被年方弱冠的小弟用残忍的手段处死,不但作为哥哥姐姐的他们想不到,就是用现在人的眼光看,也会觉得匪夷所思。
老年间常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是“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这句民间谚语好像比“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都科学客观一些。胡亥能从什么都不懂的娃娃变成冷血无情的青年暴君,肯定跟童蒙教育有关,而他的启蒙乃至终生老师,就是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翻阅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不知是出于什么居心,赵高一开始就没想把胡亥培养成人,而是要把他变成了一个充满嫉妒心和毁灭欲望的熊孩子。
贾谊的《过秦论》咱们只学了三分之一,《过秦论》所没有提到的事情,写在了《贾谊新书·卷六·春秋》之中:“二世胡亥之为公子,昆弟数人,诏置酒飨群臣,召诸子赐食,先罢。胡亥下陛视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而去。诸侯闻之,莫不大息(太息,长叹)。及二世即位,皆知天下之弃之也。”
在秦汉乃至魏晋之前,帝王将相乃至士大夫百姓,都是席地坐卧,这种习惯在某些没进化好的小岛和半岛还有保留:进门之前,先把鞋子脱在门外,然后无论尊卑长幼,全都跪在那里说话,挺直腰板和以头触地都是表示尊敬,那叫长跽和叩拜。
入朝不趋和剑履上殿,是极少数人才能享有的殊荣,在刘邦的朝堂上,萧何可以穿鞋佩剑,而在秦始皇开会请客的时候,能穿鞋佩剑的,只有他自己。秦始皇被荆轲追得绕着柱子跑,就是因为旁边的大臣们连小刀子都没有。
秦朝的王公大臣按照规矩把鞋子脱在宫殿之外,但是稍好一点的,都被公子胡亥给踩坏了,秦始皇笑呵呵地不打不骂,这消息传扬开去,大家也只有仰天长叹的份儿,估计大家都在想:“那只是个孩子呀!”
胡亥是个熊孩子,看见别人有一双好鞋,他也眼红手痒,最后干脆全部踩坏——这种行为,笔者一个写文史的是不能理解的,读者诸君有这方面的专家,或许可以为大家答疑解惑。
熊孩子就是这么养成的,秦始皇嬴政明知道小儿子胡亥喜欢搞破坏,却不但不进行责罚,反而继续让赵高担任家庭教师,贾谊对此也是十分感慨:“胡亥跟着赵高,每天学习的,不是怎么杀人,就是怎么割人耳鼻,要么就是灭人九族,秦始皇这件事真的做错了!”
秦二世本来就是个熊孩子,再加上没遇到个好老师,更重要的一点是秦始皇对这个“少子”十分溺爱,在胡亥从小作恶的时候,没有进行有力有效的阻止和引导,这才让大秦帝国落入了“食人逆子”之手,结果二世而亡。
在《贾谊新书》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个好孩子的故事。
孙叔敖(《史记·循吏列传》第一人,楚庄王国相)小的时候,出去游玩回来,愁得吃不下饭,母亲一问,孙叔敖哭了:“我今天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恐怕活不了几天了!”
按照古代的说法,看见两头蛇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母亲又问孙叔敖:“那条蛇在哪里?”
孙叔敖回答:“我听说看见两头蛇就得死,我就把它埋了,免得再让别人看见它也倒霉。”
她母亲笑了:“不用担心,你不会死的——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胡亥从小就是个被惯坏的熊孩子,长大后成了导致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暴君;孙叔敖从小就有仁爱之心,长大后终成一代名相。
笔者是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但是再善良的孩子,都有耍熊的一面,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严格管束,是不是所有的天真无邪,都会变成以破坏为乐的暴戾凶残?
像胡亥那样的熊孩子,踩坏了大臣名贵的鞋子而不受处罚,那是因为他有一个皇帝老爹,而现在很多熊孩子,并不是每一个的爸爸都姓李,所以划车、踹屏幕之后,他们的老爹除了撒泼耍赖,就只能乖乖掏钱了……
标签: 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