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为陈炯明翻案5(原创历史人物传记)(连载)

滴答历史 33 0

众谈阔论陈炯明

   有人说陈炯明之所以对孙中山不敬,想要叛变,是因为他要手揽乾坤,而在陈炯明梦想的道路上,孙中山成了他的挡路石了,所以陈炯明便悍然决定炮轰总统府,置孙中山于死地。

   而有人却说,1922年所谓陈炯明叛变,其实是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推行武力统一的两条政治路线之间的斗争。

   李敖在节目中也说到,孙中山想让陈炯明帮他打北方,主张武力统一。但陈炯明的政见跟孙中山不一样,他认为中国不能再这样子内战了,应该像美国那样实行联邦制,即联省自治。每一个省都建设得很好,然后变成一个联邦制,中国应走这样的发展路线。结果两人政见不和,导致孙中山怀疑陈炯明另有他志,打算派人暗杀陈炯明,而陈炯明为了报复,炮轰总统府。

   李敖的这一说法,与陈炯明的儿子陈定炎的见解完全一致。陈定炎曾在2003年4月于美国科州为自己的父亲翻案:幸经友人介绍﹐得拜读吴稼祥先生为先父陈公竞存(炯明)翻案的一篇文章﹐题为《为反孙中山的陈炯明翻案》,载于《新象周刊》2002年7月5日版,(下简称吴文)。

    吴文指出了中国在二十年代孙陈的决裂,是在政治理念上之争。并且称扬先父为中国联邦主义的播种者。今代中国同胞知道这一段历史真相的已不多,身为人子的笔者,读后诚然感到无限欣慰!

   对于陈炯明和孙中山的这两种政见,究竟孰好孰坏,应该追溯到当年的那个时代,回归到那段现实里。

   吴文结论说:“就当时(二十年代)政治现实而言,孙中山是对的,应当北伐统一中国,先将主权从军阀手里收缴到中央;就未来的政治理想而言,陈炯明是对的,中国应当实行联省自治,那应当是在军阀还权于中央之后”。换句话说,就二十年代的政治现实而言﹐中国应当是走“先统一,后联邦”的道路。

   一个朝代在开始时首先要稳定政权,政治稳定有多种方式,联邦制是其中一种制度,指中央与地方政府“分权”的制度。

   而中国历来追求的就是秦始皇的大一统。

   为什么联邦主义在中国失败了呢?细读二十年代的历史,被误用的民族主义击败了联邦主义,苏俄以实力干预中国内政,导入“一党专政”的政治理念,把中国封建传统“天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主义”套上新衣,继续困扰中国,直至今天。

   二十年代﹐日本尚未侵占东北三省,英、美、法、日等各国列强虽然仍享有租界,治外,贸易等特权;但是在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国伸延对南美洲的门罗主义(Monroe's Doctrine)于中国,(即“门户开放”,列强不能干预中国内政,成立特别势力范围区域,作瓜分的企图),各列强议决采取不干预中国内政,禁运军火入华,不助中国打内战的政策。当年唯有苏俄一国全力援助国民党北伐﹐同时不愿撤兵外蒙﹐佯言是中国被压迫民族之友,而却行帝国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干预中国内政之实。

   民族主义在某一阶段可以鼓舞爱国情绪,克服共同困难,抵御外侮,但最终不是建设民主国家的工具。民族主义给政治野心家所利用﹐使中国人民对于西方民主法治国家政治体制的认识和实施,在二十世纪中错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中国追求现代化,经过清末维新立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渐奠定创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基础。在二十年代,用武力统一已不是所谓“救国”的途径,而“联省自治”曾是当年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统一,建设民主联邦政制的唯一选择。

   所以二十年代的政治现实,重点不是在大小军阀“割据各省”,“帝国主义企图瓜分”﹐而是大军阀“争做总统”,“藉统一以夺权”的局面。

   二十年代孙中山误用民族主义的情绪﹐展开反帝国主义运动﹐把民国年来分裂的局面,全怪在英美帝国主义的头上,无疑的,是受到苏俄顾问从中怂恿的结果。

标签: 历史人物传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