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应该具有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把叙述那个以“我思故我在”而闻名的哲学家笛卡尔的生平,置身于侦探小说的气息里,莫不成也得“八卦”一番?阅读美国历史学家萧拉瑟所著的《笛卡尔的骨头》,就有看侦探小说的感觉。可是凭心而论,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萧拉瑟借重的,是扎实的史料研究功底。
《笛卡尔的骨头》开卷伊始就让人们跟随作者进入巴黎人类学博物馆的地下室。读者如同身临其境,看到在地下室保存的一个雅致的木盒子里,有一个小而光滑的人类颅骨。它色彩斑驳,某些地方甚至泛着珍珠般柔和的光泽———那显然是曾被人反复摩挲所致。在它的正前部,有瑞典文书写的铭文,还有3个签名。铭文告示它曾被一次盗窃行为所侵占;签名标明它曾先后被3个男子所拥有。如此的文字,让中国读者不禁会产生联想:中华收藏家对自己所拥有的古代名家字画,时常会在上面以笔墨记录觅获时日、鉴赏见解。莫不成西人竟有收藏死人颅骨的嗜好?
这个小而光滑的人类颅骨,正是哲学家笛卡尔的遗骸之一。《笛卡尔的骨头》由此让读者进入历史时空的17世纪。该书可以说是人物传记,记录了笛卡尔的人生经历,包括他在1637年出版《方法谈》时的崭露头角,他在荷兰被冠以中伤诽谤罪遭起诉时的痛苦,以及他应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来到瑞典最初的满怀希望,甚至描摹了他在斯德哥尔摩那二月寒夜逝世前的怨恨。作者的笔触犹如对钻石作琢磨,而那颗钻石正是笛卡尔。该书展示了笛卡尔的生平,如同从不同角度展示一颗钻石各个切面的熠熠光辉。作为现代哲学二元论创始人的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是相分离的; 作为分析几何学发明者的数学家笛卡尔,认为数学是认识宇宙的一把钥匙;作为科学家的笛卡尔,研究雪花、岩石、光学反射、风的性质、彩虹的规则。他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在阿姆斯特丹生活时,他得以利用附近的屠宰场解剖动物的尸体。他研究血液循环,还亲手绘制了一些人体解剖图,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倘若说“八卦”的话,该书也考证出作为一个天主教徒、终身未婚的笛卡尔的情感生活:他与一个女子海伦娜有亲密关系,他俩的非婚生女儿5岁夭折,4年后海伦娜与他人结婚,她的嫁妆、一笔数量可观资金的提供者,正是笛卡尔。
《笛卡尔的骨头》还不时突破人物传记惯常的疆域,它的副书名是“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或许这正是它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被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原委。它围绕笛卡尔遗骸的多次被搬迁、被散失、被窃取,以生花妙笔,布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如同侦破疑案途中的重重关口,暗道密布,诱惑热衷于寻求答案的人们阅读下去。作者叙述了西方“圣物”崇拜的由来:17世纪以来,天主教依然认为人的骨骸是连结生命与死亡的纽带,它重视先知、圣徒和伟人的遗骨,将其视为“圣物”。而笛卡尔的遗骨同样被视为圣物,所以屡次遭遇窃取。同时,欧洲数个世纪的宗教与科学的纷争、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等等历史风云,在读者眼前亦徐徐再现。因为笛卡尔的遗骸中,他的颅骨与其他骨头散失而分离,因此,追踪笛卡尔的骨头之行,竟然跨越了6个国家,历时3个世纪。而且,追寻笛卡尔的颅骨的过程更加扑朔迷离———巴黎自然博物馆和瑞典隆德历史博物馆都声称自己拥有笛卡尔的颅骨。两个颅骨,孰真孰假?
为鉴定保存在法国巴黎的那个颅骨,确认它是真正的笛卡尔的颅骨,1821年4月30日,法国科学院在塞纳河边的本部开会。与会者面对着这具颅骨:“它的下颌不见了,除此以外还是非常完整,它深邃的黑眼窝和眼前这群载入史册的睿智之士对视着,仿佛责备他们追求知识过程中所积累的骄矜之心,迫使他们去思考他们都要面对的冷酷界限,以及死亡之无动于衷的冷漠。”书中的如此描绘,运用的是一种略有阴森氛围的文学色彩。可这番描摹,作者萧拉瑟是基于史实的。他一一标明“这群载入史册的睿智之士”在科学史的位置:开创比较解剖学的居维叶,创立了进化论语言的拉马克,在理论上说明太阳系起源的拉普拉斯,电磁发现者、测量电流的基本单位因他而命名的安德烈-玛丽-安培,确立了多条物理学定理的盖-吕萨克,如此等等。萧拉瑟的文字,随着对笛卡尔颅骨辨伪的叙述,又将读者引向西方科学史领域。该书讲述了颅相学、进化论、人类学、颅骨容量理论……大脑是否等同心灵?如此辨伪存真的研讨,从17世纪一直延续至今。
倘若说《笛卡尔的骨头》用侦探小说的气息,挑逗人们的阅读欲望,它引领读者到达的,却是西方科学思想史的广阔原野。如此一本这方面的通俗读物,其写作方法值得借鉴。
来源:文汇读书报
标签: 历史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