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史记》人物--谁与争锋话韩信

滴答历史 64 0

[前言] 写韩信,难!难就难在大家对他实在是太熟悉了。既然是熟悉了,那就免不了都已经对他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未必有兴趣看小子我在这儿的瞎扯。所以究竟要不要出这个系列,小子我委实犹豫了不短的时间,也和几位同仁稍有交流,得到的当然是鼓励。昨天读到一个白话的《韩信》系列,不禁失笑,作者力图要把韩爷写成个道德楷模,于是添加了不少想象的人物和情节。

  呵呵,人无完人,所谓瑕不掩玉,个人行事上的些许缺憾丝毫不能抹煞其军事天才。鼓吹的过于完美了恰恰给了人空洞的感觉。这个系列,小子终于没有耐心卒读。有感于此,小子觉得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抛砖引玉,就算给大家踢踏出一片一吐所思的场地吧!

  关于淮阴侯韩信,小子以为凡是讲汉语的地方,就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而且其大名也早已渗透到了多个非汉语的群落。个中缘由极其简单,那就是韩信震古铄今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究竟指挥过多少战役,没有人精细的统计过,我等只知道自从汉王拜将以来,韩大将军攻必克,守必固,是个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虽然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但这丝毫不能抹煞韩信在军事上泰山见顶般的历史地位。小子在此大喝一声:韩信既出,谁与争锋!

  ------------------------------(1)

  按太史公的惯例,写韩信也是从介绍人的私趣入手的。‘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按今天的话说,韩信整个一无业游民,赖以为生的手段居然是‘从人寄食饮’,就是赖别人家蹭吃蹭喝,还好没去酒店整霸王餐,也没想起聚几个人收保护费度日,基本还算良民吧。

  司马迁未曾提到韩信有没读过书,但小子以为在这一段时间里,韩信是没少读书的,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著作。首先,他那份军事才能不会凭空而来,凭你再怎么天才,没有后天的引导,终归是无用的。其次,这韩公子种地种地不干,经商经商不曾,混得连自己都养不活,那他整天干什么呀?总得忙点什么吧?最大的可能就是读书!呵呵,您想想,俺们有时候碰到一本感兴趣的书,还不是一样读的昏天黑地,整天泡方便面度日?韩公子那会没方便面泡,只好去蹭个肚儿圆,可以理解!

  韩信曾经在他们老家一个‘亭长’那儿‘寄食’达‘数月’之久,‘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那是,韩信那会正长个儿呢,吃起饭来就没个够,这谁受得了他呀?一到吃饭的时间这位就来了,不邀他一起吃吧又不太好意思,于是亭长老婆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把饭煮好了,一家子吃完了再钻被窝里接着睡。

  嘿嘿,这等作息时间表,也算国内首创,填补空白了。等人韩信去了他家,这家子根本就不提起生火做饭的事儿。‘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说实话,韩信这“怒”得没什么道理,人亭长并没孝敬您的义务,让你蹭吃了好几个月,确实对得起您了。

  于是韩信的生计没了着落,有一天看书看到肚子又咕咕叫了,找了根竹杆子,跑城门口小河里去钓鱼,看看能不能请水里的鱼GG虾DD们舍身布施一下。可他哪会钓什么鱼呀,唉,整了一上午,鱼虾都被他喂饱了,他却依然饿着。

  有个在这儿冲涤丝絮的大嫂子(漂母),一大早就看听见这位仁兄腹中风雷滚滚,中午回家吃饭,就给这韩公子也备下了这么个饭盒,下午就带给他吃。韩信一见,捧起来就往肚子里咽,连多谢都忘了说,更顾不上骂那河里的鱼虾忘恩负义了。

  第二天,韩信的伙食还是没着落呀,于是又跑到城门口去“钓鱼”。那位大嫂还真不错,又给韩信弄了个盒饭。如此以往,这大嫂子的盒饭韩信居然是连吃了‘数十日’,估计到后来,连鱼杆也不带了,就捧着书本往那儿一歪等中午饭就行了。韩信后来给人道谢,曰:‘吾必有以重报母。’那大嫂子回答他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说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啊,哪里指望你报答我呢?

  这大嫂子固然是高风亮节了,不过从另一层意义上讲,其实也是对韩信根本不抱什么希望,觉得其所谓“重报”云云,根本是指望不上的客气话!这好理解,各位在大马路上为某个伸手大将军布施了几个钢蹦儿,心里可有企望回报的想法吗?方此时也,韩大公子混得与一个乞丐已经不相上下了!

  有道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这韩信衣食无着不说,连一帮子有点钱势的子弟也拿他取笑。有一回,有这么一个杀猪的年轻人就当众拦住韩信,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说:瞧你小子长那么个傻大个儿,腰里还装模作样整把剑别着,其实他妈的狗熊一个!嘿嘿,说你呢,你还不服?你他妈要有种就拔剑捅我一家伙,来啊,捅啊,捅啊,嘿嘿,没种是不是?那好吧,从老子胯下钻过去下,今儿就饶了你!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注意看,没有愤怒,也没有狼狈,没有申辩,也没有挣扎,只是盯着这家伙看了一会儿,一言不发,慢慢俯身从那家伙两腿之间爬过...这就是诸位耳熟能详的“胯下之辱”了。

  太史公写人私趣,向来虚虚实实。小子以为,这儿挑拣的三件小事,并非随便说说的闲话,其实是于千里外为韩信之败埋下的性格伏笔。先来看胯下之辱,你当然可以理解成光棍不吃眼前亏,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小子我却看到了韩信骨子里的另一个弱点,那就是他的孤傲!

  韩信虽混的形如乞丐,却随身总带着一把剑,在当时,男子带剑并不表示他就是剑客,而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譬如诗人屈原就是带剑的,你自然没法指望屈老夫子会独孤九剑。韩信破衣烂衫却说什么也不肯丢下这把长剑,在他心里,偶今虽落魄如此,寄人篱下,可依然是贵族血统,尔等皆草民尔!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对手还能让你生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战胜他的把握!这话反过来理解,如果一个人对其对手的挑衅泰然而处之,那在他内心,这个对手已经根本不值一提了,更何况韩信坦然而受的是对手的侮辱!在他心里,你们这些个人根本不配和我同提!连和你们争论是非曲直都是浪费我的时间!

  贫寒的处身环境容易造成两种人,心智愚者成为卑躬的奴才,心智极高者则偏偏成为孤高的雅士。在这一点上,韩信和林妹妹居然是同一类人。林妹妹自然没穷到韩哥这个地步,然而伊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和宝钗等其他人比起来,其处身环境是贫寒的。韩信对侮辱他的那帮子人是极度的没放在眼里的,就好像林妹妹永远也不会和刘姥姥争执一样。

  然而孤高的人内心却是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的,一旦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那就断断不肯错过,没机会也要创造机会表现。林妹妹不屑于和刘姥姥争执,然而在宝玉宝钗等这一个圈子里,却是万万不愿放弃任何机会的,数次要在诗赋方面压过众姝,就是明证。韩信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不折不扣的贪功。后话,这里提一下。

  再看漂母赠食一节,韩信很懂得知恩图报的,这是他的优点,然而别人为他提供了一次免费午餐,此公居然又连续多日假钓待赐,未免过于天真,在他看来,一个人对你好了一次,那后面必永远对你好,唉!最终韩爷也就折在这份天真上了。

  再来看那个亭长。不知道亭长到底是多大个官,估计也就和现在乡长那么大小吧。有意思的是,高祖刘邦在斩白蛇起事之前,所当的官也是亭长。韩爷在这个亭长寄食的故事,其实是韩信和高祖刘邦打交道的一个缩影。韩信要出人头地,要证明给世人看,本公子就是矫矫不群,他需要这么一个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机会,是为其“饥”也;然而他自己不能创造这么个机会,只能“寄食”于刘邦处,然后又天真的认为我在此寄食一次,就能寄食一生;最后此亭长的老婆下手断了韩信的口粮,彼亭长的老婆(吕后)干脆砍了韩信的脑袋。悲哉!

  韩信的母亲死了,‘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穷得都没钱葬母,却依然为母亲选了一个旁边‘可置万家’的风水宝地,人韩爷超级自信,知道自己会混得远远超过村里的同龄人,乡民们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狂?本公子懒得和他们说,说了他们也不懂!

  (2)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认为自己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临。穷得叮当响,也好,连收拾打包都免了,就拿了老别在腰里的那把剑,利利索索就去给项家军当兵吃粮去了。小子以为韩信此时的情绪是兴奋的,而并不是和那些要神话韩信的人所说的忧国忧民。拜拜了,弟兄们,看俺不混出个人样,誓不回来!那时候你们才知道马王爷原来生着三只眼!

  韩信在项梁麾下并没混出个名堂,大概也就小兵一个吧,‘无所之名’。项梁败死以后,所有的“遗产”为项羽继承。在项羽手下,韩信的地位稍有提高,‘羽以(信)为郎中’,就是后人提到韩信时所说的执戟郎中。

  说穿了就是个警卫兼仪仗队员,找一拨子长得高挑上眼点的,每人整把大戟,笔挺挺往过道那儿一戳,威风!这说起来韩信韩爷外表也是威武雄壮的,呵呵,又是一帅哥!不过小子以为韩爷的帅气和陈平陈哥是不一样的,韩爷的帅应该是更显阳刚一些,总不好整个小白脸做警卫吧?

  并没有人提到过韩信在项羽手下担任过更高的官职,然而韩信‘数以策干项羽’,一个小小的警卫能够数次为楚军的最高统帅出谋划策,一方面点出了项羽善待下属的一个侧影(后话,提一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韩信韩爷为一展抱负所作的努力,要抓住任何的机会施展所学!

  奈何项羽自己也是个不世出的军事奇才,指挥作战素来让人闻风丧胆,从而对自己的才能自信到了刚愎的程度。对韩信的策略,‘羽不用’,可以理解,连他手下的头号谋士范增范亚父的话,人还爱听不听呢。

  等到‘汉王之入蜀’,在项羽手下看不到前途的韩信,终于决定跳槽,不是说树挪死,人挪活么?换家公司,碰碰运气吧。当然也不完全是棉絮包脑袋,撞哪儿是哪儿,汉王刘邦在入关灭秦之后,在关内一系列手笔,是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的。这次被下放到边远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依然有‘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韩信也做了其中之一,‘亡楚归汉’。

  韩信初至汉营,依然‘未得知名,为连敖’,“连敖”大概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连队的炊事班长那么个后勤小官吧。有什么办法?这一家伙过来的‘数万人’呢,个个都高官厚禄的话,那只好刘邦反过来给他们打工了。

  然而人韩爷可不这么看,俺韩爷是谁?那是海龟PhD,您让俺跑这儿当个小小的街道妇女主任,简直开玩笑!于是工作上马子虎子,心不在焉。得,整一渎职罪。你想啊,老毛当年长征途中,要是哪个搞后勤管口粮的官员胡来,会怎么样?刘邦之入巴蜀,尽管后无追兵,然其后勤保障,也是极其艰辛的。于是韩信‘坐法当斩’!

  和韩爷一块被绑赴刑场的共计十四人,就看见寒光闪闪,咔嚓咔嚓,‘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呵呵,这儿有点追求艺术效果了,哪那么巧,刚好韩爷就是最后一个啊?咱不管它,反正只要韩爷不是第一个就成。

  看看这吃饭的家伙一会儿就得搬家,韩爷那个不甘心哪,我韩信一身的本事还没施展呢,就这么糊里糊涂的交待了?于是‘信乃仰视’,看看能不能找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嘿,还真给他找着了,‘适见滕公’。滕公就是刘邦的铁哥们夏侯婴,那是地地道道的上层集团人物。

  世多有猜测滕公是监斩官者,小子以为不然。第一,军队里斩这么几个小人物,家常便饭。都要滕公这种重量级的人监斩,他们不累得腿肚子转筋才怪;第二,如果是监斩,韩信应该能一上来就看见他,没必要等到轮到刀斧手站他后面了才“适”见滕公。多半是夏侯婴刚好路过,被一直在抬头张望的韩信看到。

  韩信马上大叫起来,‘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呢,‘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这就怪了,一个死囚临斩前喊点子“老子二十年后又是条好汉”之类的豪言壮语给自己壮壮胆儿,这“言”有什么“奇”啊?

  大多数看官在这儿都未求甚解,CCTV有个什么节目,请的好像还是个教授,讲韩信,也是糊里糊涂就放过了‘奇其言’,而在‘壮其貌’上大做文章,呵呵,你以为夏侯婴是Gay啊?没见‘奇其言’还在‘壮其貌’之前吗?

  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什么奇呢?这得来看当时汉王的处境。刘邦平定三秦之后,本来是打算堵住函谷,不让诸侯入关,自己割据这块风水宝地的。奈何函谷关一战,被项羽打了个满地找牙,于是讲和,项羽携诸候入关,兵罢戏下,划地而王,分封十八路诸候。

  为了充分削弱刘邦并抑制其发展,这才把巴﹑蜀﹑汉中这一片兔子不拉*屎的边远之地塞给汉王,并在刘邦的周围另外封了三个秦朝的降将以钳制刘邦,尤其那个章邯,堪称末秦的头号猛将,让他守住汉王蹦出领地的出口。

  刘邦军事上处于绝对的劣势,对项羽这种名捧实扁的搞法只能是忍气吞声。动身往自己的领地开拔的时候,又听从留侯张良的建议,把连接巴蜀和三秦的唯一通道——栈道放火烧毁,一来可以避免追兵,二来可以显示汉王无东归之意,从而麻痹敌军。

  这一招是有效的,虎视汉王的章邯确实因此而放松了警惕。问题是,这一招固然蒙蔽了敌人,连自己人也一并蒙鼓里了,汉营的那些下层军官和士兵也是认为从此东归无望了,要在这边远地区生根发芽开花不结果了。在刘汉的最上层,此时将东归密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就算有,那也是高度的军事机密。这麽一个高度机密,却从一个小小的死囚嘴里喊了出来,对腾公无异于一声惊雷!

  打个比方,老毛到达陕北,老周去和老蒋谈判,商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事儿,炊事班的班长要被枪毙了,突然高呼:老毛不是要趁着老将打日本自己发展壮大打回老家去吗?...真要哪个小兵有这份见识,后来起码也能混个纵队司令了。

  你说‘滕公奇其言’奇的有没有道理?滕公一听这话肯定是一震,这谁这么厉害?过去看看,于是才有了‘壮其貌’。这也说明滕侯确实不是监斩,否则早就‘壮起貌’了。既然被吸引过来了,那你刀斧手先歇会儿,待本猴先和他聊聊,看看是怎么回事,他怎么就知道俺们混成这德行了,汉王还‘欲就天下’。呵呵,滕公毕竟是大人物,要赦免个把死囚,算个P。

  这滕公和韩信一交谈,‘大悦之’,哈哈,老子今儿行什么运?垃圾堆里捡到这么大一块美玉。赶快‘言于上’,汉王呢,这会还在为受了项羽的窝囊气在家补念三字经呢,没什么心思管这事,不过既然是铁哥们推荐的嘛,那就官升两级,做‘治粟都尉’,团级粮草管理员,还是管粮草!

  汉王他们终于到达汉都城南郑,那些跟随刘邦而来的将士们一看,我靠,这TM也叫都城?出了门抬眼一看,除了山还是山;进了门,低头一瞅,除了泥还是泥,这这这,你让俺怎么活呀?于是弟兄们是成群结队开小差脱离革命队伍。

  是金子放哪儿都会发光的,就看有没人看得到了。韩信管理粮草,却因此而结交了对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人——丞相萧何。这不奇怪,汉王的根据地的经营,后勤的保障,一向是萧何在管。韩信也管粮草,其实是萧何的部属,免不了有些交道要打。‘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第二个为韩爷之才惊异不止的人了!

  韩信也挨这儿琢磨:本公子和萧丞相打交道也有日子了吧?看得出来,萧老爷子对本公满肚子墨水还是赞赏的,那肯定也向汉王推举了若干次了,可是汉王丝毫不见动静啊,怎么回事?...再等等看。又等了几天,除了觉得身边的弟兄们越来越少以外,根本不见变化。得,韩爷我是谁,就为了来给你看着这一推造粪的原材料?对不起,您嘞,另请高明吧,本公子另谋高就去也!

  这萧何有一天吃了晚饭没事儿,打发个人:“来啊,去把那个韩爷给我请来聊聊天,对人恭敬点,知道吗?” 一会那个人就回来了,“韩爷呢?” “回相爷的话,韩爷不在那儿,听说也开了小差,跑啦!”

  什么?震得老爷子胃部痉挛,差点没把晚餐吃的东西给挤出来。跺着脚一个劲就嚷嚷:“马,马,快备马...”也顾不上通知别人,扑在马上就是一阵虐待动物。唉,谁让俺是马呢,跑吧,幸亏今儿晚上天还行,看得清道儿,要不然黑灯瞎火的,您倒是让俺往哪儿跑。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了。萧老爷子明白,刘邦要‘就天下’,固然需要韩信这么一个军事奇才,就算刘邦不用他,也万万不能让他跑到别人那里,所以无论如何,韩信不能离开汉营,除非大家同时犯了自虐狂!

  (3)

  萧相爷就这么心急火燎的追上去了,可他老人家临走也没说清楚他到底要去干吗,鉴于当时大家纷纷另谋高就的大环境,‘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这还了得?‘上大怒,如失左右手’。萧丞相可是最高统帅的最亲密的战友,汉家二把手啊!

  萧丞相千辛万苦追上了韩爷,好说歹说,总算是把这韩公子带了回来。萧何一看这事可不能再拖了,否则绝对会搞成个人才外流的大漏勺,赶紧来见汉王。这刘邦一看丞相又回来了,‘上且怒且喜’,呵呵,很有点少女见情郎去而复回的感觉,虽然芳心暗喜,这气还是要撒的。

  汉王眼珠子一瞪:“姓萧的,连你他妈都要舍偶而去乎?”

  丞相俩眼笑眯眯:“俺是去追一个舍您而去的人,哪里是要...”

  汉王不放过:“追谁啊?”

  丞相依然不着急:“就是俺屡次给您提起过的那个韩信韩爷,谢天谢...”

  汉王咆哮:“扯淡!俺手下那些马仔一跑就是十多个,你当偶不知道?那么些人你都没追,就单单去追那个韩信?胡说八道!”

  任你一蹦三尺高,人萧老爷子依然不慌不忙,俺先喝口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那些个逃走的‘诸将’,和韩爷一比,狗屁不如!汉王您如果真打算就守着这几亩薄田终老一生,那就不关韩爷什么事了,如果还打算和天下英雄一争高低,非用韩信不可!您自己看着办吧。让俺再喝口水先。

  这一提到汉王的远大理想,刘邦也不跳了,嗨,估计气儿也消差不多了:‘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打回老家,一统天下,谁不想啊,可心有余力不足啊,唉...

  相爷依然笑眯眯:‘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遂留;不能用,信终亡耳’。——您还不用人韩爷,过不了三天,人还会跑滴!

  汉王狠狠心:“得,看您老爷子分上,偶让他做个方面军司令。”

  丞相把茶杯往桌上一搁:‘虽为将,信必不留!’——一个方面军司令就想留住人家?

  汉王一咬牙:“相爷您这么坚持,得,偶让他做三军总司令!”

  丞相又端起茶杯:‘幸甚。’——这还差不多!“汩儿...”,娘的,这几天差点没把俺累死。

  轮到汉王又猴急起来了,‘于是王欲召信拜之’。来人哪,去把韩爷叫来,寡人这就拆符拜将。“啊?别!” 差点没把人相爷呛着,‘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就您这么象叫对待三孙子似的对待人家?不成的,三件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缺一不可!

  ‘王许之’,一一照办,谁让寡人想用他呢?

  于是乎翻皇历的翻皇历选黄道吉日,汉王也暂时把黑狗*肉三鞭酒什么的藏起来,又是洗大澡又是点熏香,一面又派人筑拜将坛,以昭示三军。

  这儿一群将领们听说要拜兵马元帅,一个个高兴得很,为什么呀?‘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哈哈,敢情没人觉得自己是饭桶的,这兵马大元帅嘛,人人想当。拜将这天,人人都找件精神点的衣服穿上,估计连樊哙都破天荒刮了把胡子。等到看见登上拜将台的是这么一个年轻人,‘一军皆惊’!惊吧,别把眼珠子挤出来就成!目前喽罗跑得太多,分不出人手照顾盲人。

  翻遍了《史记》,发现刘邦虽然封侯拜将无数,这次拜大将军却是最为隆重的一次。许多人都说这样做是为了树立韩信的威信,以便其后的军事指挥,小子不以为然!刘邦的军队素以纪律严明著称,将领们之间内耗也是极少见的,韩信只要虎符在手,没人敢不听号令,因为兵符为王所授,不听持符者号令,你活得不耐烦了吗?

  再说了,诚如萧何所言,刘邦拜将,从来都是这么大大咧咧不当个事儿,难道别的将领就不需要权威?也没听说哪位是因为拜将仪式过于简单而导致令不行禁不止的。所以小子以为刘邦如此隆重的举行授衔典礼,其实是另有他意的。

  仔细看萧老爷子的话,‘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明白了吧?搞得这么隆重,不过是为了留住韩信不得已而为之!小子在(1)里曾分析韩信的性格特征,言此公乃孤高之士,内心充满了得到别人承认的渴望。

  萧老爷子对韩信吃的极准,深知这么呼来喝去,韩爷必以为汉王并不认可其大才,这样势必造成韩信的二次逃亡。这和林妹妹为了别人拿她和戏子比了一下就闷气不止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有‘具礼,乃可耳’,摆足了排场,才能让韩信认为汉王在充分尊重他而为汉王卖命!唉,难怪最后韩信败在萧何手里,萧老爷子实在是韩信的“知己”!

  等所有的磕头撅屁股等等俗礼都做到了家,韩信‘上座’。意气风发呀,熬了多少日子,碰了多少次鼻子,还差点掉了脑袋,终于登上这个一展抱负的将台。

  汉王迫不及待:‘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这丞相多次帮你鼓吹,你到底有多大本事,抖点子出来让大家看看先。

  韩信呢,俺等的就是今天啊:‘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说这大王您要王天下,拦路的不就是一个项羽吗?

  汉王也承认:‘然。’——小子你一下就点在实处,有眼光!

  韩信接着问:‘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老板您自和项羽比较一下,谁厉害?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哪壶不开提哪壶,真TM不给面子!不过你老大我从来都是老命比面子重要,认了又咋滴?

  到这里,该是韩爷献宝的时候了,‘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接下来韩爷仔仔细细剖析了楚霸王项羽的为人:第一,匹夫之勇,说项羽发起火来大喝一声,‘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就你一个人厉害,有什么用?

  第二,妇人之仁,平时对部下‘恭敬慈爱’,可是一到论功行赏,该给功高者赐爵封地,又表现的象只铁公鸡,‘忍不能予’;第三,决策失误,放弃地利,‘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残暴嗜杀,失去民心。‘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而老板您呢,恰恰反其道而行,‘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所以将士们都愿效死命;尤其在民心方面,您大占上风,‘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秦地的老百姓都希望您去作他们的领路人呢;老板手下那些弟兄们,大多不是本地人,谁都想打回老家去,一旦您举兵东向,三军必然都以一当百,三秦之地的百姓也必群起而应,‘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汉王为什么大喜?有人说韩爷帮他拟定了政治纲领(‘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也有人说韩信帮他规划了军事路线。小子以为都不是!

  韩爷从不以政治见长,他和张良,萧何等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些政治主张,并非韩信今天才提出来的,刘邦怎么会为早就已经在实施中的方针‘大喜’?二傻子吗?

  韩爷的这一段就职演说发表于拜将台,听众有众多将领,和诸葛的《隆中对》听众只有区区三人(还未必都听得懂)根本不同,岂不知‘兵者,诡道也’,当然是要极密的。大庭广众就规划军事路线?这是捧韩信呢还是贬韩信?

  那么到底汉王刘邦为什么‘大喜’?这还得看刘邦当时的处境。刘邦本来和项羽是哥们,一同尊义帝之约伐秦,刘邦一路向西入关灭秦,虽然不是百战百胜,但那些败仗都未曾伤及刘邦筋骨,刘家军在战争中总体而言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刘邦本人对自己的实力也逐渐建立起信心,要不然也不会企图堵住函谷关,割据三秦。然而函谷关一战(这是刘邦和项羽首次交手),刘邦在占据地利,以逸待劳的情况下,依然被项羽的部队打得东倒西歪,终于破关而入,划地而王,还塞给刘邦这么几块荒无人烟的鸡肋地皮,大家都看到了楚汉之间军力上的巨大差距,刘邦赴汉,甚至都不得不烧毁栈道来避免被尾随追击。

  这一系列的变故,不仅大大削弱了汉军实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汉军的士气遭到灭顶之灾,才出现了‘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的悲哀,连汉王本人也是心气不足,要不然人云‘丞相(萧)何亡’,汉王焉能信而大怒?

  韩信是军事奇才,自然一眼就看透目前汉军最需要的乃是“士气”也!他那一大篇演讲,说一千道一万,一句话“项羽是个纸老虎”!看起来厉害,然而咱们必能战而胜之,尤其弟兄们哪,过不了几天,咱们就要东进拿下三秦了,到时候哪,老板他又能‘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了,儿郎们不要怕也不要跑,就等着快乐奔小康吧!

  韩信这次的演讲,毫无疑问的提升了汉军将士乃至汉王本人的士气,稳住了军心,相信也极大程度上减缓了汉军的非战斗减员,此乃‘汉王大喜’的根本原因!汉王也因之看到了韩信治军的杰出才能,‘自以为得信晚’。

  汉王‘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开始操练兵马,筹划东进!

  (4)

  Bater 按:本贴记述韩信处女作“陈仓之战”,熟悉这次战役的朋友可跳过本贴:)。

  大将韩爷的就职演说终于使得刘汉公司的股票在连续多日跌停之后触底回弹,现有资金不再撤出,刚刚退出尚未他投的散户得到这个利好消息也纷纷回归,连日的走势图上,也拉出一条条温和的阳线。有了希望就有了动力,喽罗们如今出早操都勤快的多了,再也不是日上三竿尚拥衾而卧,还美其名曰节省粮食。

  在韩爷的演讲中,列举诸多汉王较楚霸王的优势,着重分析了“人和”,也捎带脚提到了“地利”的问题,唯独不曾提到“天时”。这就是说,汉王东向争天下的时机,弟兄们尚须等待。一来汉军自己需要修整操练;二来楚军势大,虎视眈眈,需要等待一个老虎走神他顾的瞬间。

  这么个时机,并没耗费汉军太多的耐心。汉王二月受封赴国,五月,在项羽北面的齐地就一下子乱了营。没办法,人人想当老板,还人人觉得自己的地皮不够多,不够自己搜刮的,最后是齐人‘田荣自立为齐王,杀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这个彭越可不是等闲之辈,最后与韩信等合围垓下,逼死项羽的,就有此公。后话,提一下。

  齐地与项王的老窝比邻,项羽当然要先镇住它。偏偏连续派了几拨人去挑彭越,打了几个月,都被彭越整得灰头土脸。消息传到南郑,刘邦等人大喜过望,都知道东进的“天时”已经来临,项王为齐王所牵制,弟兄们此时不动,天诛地灭!

  然而怎样才能兵出汉地,拿下三秦,诸将却是一筹莫展,连接汉地和三秦的秦岭栈道早就被那“春天里的一把火”化为灰烬了。要从这儿过去,两条路,第一可以来个空降,奈何那时候连飞机的祖先都还没问世呢;第二,让将士们都变壁虎,手脚长吸盘儿,吸着山壁扭过去!

  等到大将军韩信召开高级将领会议,这个问题就首当其冲被摆到了桌面,得到的是韩爷斩钉截铁的答复:修栈道!诸将一下子觉得脑子里满是浆糊,要知道业已被烧毁的栈道是前人花费了差不多两年才修成的!

  诸将有点愣:“修?”

  韩信很直白:“一定要修!”

  诸将问题多:“怎么修?谁去修?修到什么时候?...”

  韩信有安排:“周将军,樊将军,就请二位各带一千工程兵夜以继日,抢修栈道,越早完工越好!”

  周勃,樊哙眼珠大:“嗯?”

  诸将就是不明白:“哗...”

  刘邦大喝一声压住阵:“尔等吵个P,不听将令,我砍!”

  诸将大着脑袋静下来:...

  等到韩大将军从容不迫把自己的计谋详加解释之后,这群马仔们才“哦”,“原来如此”,“高,愣是高”,“佩服佩服”,个个是俩眼放电加放光,周勃更是扯扯樊大胡子的袖子:“哥们走吧,你去挑兵,俺去准备火把,恐怕还得准备点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红旗吧...”

  当天晚上,密切监视栈道的雍王章邯就得到了汉军在抢修栈道的探报,哥们不大放心,亲自赶过去搂一眼,就看见汉军工地上灯火通明,喽罗们扛木头的扛木头,凿山壁的凿山壁,忙得不亦乐乎,奈何地势实在陡峭,折腾来折腾去,大多数木头都玩自由落体掉进了山谷。嘿嘿,这他妈修到猴年马月呀?嗯?指挥抢修的居然是这两位爷,哈哈哈,大傻冒儿,慢慢修吧,偶喝酒去了!

  要知道在当时的汉军将领中,周勃和樊哙是名气最大的两位了,连这二位都给派了出来抢修栈道,章邯理所当然的把此地当成了汉军的主攻方向,虽然看起来要修好这栈道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保险起见,把驻在别处的兵马再往这边挪过来点吧。

  章邯哪里想得到,就在这夜幕笼罩之下,刘邦,韩信等亲率汉军主力正在沿一条荒僻小道轻装翻越秦岭,向北插向雍地内的军事重镇陈仓!

  一连几天,章邯都来“视察”汉军工地的进展情况,直看得这哥们没事偷着乐:这他妈谁出的馊主意?尽管俩大将监工甚严,那栈道呢,向前延伸的速度那真是后院涨水慢(漫)到了家,这么修啊,明年见吧!于是乎,人雍王章邯干脆回都城废丘享福去了!

  汉军主力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的翻过秦岭,渡过渭水,虽然辛苦,但将士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摩拳擦掌,士气极高,稍作休整,一声令下,弟兄们是齐声呐喊,突然对陈仓发起冲锋。

  陈仓守军还在琢磨怎么着搞把公费旅游,去栈道参观参观汉军怎么慢功出细活整优质工程呢。突然就听见外边杀声震天,跑出来一看,好嘛,汉军从天上降下来了,这一愣神,一个个的不是当了俘虏就是脑瓜子开了瓢,根本没摆成阵势,陈仓就失守了。汉军站稳脚跟,人不卸甲,马不卸鞍,迅速巩固阵地,一边出榜安民,理顺占领区。

  这儿雍王章邯得到报告说那边相修栈道的汉兵们忽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正纳闷呢:不修了?搞什么名堂?就有从陈仓那边败下来的逃兵,灰头土脸,连凯甲都没披,估计大多数人裤档上都描着地图,尿湿了,又干了。

  一听说陈仓失守,章邯是手脚冰凉,完,上了刘三的当了(他还不知道韩信大名呢)。要说章邯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当年定陶一战击杀项梁的就是此公,这次在韩爷的障眼法下面吃了大亏。慌慌张张带着集结在栈道跟前的兵将就往西赶,试图夺回陈仓,阻击汉军,估计还有若干将领目前正在休假探亲呢,也来不及等他们了。

  等章邯赶到陈仓,汉军早就布好阵势以逸待劳等着他了,这时修栈道的周勃樊哙等将领也已经拉到了陈仓,大兵们也刚好拿陈仓守军热过了身,士气正高,结果章邯是一触即溃,狼狈退却。汉军哪肯就此罢手?,汉将曹参和周勃带着人马是穷追不舍,那些个大兵,憋了这么久,一肚子火终于找到了个出口。

  章邯逃到好畤,镇守好畤的是章邯的弟弟(一说儿子)章平,曹参等‘击章平军于好畤南,破之’,章邯‘又复败,走废丘’,逃回雍都城废丘,任你汉军百般辱骂,俺就是紧闭城门,拒不出战,男子汉大豆腐,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其实项羽在三秦的军事部署是一个大败笔,此公是地地道道的唯拳头论,实实在在过于忽视民意。当初在新安与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个秦降将‘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其中大多就是关中子弟。这些放下了武器依然被活埋的秦地子弟,谁还没个亲戚朋友七大姑八大姨呀?所以诚如韩爷所言‘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可你项羽偏偏让这三人镇守秦地,监视汉中,未免视民意如儿戏,这儿的乡亲们能心甘情愿配合这三个残杀自己亲人朋友的领导吗?

  果然汉王杀回秦地,振臂一呼,应者群集,老百姓一听说当年的子弟兵又回来了,你想想那个兴奋,那个踊跃,就好像当年俺们的爷爷辈帮着整小鬼子一样!

  此时汉丞相萧何也把办公桌抬到了秦地,治理后勤,打点军需,武将们则马不停蹄,分兵出击。曹参继续围困章邯,周勃,灌婴等将领则继续向东,向北攻击,一路势如破竹。这也难怪,民心如此,大军未到,老百姓就闻风而动,许多地方都是兵不血刃就插上汉旗宣布不姓楚了,想不势如破竹都难!

  汉王刘邦八月突袭陈仓,到第二年正月,短短四个月时间,先后迫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雍王章邯最后也城破自刎,章平被俘;‘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他哪儿是韩公子对手呀!

  汉王尽定三秦,剩下的就是萧丞相的事了,设置郡县,分封官吏以治理,‘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呵呵,这么一大块风水宝地经过土改,成为了汉王刘邦的后方一块坚实的根据地,一个东向争权天下的战略依托!

  陈仓一战,韩信采用明修栈道,将己方的军事意图及战略部署隐藏得滴水不漏,从而获得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功效。诸将无不敬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此被写进军事教科书。大将军韩信从此声名鹤起,威震诸候!

  (5)

  Bater按:本贴记述韩信另一杰作“背水一战”,熟悉这次战役的朋友可跳过本贴:)。

  汉王摆平三秦之后,又趁着项羽北上击齐,无暇西顾的良机继续向东狂抢地皮,在洛阳让马仔们歇了歇脚,喝了口水,又亲自带着这群饿狼直扑项羽的老巢彭城,嘿嘿,谁不晓得松鼠的窝里核桃多?把你老窝端掉,我,我恶心死你!

  其实汉王刘邦的用兵水平自来并不差,与项羽,韩信两位比在战术上应该说逊一筹,但在大的战略方面,就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刘三固然败仗多多,然而这些败仗大多数都是拜项羽所赐,这大概就象宇文成都碰上李元霸,可没人敢说宇文哥哥不是好汉的。在和其他人的较量中(不含韩信,因为二人从没真的干过),刘邦还是大占优势的,而且许多次都是干净利索的完胜!

  这不,项羽分身乏术,还真就给刘邦把老窝给端了!这个刘三进入彭城之后,也有点脑子里熬浆糊,心想老虎还远在齐地斗群狼呢,于是乎有点飘飘然疏于防范,哪儿知道项羽一听到老窝没了,也顾不得在齐王他们身上撒气了,带了三万精兵星夜而回,彭城一战,直杀得汉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睢水为之不流’!

  汉王不得已扔了刚刚搂到的核桃仓皇西退,镇守在韩地的大将军韩信一听老板正给人追得上吐下泻,赶紧带兵接应汉王,沿路不断接收从彭城下来的败兵。人韩爷就是狠,这些找不着北的残兵败将们,给韩将军一整合,战斗力立马飞速飚升,‘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接着又在京县,索亭两次击败追击的楚军,‘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最终把战线稳定在了荥阳,成皋一线,守住了关中根据地的门户。

  彭城一战,刘邦再次看到了老虎会怎么样欺负猴子,清醒的认识到光靠自己这几个虾兵蟹将短时间内是无法击败项羽的。然而老虎虽勇,脑瓜子的容量却远远不及猴子,猴子硬干老虎那是找死,岂不能发挥发挥猴子的主观能动性,来个智取?果然从彭城败退到下邑,汉王和军师张良就开始玩阴的。

  刘邦跟军师说:‘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为了整死项羽,老大我愿意以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为馅饼,招几匹饿狼和老大我一起干,留侯您看‘谁可与共功者’?留侯张良再次展现了运筹帷幄的超凡大能,认为英布和彭越那是饿狼里头的佼佼者,‘此两人可急使’,赶快派人联络他们;‘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老大您‘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老大既然也知道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那就肥水别乱流他人地,这三位,卖房子卖地也要笼络住!

  小子对这个‘貌美如妇人’的留侯张良佩服得真要五体投地,须知后来合围该下,逼死老虎的正是这三匹饿狼再加上汉王自己!由此也可以看出,后来韩信北上开辟新战场的战略,并非来自韩信,而是来自张良!很明显,留侯这一番应答,就是建议汉王让韩信放手去干,让他做大,独当一面!

  必须承认,韩信在战术上远超张良,但在战略上确实不是留侯对手!同时也可以看出,刘邦对韩爷是早就有戒心的,所以东击彭城的是汉王自己而不是韩大将军。唉,从在“亭长”家“寄食”第一天开始,“亭长”就在琢磨养不养得起韩爷,韩爷未知之而!

  楚汉在荥阳,成皋一线形成对峙,今儿我挥你一榔头,明儿你还我一棒槌,谁也奈何不了谁。‘其八月’,汉王刘邦终于‘以信为左丞相,击魏’,拉开了韩爷开辟北方战场的序幕!

  韩信如何击败生擒魏王豹,固然也精彩,这事搁别人头上自值得大书特书,不过对韩爷而言,实在稀松平常,所以小子不打算在此着墨太多,就让太史公帮小子一笔带过。

  ‘魏王盛兵蒲膎,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灿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与韩爷的处女作一样,声东击西,派人在临晋摆好船只穿好游泳裤佯装渡河,主力却偷偷跑到上游的夏阳用圆木绑瓦罐渡过河去,干净俐落,摆平魏王。魏豹比章邯输得更难看,章邯还被围困了一阵才自个儿割了脖子,魏豹是一上来就成了子弟兵优待对象,也好,省得给困住了还得饿肚子!‘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看看,没几天,韩爷又摆平代地,代相夏说也在阏与被擒,和魏豹做了一根藤上的两根苦瓜。

  韩爷在北面一路高奏凯歌,汉王刘邦自己在荥阳和项羽互相泼脏水扔砖头,却混得一日不如一日。这也难怪,毕竟在荥阳和汉王大眼瞪小眼的才是项羽的嫡系部队。等到韩爷在北方破代之后,汉王已经在荥阳混得揭不开锅了,弟兄们一个个的皮包骨头,连举块板砖的力气都快挤不出来了,不的已,‘汉辄使人收其(韩信)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得,韩爷手下那点精兵全给调到荥阳去了,手下还剩了一万多刚刚招募的新兵,那些个新兵蛋子,连凯甲都是刚刚搞清楚哪头朝上,还怎么继续击赵伐齐,扩大北方根据地呢?有道是,艺高人胆大,且看韩将军如何用这一万多乌合之众东征,击败二十万赵军!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这个赵王歇傀儡王爷一个,也没什么本事。实际用兵的是这个成安君陈余。陈余的参谋长是广武君李左车,倒象个韩国人的名字。

  看到汉军将至,老李就发挥参谋职能给陈余支招:‘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说俺们这地方地势险要啊,道路那么狭窄,战车过不来,部队行军都只能走成单列,汉军远道而来, 粮草肯定在最后边,老大您给偶三万儿郎,偶抄小道绕到汉军PP后面,把他们的口粮全劫下,然后‘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偶堵住他们后路,让他们想抢粮食都没处抢去。老大您呢,‘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嘿嘿,偶看这帮孙子能饿几天!

  按说,这老李的筹划,还真是个不错的办法,谁知道这个陈余是这么个书呆子,‘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简直是岂有此理!偏偏还爱拽点兵法:‘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嘿嘿,也对,那您就和韩爷不避而击吧,以后诸侯确实不会轻来伐您的,因为他们没那个机会了!——弟兄们啊,咱们读书可别读成这样啊!

  韩爷这儿还犹犹豫豫呢,就怕人绕到后边端走了弟兄们的锅碗瓢盆,本公子小时候饿怕了,晓得挨饿的滋味还真TM难过。等得到李左车的计谋没被采纳的探报,‘则大喜’,他能不喜吗?‘乃敢引兵入井陉狭道’,离井径口三十里下寨。

  韩爷的营寨和赵军之间还隔着一条河,叫做釂蔓水。因为涉及水战嘛,韩爷让人去调查一下,哪些个当兵的会游泳,那些个不会。一会那个做社会调查的偏将垂头丧气的回来了:报韩将军,这些兄弟大多是在魏地新拉来的,北方人,只有不到两千人会游泳,这可...韩爷挥手止住他,嘴角露出一丝阴笑,且看本公子手段。

  (6)

  Bater按:本贴记述韩信另一杰作“背水一战”,熟悉这次战役的朋友可跳过本贴:)。

  韩爷先把这二千会游泳的召集起来,‘人持一赤帜’,并配战马一匹,‘夜半传发’,让他们不打火把抄小路,先连人带马偷偷摸过河去隐蔽起来,跟他们说但见赵军‘空壁逐我’,尔等‘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明儿上午,伙计们等到赵军倾巢出动追本大爷的时候,就赶紧出动,快马加鞭,趁城里没人,把他们的战旗卷巴卷巴揣怀里,再把这些赤红的汉军旗帜给挂上去!

  这帮子懂水性的就连夜出发了,剩下一万多旱鸭子兵挨这儿睡觉。也就睡到五更天,就给叫起来了,干嘛?韩爷招呼大家伙吃早点,说先垫一殿,正餐么,等到‘今日破赵会食!’什么?就俺们这群散兵游勇?还一个个旱鸭子,“汉”兵真的变“旱”兵了,连过眼前这条小河都难,还今日破赵?‘诸将皆莫信,详(佯)应曰:诺’。

  韩爷吩咐诸将:赵军现在占据着险要地势,‘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他们不见本将大旗,是不会出击的,生怕揍了咱们的先头部队,让本将掉头开溜,哼哼,这姓陈的琢磨拿住本将成名呢,本公子让你啃不动骨头崩坏了牙!‘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汉军就这么慢慢悠悠渡过河去了,其中的一万人就在河边背对河水列好阵势。赵军果然不曾进击,还等呢!

  一看韩信摆成这么个阵势,‘赵军望见而大笑’:嘿嘿,这那个傻冒儿布的阵哪?有这么干的吗?待会弟兄们一冲锋,还不轰你们下河去喂王八?听说人肉养大的鳖特补...

  这汉兵阵中当兵的也开始交头接耳:

  汉兵甲:“哥们,会游泳吗?俺有点颤...”

  汉兵乙:“不会游呢,俺是秤砣,小时候想学,找不到地方...”

  汉兵丙:“上次不小心掉水沟里,还是隔壁的二丫把俺拉上来的,呛了几口水,现在想想就晕...”

  汉兵丁:“俺也一样,俺是宁可给人砍死也不要下水的啦...”

  汉兵戊:“俺刚才过河就是闭着眼睛过来的,说什么俺也是不敢回头看的啦...”

  众汉兵:“对,说什么也不回头看!”

  说着说着,天就亮了,‘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终于韩信举起大将旗帜,带着剩下的约千把人擂着战鼓就往前冲,陈余一看韩信出来了,还捎带着副将张耳,‘开壁击之’,打开城门,一窝蜂就扑上来了。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演戏呢!故意把旗帜战鼓满地乱扔,一扭头逃进了河边的阵势中,‘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终于倾巢出洞了!想想也是,看着这汉军这么好打,谁还愿意在城里看着别人立功啊?不说别的,捡只皮鼓可以给俺家大小子当玩具,拾面旗还可以俺家才三个月大的二丫头撕几块尿布!

  等到赵军和韩爷的这座旱鸭子阵一碰,就发现韩爷的厉害了,‘(汉)军皆殊死战,不可败’,可不是,谁都不想掉河里去喝水,死往前砍是唯一的活路!那时候的战场啊,还真就怕这拼命的,你赵军人数是多,总不能同时递家伙招呼吧?何况许多赵兵根本就是出来跟着想捞点便宜的!

  趁着这边相双方砍得难解难分,‘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好!昨夜里就游过来的那两千汉兵开始干活了。旱鸭子在那儿拼命,会水的就插插旗,看来这人哪,还是学会游泳的好!唉,小子我至今仍是个秤砣:(

  就这么大战良久,汉阵丝毫不动,就轮到赵兵虾米菜了,汉兵可是每个人早上都吃了油条,喝了豆浆的,而赵兵肚子里的那点陈货,都还得追溯到头天晚上了。这冲锋可是个地地道道的体力活,砍到晌午,不成,哥们俺前心贴后背了,俺得吃饭!这陈余自己大概是也受不了腹中空城计的折磨,看看一时半会又奈何不了人家,就让大家撤退,想进城吃点东西再来和汉兵抡砖,顺便捎带点烂西红柿!

  等他们退到城下一看,偶的妈妈呀,‘壁皆汉赤帜’,满目都是汉家红旗,‘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以为赵国君臣都玩完了,心里头这么一震撼,‘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完了,指挥不灵了,乱套了不是?这韩爷等的就是这个落井下石的良机,指挥旱鸭子们:冲,冲进城去吃正餐!刚换完旗帜的那两千汉兵也呼啦啦从城里冲出来,这帮子人有马,冲锋起来更狠!‘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那些个赵兵整个给弄晕了头,吓破了胆,得,俺不干了,投降行不行?一个个往地上一跪,双手向上举,有的还顺便托着刚抢来的旗啊,鼓啊什么的!

  井陉一战,俘虏的赵军,人数远远超过汉军自身,而且‘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韩信又及时整编,这些降兵终为韩爷所用。

  这韩爷手下的将领还真的在城里吃上了正餐,互贺立功之余,还是不明白马仔们怎么就赢了。吃饭的时候,就问韩爷::‘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说这兵法都讲究背靠山,前临水,兄弟们也是这么理解的,背靠山嘛,俺们是往山上退,反攻的时候是往下冲,省劲!临水嘛,敌人一上岸,立足未稳,就请他转身吃馄饨,可将军您全反过来了,还‘曰破赵会食’,那会弟兄们都不敢信,可大家伙这会还真就在这儿‘会食’上了,‘此何术也?’,这是什么高招?偶等想不明白:(

  韩爷趁着高兴,开始给部下上课:‘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上写着呢,你们没仔细读罢了,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而且本将带的兵又全然不是老油条一般的职业部队,不过是‘驱市人而战之’,忘了他们才当了几天兵了吗?‘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只要还有别的生路,这帮人一接战必然跟耗子见了猫一样,逃还来不及呢,本将‘置之死地’,除了死战,别无他路!哈哈,于是耗子变老虎了!

  ‘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那是!

  上边提到的陈余的那个韩国人参谋长李左车,‘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唉,这经济杠杆就是厉害,韩爷这儿一悬赏,‘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麾)下者’,‘信乃解其缚’,松绑之后,恭恭敬敬‘师事之’。嘿嘿,原来宋江收服秦明,呼延灼这一套,古人早就会了。这个李左车终为韩信所用,为韩爷攻燕伐齐立下大功!

  井径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巧妙把握敌我双方士兵心理,不差分毫捏拿攻击时机,以不到敌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击破赵军二十万,创造了以寡击众的经典战例。自此以后,韩信威名日隆,诸候闻风丧胆!

  (7)

  说诸候闻韩信之风而丧胆,并不是吹捧韩爷的信手拈来之辞。井陉之战之后,韩信听从那个韩国人李左车的建议,一面‘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休养生息,一面又‘北向燕路’,拉开要攻击燕地的架式,暗地里又‘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派个舌尖齿利的去游说燕王,晓以厉害,告燕王:您看见没?人韩爷抄起万余刚刚招募的新兵蛋子都能抡死赵王君臣,如今带来掐您的可不再是万余了,都已经挨那儿摆好pose了,您还等什么呢?等死吗?于是‘燕从风而靡’,真的是闻风丧胆!燕地就这样被韩信以威名兵不血刃的拿下。

  燕地平定之后,‘(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这可不是因为韩信谦虚,把王位让给张耳。由于历史原因,张耳在赵地老百姓心中的声望要比韩信高很多(见《张耳陈余列传》),这也是张耳被派去辅助韩信平定赵地的原因。况且作为武将的韩信,也暂时还不能留在赵地为王。

  楚霸王项羽自然也不高兴赵地这一片肉给汉王一筷子夹过去,‘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赵地慢慢稳定下来。

  刘邦在西边死扛项羽主力,终于不支,荥阳失守,向南败退,与被拉拢反楚的英布会合,进入成皋,立马又被尾随而至的项羽部队重重包围。

  西线势危,自然向北线请援,于是韩信张耳‘发兵诣汉’。‘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汉王刘邦就带了曾经在刑场发现韩信的那个滕候夏侯婴,偷偷溜出成皋,北上,冒称汉王使者直接进入张耳韩信军营,还夺了二位的兵符印信!

  这儿可是一件大事!想象一下,要是当年老毛突然进入粟裕指挥部取消他的指挥权会是为了什么?原因只有一个,对粟裕不满,还不是一般的不满!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汉王对韩信不满到‘夺其印符’的地步呢?小子以为有二:

  第一,韩信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按照留侯张良的运筹,韩信北方战场的开辟,是整个灭楚战略里至关重要的一环,他在北方上窜下跳的越厉害,越能吸引项羽的眼球,减轻西线的压力,所以就算要南下增援西线,也不能撂下北线于不顾,那样岂不是前功尽弃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兵援助西线,韩信自己应该留下一部分兵力,利用自己的军事天才在北方拳打脚踢,可劲地恶心项羽,让他时常有想吐的感觉,而不是和张耳一起南下驰援!

  第二,韩信在为人臣方面再次暴露出缺憾。张耳﹑韩信虽然南下驰援,进军速度却缓慢之极。俗话说,救兵如救火,何况所救的是自己的老板?既然已经决定南下驰援,星夜兼程也不为过,事实却是汉王在荥阳危急的时候就放飞了求救的信鸽,结果等到成皋又快守不住了,救兵依然还没爬过来。

  这汉王看到北线救兵迟迟不到,又加上别人也未必指挥得动韩信,一着急,得,老大我亲自走一趟吧!结果他看到了什么呢?汉王晨时入营,‘张耳﹑韩信未起’!老大被人围攻拍砖,都鼻青脸肿了,这两位要过去表忠心,你倒是快着点啊!居然还这么四平八稳的睡大觉。长此以往,如何不让老板对你的忠心指数表示怀疑呢?

  ‘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虽然太史公并不曾记载汉王在韩爷面前发雷霆之怒,但小子以为这儿汉王对这二位是少不了一通“教导”的。‘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一部分兵随汉王南下,‘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这才是正确的战略嘛!

  韩信于是引兵从赵地东击齐。然而不等韩信的真正攻击,齐王田广却在汉王派去的辩士郦食其的游说下举紫旗降汉。‘韩信欲止’,已然降汉了,田广就和韩信是同朝为臣了,那还打什么?

  这时候另一个辩士蒯通出场了,‘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汉王虽已另派人游说摆平齐地,可是有下令让将军您停止攻击吗?干嘛不接着干呢?‘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他姓郦的不过是书呆子一个,动了动嘴皮子就搞定齐地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将军您好几万人,折腾一年多也就弄回了赵地五十余城,这岂不是说将军‘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前述及韩信韩公子性格,小子曾言道,韩信其实是一个孤高的心智极高者,内心极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其具体表现就是贪功。这个蒯通吃准了韩爷的这一性格特征,一击而中,‘于是信然之,从其计’,对齐王田广发起攻击。

  这田广呢,心想偶已经投入了汉王的怀抱了,那你汉军自然不会给哥们抡板砖了吧,正打算度把蜜月呢,于是‘即留(郦生)纵酒’,和郦食其在那儿把酒话红楼呢,根本没对韩信的儿郎们设防。以韩信用兵的大才,就算设防了也不管用,这都没设防,那你想想这后果,比势如破竹还势如破竹啊!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任谁也会觉得受了郦食其这媒婆的欺骗呀,可惜了郦生了,就这么白白让人煮成了一锅人肉汤。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韩爷的大兵将至,没有韩将军的赫赫威名,郦生此行是很难凑效的,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这就是说,为郦生所下的齐城七十余座,至少一半的功劳要记在韩爷名下。汉王对下属的长短功过向来不犯糊涂,自然是看得到韩爷这一潜在的大功的,否则他真没资格得天下。

  明白了这一层,就可以说,如果韩信是真的一心为汉臣的话,那他的的击齐,就是地地道道的败笔!蒯通建议韩信伐齐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明知齐王已降汉依然举兵攻伐,就因为汉王未曾‘诏止将军’?,这样的理由连蒯通自己都不会信,又如何能向刘邦交差?如果韩信真的这么机械的话,与二傻子有什么两样?又如何独当一面?

  本来已经都成了汉王的臣属,互相吞并,会削弱自身的有生力量不说,对汉家集团的声誉也是极具副作用的,而且还直接害死了辩士郦食其。不要小看一个辩士的作用。一方上好的温补中药,光是药引固然难起丝毫作用,可没这药引,这化学反应也是难以发生的!

  本来韩信直接开赴齐地就可展开对楚作战,现在为了争功而不惜和齐兵掐架,你再怎么快,再怎么伤亡小也是有贻误战机的嫌疑的,君不见,老板在西线上被项羽折磨得脖子都细了?小子相信刘邦在得到韩信击齐的消息后是会暴跳如雷的,呵呵,这家伙从来也不讲什么绅士风度的,不过多半不会跳给别人看到。

  那么蒯通怎么就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呢?原因只有一个,蒯通希望韩信背汉自立!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如果韩信并不想久为人臣,那他这么做就太合乎情理了!小子相信此时的韩信并未有自立之意,这一点后面还有论述。可韩爷依然采纳了蒯通这一建议,只能说明他在政治上的天真短视和性格上的孤高好强!性格决定命运啊,或曰:韩信并不是为汉家江山而战,而是为自己的建功立业而战,是有几分道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韩爷在高祖刘邦心中的疑惧就是这样慢慢累积起来的!

  这儿田广糊里糊涂给韩信收拾了一顿,丢盔弃甲逃到高密西,越想越气,气得肝疼,派人向楚求救。唉,你说这人时楚时汉,怎么还好意思厚着脸皮求救于楚?不过项羽还真就派了救兵来了,未必是为了田广这么个厚脸皮,主要还是为了齐这块地盘罢。‘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且看韩信如何沙囊截流,水淹楚军,击杀龙且!

  (8)

  龙且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和灰头土脸的齐王田广残部“胜利”会师了,也亏了是灰头土脸,脸皮子泛红也没人瞧得出来。这个救齐大军的司令龙且,可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他老人家随项羽攒下赫赫威名的时候,估计韩公子还在帮项羽执大戟当肉桩的吧,想来这龙且和韩爷以前也有过几面之缘的。因为韩信的才能在楚营全无体现,还真就有人拿着白金当废铁了,其中就有这位龙且龙大将军。

  看看就要和韩信接上仗了,按惯例是谋士们的口水时间,‘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而‘齐、楚自居其地战’,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汉兵在别人的地盘上,可以尽情的打滚撒泼,为所欲为,更加上这帮喽罗最近因为跟对了老大,指哪儿砍哪儿,‘其锋不可当’,咱们呢,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终究是多了层顾忌,总是怕把地里的庄稼尽数踩死,所以‘兵易败散’。

  龙且有点不耐烦了:“那怎么办哪?难不成和韩爷商量商量,让他往后退,咱们上他地里再砍?嘿嘿,好好的主场球不踢,非惦着打客场么?”

  这位谋士终于把自己的歪招掏了出来:‘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说咱们先来个老鼠不出洞,当初齐王被韩信莫名其妙的扁了一顿出逃,齐地多有不服者,无奈以为精神领袖已然嗝屁着凉,加上为汉兵所胁迫,不得已才降汉的,如今这些‘亡城闻其王在’,楚又有大军来救,‘必反汉’。一旦‘齐城皆反之(汉)’,那汉兵‘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嘿嘿,偶就不信汉兵饿着肚子还抡得动板砖!

  按说这计谋也是够阴的,真的实施下去也够韩信呛的涕泪交流的,就算龙且最终依然被韩信击败,断断不会象他后来死得这么难看这么快。可人龙将军是谁?‘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马仔们大可不必一听韩信就尿急,‘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嗨,又一个贪功冒进的!只是‘战而胜之’,固然‘齐之半可得’,万一战败了呢?可是要倾家荡产外加掉脑袋的。看到了吧,楚兵来抢亲,无非是看中了齐王的丰厚嫁妆罢了,田广可别自作多情放错了电,还以为自己魅力四射呢!

  就这样,龙大将军打定主意和韩爷锅对锅、瓢对瓢硬着操练一回了。‘与信夹濰水陈’,隔着一条小河就双方摆开了阵势。这濰水水浅,不需要船只士卒们就可徒步而渡。韩爷也拉开一副要和龙且论剑的架式。一直以来,楚军就和他们的大老板一样都是胳膊粗的说话。硬碰硬的干,还真没人练得过他们,这龙且还真真是有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本钱,可您别在战术上也藐视敌人啊!

  这韩信什么人,岂能真的跟你乌眼鸡似的玩相扑?‘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开始玩阴的不是?派人在上游用沙包堵住河水,屯住了一洼水备用,可怜黑夜下楚军的哨兵竟没发现这河里的水曾断流了几个时辰。

  等天亮了,上边的水也屯好了,河水一无异样。‘(信)引军半渡’,带一半的兵涉水过河‘击龙且’。龙且一看那个高兴,和偶斗武力,你死定了!立刻身先士卒带着马仔们开砍。‘(信)详不胜,还走’,开始诱敌了,‘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哈哈哈,早知你是个胆小鬼,儿郎们,冲,拿住韩信的,赏五百楚刀!‘遂追信渡水’。

  韩信看看楚军先头部队已然渡河,‘使人决壅囊,水大至’,河水暴涨数尺,一下子把楚军拦腰截为两段!‘龙且军大半不得渡’,估计也就过来龙且等特想立功冲在前面的几千兵马,韩信抓住时机,指挥主力‘即急击’,可怜龙且一代虎将,就这样双拳不敌四十手,挂了!

  隔在对岸的楚军,眼睁睁干看着主帅陷入狼群,被撕咬得呜呼哀哉,一点辙都没有。等这拨子追过河来的楚军被干了个一干二净,河里头那股子水峰也过去了,濰水河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恬静,韩信指挥大军涉河掩杀,此时的楚军群龙无首,一盘散沙,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于是乎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全军覆没!

  ‘齐王广亡去’,唉,命苦啊!小子要是他,非急得跳了楼不可。‘信遂追北至城阳’,已经相当接近项羽的老巢彭城了。‘皆虏楚卒’,高人就是高人,韩爷将兵,虽征战连连,麾下士卒却总是越战越众,纵经汉王刘邦数次抽调,可韩爷麾下似乎从来不必为兵少发愁,不服不行啊!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齐地终于稳定下来。这韩爷也为自己干净利落摆平齐地,拍死龙且着实有几分得意,估摸着这老板也该看自己工作业绩的份上有所表示了吧?天真的韩爷丝毫没有意识到汉王正为他的挥兵击齐窝了一肚子火呢,没处罚他已经很给面子了,还指望封赏?

  好不容易等到了汉王刘邦的信使,人却不是带着顶戴花翎来的,只是打着哭腔告诉他,‘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老板又在荥阳混得揭不开锅了,让韩爷分兵支援。韩信大失所望,内心颇有不爽,脑袋一犯昏,又走出了一招臭棋。

  韩信没有发兵救援刘邦,而是‘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这谁还看不出来韩信是在邀功请封?说什么请求做齐地代理经理,所列举的那些理由,有哪一条是站的住脚的?就算齐地的人真的‘伪诈多变’,反复无常,那您也该把事情分个轻重缓急,先解了老大的围再请封不迟。

  果然,‘韩信使者至,发书’,一看书信内容,‘汉王大怒’,憋在肚子里的那一团火立马从喉咙里标射而出,这泼皮也顾不得韩信的信使还在场,破口‘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好你个王八羔子,老大我在这儿盼你的救兵盼的胡子都花白了,你倒好,给老子玩这一手!亏得‘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桌子底下猛踩汉王的脚丫子,汉王也猛然醒悟,接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说这男儿汉大豆腐,要封王就封个真王,当什么鸟代理啊?呵呵,其实刘邦很有急智啊!

  等蒙过了韩爷的信使,刘邦,张良和陈平就谋划这件事,认为目前‘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韩爷要称王,那是使防盗门都挡不住的事儿,‘不如因而立,善遇之’,许他些好处,先稳住他,等整死项羽再和他算帐。否则,一旦韩爷这儿发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的结果是,汉王‘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真是高招啊,一个齐王的虚名,不仅能换来大量的援兵,更重要的是罩住了这么一位旷世奇才。韩信呢,只要别人承认他的水平,承认他的功劳,就乖乖的就范了!

  平心而论,以韩信所立的汗马大功,封个齐王一点不过分,君不见连曾为韩信副将的张耳如今都贵为赵王,称孤道寡?然而韩爷求封的手段和时机的选择实在不敢恭维,在老板被围的危急时刻,您按兵不动而行此举,实在是脱不了要挟老板的嫌疑的,况且韩爷已经在刘邦心中有了前科呢?只是政治嗅觉迟钝的韩爷还没觉察罢了!

  更加可叹的是,韩爷丝毫没觉察出这次的王齐给老板带来的不快,而是把这次策封看成了汉王对他的褒奖,对他的能力及功绩的认可,你看本公子只要求做代理经理,老本给的却是货真价实的分部总经理头衔啊。唉,韩爷在揣度主子心思上的弱智迟钝实在是令人扼腕啊!

  小子相信,刘邦、张良、陈平在商讨怎么处理韩信请封这件事的时候,也一定筹划好了一旦项羽这只猛虎玩完了,如何控制韩信这只超级猎犬的问题,否则的话,后来项羽兵败垓下之后,刘邦不至于那么干净利落搞定韩信!这是后话了。

  (9)

  齐地被汉化以后,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对比实际上已经悄悄发生了逆转,汉王终于完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东北面是韩信,西北面是彭越,南面是英布,西面是刘老大自己。虽然在城墙西角那疙瘩的局部战场上,项羽的胳膊还稍稍比刘三粗一小圈,但他自己也知道真真正正走到了四面马刀伺候的窘境。尤其是彭越那个无赖,堪称游击战的老祖宗,从来不和偶放对硬拼,‘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不断打楚军米袋子的主意,项羽几次击破荥阳,都因彭越骚扰补给线而未能进一步西进。

  韩爷这次又在齐地轻松吞下二十万楚军,乱砖拍死大将龙且,项老大的自信心终于发生动摇,‘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派外交官武涉去游说韩信,试图分裂刘汉集团。以前曾经劝韩信攻击已然投入汉王怀抱的齐王的那个辩士蒯通,也极力串掇韩信拉竿子另立山头。

  这武、蒯二位说的其实差不多,都是分析了当前楚汉之争的局势,指出韩爷如今对天下大走势已经握有了相当的控制权,‘当今两主之命县(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应该说这二位对局势的看法是准确的,项羽经过在荥阳、成皋一线和刘邦长时间的对耗,以及诸如彭越等其他马仔们不断的偷鸡摸狗,已经不再具有左右天下的实力。以韩信的军事天才和手握的重兵,投向刘、项中的任何一位的怀抱,另一位都必死无疑!

  如果单论韩信个人的利害得失,武涉和蒯通的意见也是不谋而合,那就是‘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劝韩爷谁也不投,自己摆摊单练,哥仨谁也别灭谁,提前来个三国演义。现在再回头看看蒯通当初劝韩信击齐,就太容易理解了,原来此公早有辅韩爷自立之心!从蒯生的视角,齐因辩士而下是降刘,因武力而下才是降韩,此公欲拥韩信自立,当然选择后者!

  为什么劝韩信谁也不投而三分天下呢?蒯通对韩信也是吃得比较透的,知道韩信的超凡才能集中体现于军事,三分天下,谁都不得不继续保持庞大的军力、扩充军备,只有这样,韩信的军事天赋才可能有继续施展的空间。相反,韩信投入其中的任何一方,结果都是另一方的烟消云散,天下将进入宁静的和平时期,无兵可用,韩信不是自断财路吗?和平时期真正混得好的乃是政客而不是真正的将才,偏偏韩爷在政治方面实在不是强项!

  可惜啊,韩信对汉王刘邦抱了太多美好的幻想,听不进此话。韩公子用来婉拒武涉、蒯通的理由有二:其一、‘汉王遇我甚厚’,你看他‘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说到底,本公子和老大那是铁哥们,交情不错;其二、‘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本将给他立了那么大功,他不也刚刚封我为齐王了吗?不忠不信,何以立世为人?

  蒯通自然看出韩爷这两条理由的天真短视,点明所谓政治不过是人利用人的哲学,所谓“忠义”用来交友则可,用来谋政却是瞎掰,一旦你失去利用价值,刘老大会跟你讲哥们?。并以当初张耳、陈余‘相与为刎颈之交’为例,老大您看这哥俩比您和刘邦的关系铁得多了,后来不也因为利害关系反目成仇,互相欲整死对方而后快吗?

  至于您的汗马大功,恰恰是夺您性命的床头剑,当年文种、范蠡辅佐勾践兴越灭吴,何其忠信、何其功高?下场如何呢?‘立功成名而身死亡’,‘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如今您韩爷与当年的范、文一样,‘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威风凛冽得连主子都俩腿打颤,立下的这份功劳除了以天下相让外无法赏赐你其他,‘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那您还指望依仗这一点求得善终吗?‘窃为足下危之’,岂不闻‘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韩信考虑再三,终究‘犹豫不忍背汉’,‘遂谢蒯通’...唉,依然是对“寄主”寄食一朝,就指望寄食终生的天真!几百年之后,武圣关二爷又再次没明白所谓政治只是互相利用的哲学,执著的以忠义谋政,奏出了多少令人扼腕的悲歌!韩信、关羽虽然都是政治上的失败者,然小子以为我辈交友,非此类莫顾!如果,君的目的并不是政治。

  蒯通呢?终于知道看错了韩信,连日来的谋划不过是个瑰丽的春梦,‘已佯狂为巫’,装疯卖傻去了。

  项羽在群狼的东敲西扛之下,终于独木难支,‘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打算与汉王隔沟而治,仍占半壁江山。然后‘项羽解而东归’,汉王也‘欲引而西归’。

  张良、陈平这俩老狐狸一下子着了急,齐齐找到汉王:“我的老板呀,您怎么这么傻呀?‘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不过是士卒疲惫,饭票子将尽,才不得不请求罢兵,‘此天亡楚之时也’,如今就这么放他们走,‘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忘了老大您自己是怎么几落几起的吗?”

  这刘老大一拍脑门:对呀,老子熬得脖子细的象根磨芯儿,不就是等今天吗?于是兴奋得面红气喘,大旗一挥,喽罗们跃出战壕,循着项羽留下的马蹄印子就追了上去。‘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邦还是不敢和项羽单练的,派人去通知韩信、彭越,定下期限,同时出兵,合围项羽,打响最后的决战!

  结果这一次刘老大再次被涮了个衣皱皮白,到了预定的会战日期,刘邦兴冲冲带兵‘至固陵’,放眼一看傻眼了:我靠,‘信、越之兵不会’,这狼群不到,让猴子单挑猛虎,不是找扁吗?这刘邦一看合辙就哥们偶一个人,还没来得及骂三字经,‘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呵呵,被海扁了一顿,只好又挖沟立寨,高挂免战牌了,没办法,宇文成都碰李元霸,一个字:输!

  汉王那个恼火呀,少不得私下痛骂韩、彭之流良心大大的坏了,没辙,又把留侯张良找来嘀咕:“张哥,不灵啊,你当初让老大我放任这几头饿狼做大,说是猴子带群狼可以咬死猛虎,如今‘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单偶这猴子还玩个P呀?”

  这个留侯张良实在是谋士中的谋士,一眼就看透韩信、彭越不过是在玩当初请封齐王的老把戏,‘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这两匹恶狼都看得出来,一旦群起而扑,项羽这头伤虎必然玩完,这俩不过是要抢在头里索要些封赏罢了,等楚灭了,哪里还找得到要挟的资本呢?

  可叹,韩信能看到项楚一灭,自己就再也难以找到请求高升的依托,为什么就不能看得再远一点?项楚一灭,韩公子失去的岂只是升职加薪的机会?还能不能继续“寄食”下去也得看“亭长”脸色啊,因为其作为军事统帅存在的价值也不复存在了呀!这么看来,就算三国演义真的提前上演了,韩爷这一角也终究是难以持久的,此公确实不是玩政治的料!

  韩爷就这样逐步走进一个处世悖论之中:一方面,他想忠于刘汉,未曾采纳蒯通等背汉自立的建议;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击齐、拥兵要挟索封等一系列让“老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作法,刘老大这次又被阴了一把,丢盔弃甲,肚子里没点闷火才怪,只是目前还不到发作的时机罢了!真的难怪项羽一灭,刘邦马上拿韩爷第一个开刀,任何一个想坐稳天下的帝王恐怕都会如此!

  回到留侯张良的建议:老大你如今可‘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呵呵,这次更绝,开的根本就是两张空头支票,说的都是等老虎死了,哪几片肉谁谁谁来吃。那韩信也照信不误,终于将兵出齐,与刘邦、彭越、英布等将项羽合围垓下,打响了韩信此生最后一战!

  (10)

  说起发生在垓下的这场群欧,实在是让惜香怜玉的大侠们看着上火,赤果果的恃强凌弱!‘项羽之卒可十万’,‘兵少食尽’;刘邦这边呢,光是韩爷就带了三十万精锐,而且每天是油条豆浆、粥沫鱼块,加上有韩爷这种仙一级的人物担任总指挥,就算掘地三尺,也很难找到汉军吃败仗的理由。

  果然,双方的儿郎们互抡了几天榔头棒槌,楚军就知道砍不过人家的,于是项羽招呼马仔们倚险坚守,以期救援。这下轮到汉军老猫吃乌龟了,流了一整天的口水楞是没地儿下爪。可这也难不住韩帅,找人现编了几句词,就着楚地民歌的曲子,到了半夜,汉军将士一齐用民族唱法开唱这支刚刚完成的民谣:

  远方的人儿快回来啊

  快快踏上回乡路

  回到妹妹的身边来啊

  妹妹笑着淌泪珠

  回到阿母的膝下来啊

  阿母为儿缝棉服

  回到阿仔的摇篮边啊

  阿仔已大戏牛犊...

  歌声一遍又一遍,往来反复,加之以楚兵熟得不能再熟的旋律唱出,楚兵听了无不东向涕泣,思念自己的情人,思念老母亲,思念幼子...终于在十二月凛冽的寒风中军失斗志、卒无战心。楚霸王自己夜闻四面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即如此,何来援军相救? ‘则夜起,饮帐中’,美人虞姬出,侍饮...

  这一段霸王别姬,以及随后的项羽自刎乌江,情极悲壮,小子委实不忍细述,就以项羽饮中所歌一笔带过: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老大败死乌江后,韩信驻扎在定陶,汉王则带兵深入楚地,迅速平定项羽余党,于汉六年正月也回到定陶。韩爷喜滋滋等着老板兑现支票,升职加薪。刘老大开始玩起了手腕,‘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面子上的理由是楚地不是你韩爷的老家吗?哪有在外地混得风光了不回老家显摆腐败的道理?所以哥哥偶照顾小弟你,改封你为楚王,克日回国发展,以后就不用辛苦去齐地上班了,这就把齐地的物什交代一下走人吧。说到底,就是:你的,军权交出来的干活!韩爷想想老板的话也有道理呀,偶自己也惦着回老家摆摆威风呢,就这样‘高祖袭夺齐王军’,此时离垓下之战仅短短的一个月时间!

  韩爷前呼后拥,衣锦还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呵呵,知恩图报,好样的!又找到曾让他寄食数月的那个“亭长”,‘赐百钱’,理由是‘公,小人也,为德不卒’,说你他妈做好事没做到底,给,这一百大毛,您爱收不收!——这不成心羞辱人家吗?怎么就不念别人毕竟白养了你数月之久呢?如此而行,未免显得肚量不够!

  然而对当年赐给他“胯下之辱”的那个‘屠中少年’,韩爷又表现出了惊人的容人之量,‘以为楚中尉’。“中尉”可不是个小官,管的是都城的治安、消防等等,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长。韩爷还‘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一个逼着形似乞丐的韩信钻裤裆的市井无赖,又哪里称得上什么“壮士”?毫无工作经验韩爷就以京城治安相托?韩爷对一个‘为德不卒’的“亭长”尚且一肚子火,又如何对这个根本无德的杀猪佬如此器重呢?

  小子对这一节始终未能想的透彻,后来看到有人把‘杀之无名’解读成“杀了他我也不能成名”,再对照那个无赖侮辱韩信的时候所放的臭*屁,认为韩爷讲此话其实是带着一脸的嘲弄:“您不是说本公子是‘怯夫’吗?那您就是‘壮士’啰?看看如今‘壮士’反要到‘怯夫’这儿混碗饭吃呢!”韩信以‘中尉’重任相托,未必真的指望他能搞好京城治安,谅他也无此能耐,不过是让他时时在韩爷跟前唯唯诺诺,还他一个胯下之辱罢了!

  这么一说,确实韩爷对待亭长和无赖的态度不复存在矛盾,只是把韩爷理解的有点过于不堪,不过似乎能自圆其说。无论怎样,提拔这么一个“壮士”当公安局长,这都城治安还要不要了?各位看客有什么见解,不妨指点小子一二,在此谢过。

  高祖刘邦拿下韩信军权,转封楚王,传达的意思相当明确,那就是“韩爷您用兵实在弓虽,老大我可不大放心,您哪,要吃要喝没关系,就别再舞刀弄剑了”。偏偏这韩爷这脑袋就是不开窍,‘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走到哪儿都是兵进兵出!在韩爷,可能不过是个习惯,然而至此都不能读懂老板的心思,也实在难免让人误解。

  这不,项羽死后,他的死党钟离眛‘亡归信’,面子上的原因,是说钟离眛‘素与信善’,说这俩是哥们,焉知不是老钟也误解韩信有反意而前往助力呢?老钟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份,他可曾是项老大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如果他铁信韩爷无反意,这么跑去投他,不是把好友置于两难之地么?

  果然,高祖刘邦还真就‘闻其(眛)在楚’,于是‘诏楚捕眛’,您让韩爷怎么办呐?把您交出去吧,是卖友;不交,是背主!就在韩爷这么犹犹豫豫,左右为难之际,‘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终于酿成大祸!

  高祖刘邦闻听说韩信谋反,心里头一下子发毛的厉害,一来韩爷在高祖心里是个早有前科的不良青年,好几次差点没被这兔崽子涮死,气得老大嗝嗝的;做楚王后,依然不忘招兵买马,这次又拒不交出死敌钟离眛,对韩爷的谋反,这刘三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根本就没去辨识这是不是诬告;

  二来,这韩爷用兵的水平,高祖也承认自己就是比韩爷菜,老子和项羽拧,差不多每次都是挨揍的主儿,这姓韩的就能把人家拍死,要和韩爷真打起来,搞不好老大我也得当土鳖。因此刘邦决定趁其羽翼未丰,把韩信拿下。于是采用陈平的计策(有兴趣者可参看《陈平》系列之(5)),谎称天子要狩猎云梦,让诸侯在楚的西边界陈集中。

  消息传到楚都城下邳,韩信对刘邦的来意还真的吃不透、摸不准,如果韩信明了刘老大真的是奔他而来的话,估计也不至于束手就擒的,问题是韩爷到此依然‘自度无罪’,不大相信老大这是要拿他开刀。他唯一能想到的可能惹老板上火的事情只是他对楚将钟离眛的收留,于是采纳了也不知哪位狗头军师出的馊主意:‘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把人老钟叫来商量要借其脑袋一用,唉!

  这老钟呢,发现自己傻乎乎做了第二个蒯通,看错了韩信,绝望之余,一咬牙自个儿抹了脖子。唉,追根溯本,这事还是源于韩爷的处世悖论:一方面一颗红心向着红太阳,另一方面,行为上又处处透着那么几分不拿老板当龙的遐想,况且他实在也有反的能力。既然确无反心,当初收留钟离眛就属不智之举,虽说是朋友,可帮助朋友又岂止此一途?看看无法收拾了,又要借人的脑袋,韩爷啊,一错再错啊,都是不懂政治之故也!

  就这样‘信持其(眛)首,谒高祖于陈’,糊里糊涂被摁在地上捆了个结实。韩信终于相信‘狡兔死,良狗烹’,明白了‘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可有什么用?晚了!

  应该说,钟离眛的脑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高祖刘邦大概也觉得韩爷的反意实在是有限得很,所以‘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免了韩爷的死罪,还封侯淮阴,不过高祖刘邦万万也不再敢放虎归山,韩信称王拥兵的日子彻底走到尽头!

  (11)

  高祖刘邦让韩爷挂“淮阴侯”这么个虚衔,传递过去的眼波再也明白不过:我说哥们啊,老实呆着吧,只要您甭再玩兵,吃吃喝喝的,随您便,老哥家里断不会舍不下这几袋子白面。———呵呵,这让人想起邓小平曾经搞的那个什么“顾问委员会”,说到底,就是把那帮赫赫有名的老家伙们圈起来,要吃要喝?没问题!要发发牢骚?也行,不过你们的主张呢,是不是采纳,主任我说了算!

  心高气傲的韩公子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大的世事落差?刘邦这“亭长”的“为德不卒”直令韩爷忿怒不已,‘信由此日夜怨望’,‘常称病不朝从’, 对老板采取一个毫不合作的态度。对同事呢?有极显其孤高,‘羞与绛(周勃)、灌(灌婴)等列’。有一次韩信去了将军樊哙的府第,樊哙非常高兴,‘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能驾临鄙府,真是蓬壁生辉啊!

  樊大胡子论才不及韩信,然而也毕竟是随高祖出生入死的功臣,资历比韩信还老的多,能如此对待业已失势的韩爷,实在令人敬佩。可人韩信怎么想呢?‘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真是傲得可以!忽然想起《红楼梦》里那个妙玉,为了达到拔高自己的目的,而嘲笑黛玉为俗人。其实如此孤芳自赏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纨说的‘可厌妙玉为人, 我不理他’!相信同僚们对韩爷的态度也和这个李纨并无二致。如此待人,又如何能让周围的人心悦诚服?后来韩信谋反,终于被“身边人”出卖...

  有一次高祖刘邦因为喝了点小酒,一高兴就和这韩爷聊上了手下这些马仔们用兵水平的高低,韩爷自然是又用嘴巴把这些将领“杀”了个流水落花。对韩爷的带兵水平,高祖是服气的,不过韩爷这样贬低其他将领,连高祖也有点不高兴,忍不住就将了韩爷一军。

  高祖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说你TM这么看不起其他的马仔,你倒是说说老大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笑笑:‘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老大心里更气,继续发标:“你说老大我只能带十万,那你呐?”

  要是个会做臣子的,趁机来个借坡下驴,来个“末将能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岂不是妙得很?老大能把垓下之战的指挥权交给你韩爷,自己甘当配角,这不明摆着早就承认其军事上不如您韩爷么?干嘛非得说破、不给老板留几分面子呢?

  可惜咱韩爷在这儿当了直言的好汉,‘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好嘛,曹孟德煮酒论英雄,还晓得‘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到韩爷这儿,就是‘天下英雄,唯本公子韩信耳’了。这没办法,韩爷脑子里就是没那根弦!老大能服气么:好你个兔崽子,这么不给面子,那休怪老大我也来扁您的脸!于是‘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你孙猴子自以为那么厉害,我把手一翻,你还不就得去五行山下吭嗤喘气,连厕所都上不成?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说老板您哪,虽然不会带士兵,可是会玩将领啊,再说老大您是真命天子,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啊。这话刘老大爱听,当帝王的,谁不喜欢别人说他是真命天子呢?喜滋滋就这么散了。等酒醒了才回过味来:TNND,这姓韩的还是一肚子不服啊,说了半天,这兔崽子是说老大我不过运气好,靠天帮忙,并不是我这个人有多厉害,我靠!

  既然连老板的本事、权威都不能认可,这么一个自视极高的人,也就难以在不服不屑中幽居人下。终于在‘陈豨拜为钜鹿守’,来到韩府辞行的时候,与陈豨密谈,劝其举旗另立山头,并应诺‘吾为公从中起’,里应外合。从以前的不用蒯通之计,到如今的躬行蒯通之策,韩爷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复那恚怒“亭长”“为德不卒”的旧事。陈豨呢,也‘素知其(信)能也,信之’。

  ‘汉十年,陈豨果反’,高祖领兵,御驾亲征,‘信病不从’,称病留在都城长安。渡过了四年的幽居生活后,韩爷以为终于等到了出头的良机,派人潜到陈豨那儿,告诉陈豨我韩信将兑现诺言,以为内应。手里没兵怎么办?韩信和家将们商议,打算伪造诏书,释放狱中人犯、征招京城官吏们各家各户的保安、佣人们集结听令,韩爷曾有过率新招的二万生手击败赵军二十万的经历,自信能把这群乌合之众迅速整合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奇兵,然后袭击刘老大的老婆、儿子。

  韩爷手下有一个家奴,‘得罪于信’,被韩信囚禁,这个韩爷的“身边人”设法联络到他弟弟,他弟弟连夜奔吕后处,‘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如前所述,韩爷不能让身边人心悦诚服,出个把叛徒太正常了。吕后大惊,立刻与丞相萧何商议对策,计议妥当,吕后在宫中埋伏下刀斧盛宴,萧何则亲往韩信府中请客。

  萧何一进门就眉开眼笑告诉韩爷:“大喜啊大喜,我主赖天庇佑,马到功成。陛下派的信使刚刚到京,报说叛乱已被平定,陈豨这厮也被斩于马下,哈哈,群臣现在都正入宫开Party庆贺呢,老弟还不知道的吧?”

  萧何是慧眼识韩信的伯乐,于韩信有举荐大恩。在韩信眼中,萧何一直就是位慈眉善目的佛爷,对萧老爷子的“喜讯”深信不疑,万难想到,丞相此行的目的却是来赚他入宫受戮。

  一听陈豨已然兵败身死,韩信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脸色大变。萧老爷子装着糊涂问:老弟身体还是不舒服么?坚持一下,一起去吧,大家都去呢,就咱们不去不太说得过去啊。韩信也怕自己搞“特殊化”招人眼球,就心怀鬼胎随萧何入宫而去,迈步踏向了鬼门关。唉,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这是韩爷第二次被武士捆绑了吧?在杀人方面,吕后这娘们下手要比她老公狠得多,再说吕后也怕夜长梦多,她老公能游刃有余驾驭烈马,这娘们无此大能,只好将烈马斩杀。抓住韩信之后,二话不说,‘斩之长乐钟室’...

  韩信临斩,叹息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吕后又斩草除根,‘遂夷信三族’,正是: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高祖刘邦平定陈豨之后,回到京城,‘见信死,且喜且怜之’,一代泼皮帝王也不禁百感交集...(完)

  [注]关于韩信之死,详见《育木而栖话萧何》(9)。

  后记:写《韩信》的目的,也和当初写《陈平》一样,依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史记》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陈平》作为一个人物传记是成功的,至少现在走廊了解此公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然而作为《史记》的海报,《陈平》无疑是失败的,总觉得这个系列并没吊起诸君对《史记》本身的多大兴趣。

  推究起来,大约是因为陈平此人实在不为大家熟识,大家看《陈平》更大程度上是在关注主人公的故事、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到头来,弄成了小子我一个人唱的独角戏!

  于是作为《史记》人物的第二个系列,小子挑选了为大家最最熟悉不过的兵仙韩信。诚如小子在《韩信》开篇第一贴里所言,写韩信,难度比陈平要大得多。如果还仅仅留于给大家讲个故事,而不做稍深层次的发掘,那就根本不用写了。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小子也几次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拖的时间也比写《陈平》要长得多。

  终究是在各位朋友的不断鼓励支持下,完成了《韩信》系列凡十一帖,小子在此谨表诚挚谢意!尤其在写作最艰难的时刻得到了史迷、没有桅杆的船、黄杨、有言、yymimmo、吉衣、Wondering等同仁的吐血支持,再次深表敬意!

  《韩信》或许不如《陈平》可读性强,但作为《史记》的宣传,小子以为《韩信》更称职。《韩信》系列的跟贴评述,感觉深度上要比《陈平》高一个档次,证明它让更多的人在思考,也让已经在思考的人思考的更深。更可喜的是,黄杨、Blah—Blah也在利用各自宝贵的时间,从《史记》中掘宝与大家分享,风之痕甚至大展其才,为陈平、韩信作画。即如此,小子无憾也!

标签: 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