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围魏救赵到底是怎么进行的(桂陵之战的进一步探讨)

滴答历史 34 0

  “围魏救赵”这一谋略的出现,在《史记》、《资治通鉴》中叙述的较为简略,而在近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孙膑兵法》中却有较为详细的叙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著名战术策略在实施当中,还是相当复杂的,并不是读了几本兵书,了解到这一著名的调动对手的办法,就能驰骋疆场,无往不胜的。按谱对弈,不过纸上谈兵,又岂能战胜对手。

  (以前看一本书,好像是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书上描述,有一次也是国军包围了井冈山,情况比较危急,毛泽东同志想到了围魏救赵之计,便派一部分红军下山去攻打一个地方,想着迫使围困井冈山的国军撤围,但事实上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说毛泽东同志也是从无数的战争实践中慢慢从一个书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

  请看《孙膑兵法》中的叙述:

  从前,魏国国君惠王准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便派出大将庞涓统领八万大军到达卫国的茬丘。齐国国君威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大将田忌带领八万军兵开到齐国和卫国边境。庞涓攻打卫国,形势十分危急。田忌将军要救卫国,但有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时无计可施,便和谋士孙膑商议。孙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卫国。田忌一听,十分着急,便问道:“如果不去救卫国,那怎么办呢?”孙膑说:“请将军南下攻打魏国的平陵。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艰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我军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还要经过魏国的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田忌接受了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 陵时,田忌又请来孙膑,问道:“该怎么攻打平陵呢?”孙膑说:“大将军,您难道还不明白我们的计谋吗?”田忌说:“分兵齐城、高唐。”孙膑说:“请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环涂是魏军屯驻之地。我军派出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环涂的魏军必定会反击,两位将军可能打败仗,甚至牺牲。”于是,田忌分兵两路,从齐城、高唐直向平陵进击。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夹、环涂两处魏军从后面夹击齐军,两路齐军大败。田忌急忙召孙膑问计:“我军没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齐城、高唐,遭受很大损失,现在该怎么办呢?”孙膑说:“请立即派出轻装战车,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城郊,激怒庞涓。庞涓必定回兵救魏国国都。我军只需分出少数兵力和庞涓交战,显出我军兵力单薄的样子。”田忌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昼夜兼程回救魏都。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埋伏,一举战胜庞涓。

  强大的魏军包围了邯郸,如何救邯郸之围?是直接和魏军拼命,结果好不到哪里去,不但救不了赵国,自己还要遭受大的损失,不合算。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明白,所以大将军田忌一开始也没有直奔魏军的主力所在地赵国邯郸,而是直奔已被魏军攻下的卫国,但此地魏军防守严密,齐军暂时攻不下来,无计可施。此时齐军陷入被动的局面。

  如何完成齐威王交给的任务,大将田忌一时无计可施。如何打开被动的局面,想出常人不能想出的办法,兵法人人会读,可要想战胜敌人,可绝非一件简单事。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打开局面,非常人所为也,没有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人物是办不到的。所以在秦灭楚国时李信败于楚军,而王翦胜之,夷陵之战时,孙桓败于蜀军,而陆逊胜之。遵义会议前,红军屡屡打败仗,被国军追的到处跑,毛泽东同志一走上领导岗位,红军立即重新具备了主动性,国军尽管兵力占优,却被牵得团团转。一个濒临倒闭破产的企业,换一个负责人,立马起死回生,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此种事例屡见不鲜,正在于此。

  此时田忌问计于孙膑,孙膑指出,不能直接去救卫国,从这句话来看,在之前孙膑反对直接救卫国,与魏军主力接触,但田忌没有采纳。孙膑的计策是通过一系列的小败仗,一系列的失误,吸引魏军出战,将战线拉长。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诱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进一步扩大魏军对齐军的轻视,进一步增大魏军的骄傲心理,丧失警惕性,从而诱使他犯错误,再进一步实施下一步计划。

  孙膑的计划是,假装进攻魏国平陵,(注意是已进入魏国本土),当逼 陵时,“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艰难攻克。我军可以故意在这里用兵,以便迷惑敌军。我军攻打平陵,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还要经过魏国的市丘,我军的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我们要故意装出不知道这种危险。”

  齐军攻打一个战略要地,以吸引魏军,但战术很拙劣,一是打不下来,显示战斗力不强,二是途中要经过魏国的市丘,运粮通道很容易被切断,显示战术拙劣。这第一步就是示弱,示呆。(有点类似于汉高祖平城之战中匈奴使用的战术,示弱诱敌,参看“白登之围”)。

  第二步继续示弱,示呆。

  “请派两位将领带兵从齐城、高唐攻击环涂地区魏军。环涂是魏军屯驻之地。我军派出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环涂的魏军必定会反击,两位将军可能打败仗,甚至牺牲。”,用小的败仗迷惑魏军,让魏军认为齐军不堪一击。全军上下骄傲心理渐增。

  果不其然。“于是,田忌分兵两路,从齐城、高唐直向平陵进击。果然不出孙膑所料,夹、环涂两处魏军从后面夹击齐军,两路齐军大败。”,齐军进入魏地后,连吃两个败仗。(田忌语:我军没攻下平陵,反而失去齐城、高唐,遭受很大损失。)应该注意到的是,虽然齐军败了两阵,但这两次败仗都在齐军主帅意料之中,主力并未受损,应该说,真正的决战并未开始。

  此时,魏军连战皆胜,全军上下(从统帅到士兵)都充满着轻视齐军之心,认为齐军也不过如此,并不像外界传说的田忌善战,孙膑善谋,原来的戒备、警惕心理渐渐丧失。历来骄兵必败,因骄傲轻敌而导致大败乃至全军覆没的战例也太多了。(世上事大多如此,所谓大江大海都过来了,却阴沟里翻船,都是一个轻视而致)。

  在此情况下,孙膑继续实施第三步。“请立即派出轻装战车,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城郊,激怒庞涓。庞涓必定回兵救魏国国都。我军只需分出少数兵力和庞涓交战,显出我军兵力单薄的样子。”

  轻装战车行动迅速,近似骑兵,所以能很快就迫近魏国都城,京城示警告急,而魏军主力在外,京城防守力量薄弱。就像太平天国时,湘军迫近天京,李秀成虽然攻克上海在即,却不得不回救天京一样,庞涓不得不率围攻邯郸的主力魏军回撤救大梁(此时魏军已攻下邯郸)。兵法上叫做攻其必救。

  在魏军回撤之际,齐军的主力部队已慢慢集结完毕,以逸待劳,准备与魏军寻机决战。按照孙膑部署,要想战胜兵力、装备、战斗力均强大的魏军,要想有较大把握的战胜魏军,必须要将魏军兵力分割开来,避实击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尽管魏军长途急行军,但战斗力之强大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天下闻名,能攻下邯郸,说明魏军战斗力之强大),兵法云:“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避实击虚,以众击寡真乃兵法精髓也)。将敌之兵力分割,我则集中兵力,予敌以重击,各个击破是也。

  田忌只派出一小部分部队,迎战庞涓,而将主力部队埋伏在桂陵附近。小股部队故意迎战不胜,败走而去。庞涓判断失误,为扩大战果,丢掉辎重,只率部分骑兵(中了孙膑之计,兵力被分散)昼夜兼程追击齐军,误入齐军埋伏之地。待魏军进入埋伏圈后,齐军一声号令,四面伏兵齐出,将不可一世的魏军几乎全歼,庞涓只带少数骑兵逃出。用弱兵(或一部兵力)将敌军引入包围圈,予以歼灭,此五胡十六国后燕国主慕容垂破西燕之计也(参看台壁之战)。(诱敌入埋伏圈,予以歼灭,《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战例。据说后金军努尔哈赤辈行军打仗大多是从《三国演义》中学的)。

  古语:国奕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理论和实践总是有一段距离,理论是必须要学习的,但要想真正领会它的实质,真正领会透,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必须要在实践中学习、应用,善于总结,去伪存真,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绝不能脱离实际。围魏救赵的谋略,从理论上看起来很不错,攻其必救,调动敌人,都是符合兵法原则的,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绝不是这么简单,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因素也太多太多了。只有知己知彼,我以绝对优势兵力对敌,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如孟良崮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谈论起兵法来,其父赵奢亦不能难倒他,但却被久经沙场的白起击败。由此观之,理论家和实践家是不能划等号的,理论家只有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实践家。

标签: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