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顗,字伯仁,汝南(位于今河南)人,生活于曹魏两晋时代。周顗年少就有盛名,长大后更是为士人所宗。
周顗虽然名冠一时,但也绝对是位有个性的人物。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嗜酒如命,而且不分场合,哪怕跟皇帝都能喝大。晋元帝即位后,任命周顗为吏部尚书,位高权重,结果没多久就因为醉酒被免职,仅以平民身份代职。周顗后来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和太子少傅,有一次尚书纪瞻请他和王导等人吃饭,结果又喝大了,“荒醉失仪”,被有关部门发现,要弹劾他,皇帝也知道他爱喝,只是发了个诏书责备了几句而已,希望他能改正,没有追究。可是周顗根本不以为意,继续喝。他担任仆射(相当于副相)时,“略无醒日”,基本上没有哪天不醉的,被人称为“三日仆射”。有人肯定认为周顗不能喝所以才总是醉,其实他绝对是海量,在中原时就能喝一石。按汉制,一石相当于20升,当时的酒估计度数也低,但即使按现在650毫升一瓶的啤酒套算,也相当于30瓶了。所以过江后,他每次喝酒都不爽,觉得没有对手。有一次,当年在中原时的酒友南渡来访,那人当年和他酒量相当,于是周顗拿出两石酒,两人都喝得酩酊大醉,等醒来发现,那人已经喝死了。有一次晋元帝大宴群臣,见名士云集,也不免有些飘飘然,问道:“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哪知周顗趁着酒劲儿,一点不给皇帝面子,大声说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把正在兴头上的皇帝气得大怒而起,立马亲自写了诏书交给廷尉,把周顗抓起来,要杀头,过了好些天才把他放出来。出狱那天,大家都来探望他,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曰:“我就知道前些天的事儿不至于要我的命。”
周顗虽然名重一时,却并不盛气凌人。年轻时堂弟周穆也有美誉,不服气,要当面羞辱他,他却陶然自得,不和他计较。弟弟周嵩有一次喝大了,瞪着眼跟周顗说:“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还拿烧着的蜡烛扔向他。周顗一点不生气,慢悠悠地说:“你用火攻,这绝对是下策啊”。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权臣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朝廷虽然派兵抵抗,但还是战败。元帝派周顗去见王敦。王敦见面就想给周顗一个下马威,说道:“伯仁,你对不起我!”周顗毫不畏惧,答道:“您发兵对抗朝廷,下官我亲率六军抵抗,却不能战胜,使王师奔败,所以对不住您。”王敦见其义正辞严,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护军长史郝嘏等劝周顗躲避,周顗却说:“我身为大臣,朝廷丧败,我怎能藏身草莽,外投胡越呢?!”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王导是东晋的建国之臣,可以说没有他,晋元帝司马睿就不可能登上皇位,东晋有没有也未可知。所以当时人们都说“王与马,共天下”,唐代诗人刘禹锡那句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王”指的就是王导一族。王敦起兵之时,身在京城的王导带领族人在宫外待罪,希望得到皇帝的宽恕,可是皇帝根本不见。恰巧周顗此时要入宫,王导呼叫周顗,跟他说:“伯仁,我家的百口人命就拜托你了!”希望周顗能借机为他求情。周顗没理王导,头也没回,径直入宫。见到元帝后,周顗却极力向皇帝说王导的忠诚,劝元帝赦免王导,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之后周顗又和元帝一顿喝,到醉了才出宫。这时王导还在门外待罪,见周顗出来了又喊他。结果周顗非但不理他,还跟左右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回去后,却又上表申明王忠于朝廷,言辞恳切。元帝最终赦免了王导,王氏一门得以保全。但是王导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心里非常怨恨。
王敦后来击败朝廷军队入城掌权,鉴于周顗的时望,想封他为官,笼络人心,就问王导:“周顗有声望,位列三公是毫无疑问吧。”王导不回应。王敦又问:“如果不当三公,尚书令、仆射应该没问题。”王导还是不回应。王敦又说:“如果这样也不行,就只有杀掉他了”王导还是沉默不语。王导因为前面的事儿,早就记恨周顗了,所以才对王敦的建议不理不睬,即使王敦要杀他,王导也不解救。于是王敦派人把周顗杀了。周顗被押着路经太庙,大声说:“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祇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话还没说完,押解的人就拿戟戳他的嘴,血一直流到脚跟,周顗却颜色不变,容止自若,围观的人无不流涕。这一年,周顗五十四岁。
周顗不是完人,嗜酒如命,担任官职却不好好履行责任。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浩然正气和高风亮节。他刚正不阿,无论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手握屠刀的强人,都无所畏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以国家大局为重,搭救王导一家百口却不卖私恩,他本可以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仍然可以荣华富贵,或者可以向王导说出真相,也能活命,但他面对死亡一无所言,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操守。正是周顗浑身满满的正能量,即使手无寸铁,却能让手握重兵、权倾一时的王敦却向来畏惧他。每次见周顗,王敦脸都发热,即使寒冬腊月,也不停地扇扇子。王敦派人抄家,周顗家里只有几个簏,用来盛旧棉絮,还有五甕酒,几石米,仅此而已。人们无不佩服其清廉。周顗同样诠释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道理。即使千年一下,读来仍让人钦佩不已,不胜唏嘘!
后来王敦病死,同党也被清除,王导翻阅中书省之前的记录,突然发现周顗写给皇帝救他的表章。文辞殷勤款至。可以想见王导当时的震惊和懊悔!他端着周顗的表章痛哭流涕,悲不自胜,跟他的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就是成语“伯仁由我”的来历。
人只有刚直不阿,无所畏惧,面对强权才不会低头,才会坚守自己的信念,哪怕要承担失去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凤毛麟角,人们往往视之为异类,甚至嗤笑其愚蠢,但正是这样的异类,才是民族真正的脊梁,正是这样的愚蠢,才让中国纵然饱受苦难却依然能够前行。
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没信仰,更有的人为了有信仰,去信这个教那个教。本人不敢苟同。第一,中国人历来都是有信仰的。第二,信仰不是信宗教。只要你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而这些信念和原则有着普遍意义,这就是信仰,或者说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就像周顗这样,他虽不信佛不信基督,但你能说他没有信仰吗?中国人自古以来,即使在乱世,都依然有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道”,何况在当下的承平时期呢?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至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依然有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在人人都不待见的官僚群体之中。那些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的人恐怕还没弄清楚信仰是什么。所以,那些以此为理由而鼓动别人信这信那的人,或者那些盲从于别人而信这信那的人,还是不要再侮辱别人的智商,更不要侮辱自己的智商了。信仰的本质,不是你去供奉谁,膜拜谁,不是你能背多少经典篇章,而是你到底做了什么。很多每周都去教堂的人,很多每天都吃斋念佛的人,照样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更有很多人信这信那,只是因为干了太多龌龊的事儿,希求国内外各路神灵的庇护罢了,更是让人嗤之以鼻。
坚持正“道”,身体力行,这就是信仰。
标签: 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