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人物:可爱的曹操

滴答历史 58 0

试论三国人物:可爱的曹操

   世人认识曹操,大多是始于研读《三国演义》。

   世人看待曹操,大多是通过戏台上太多的白脸扮相。

   于是千百年来,曹操就背负着“奸雄”、“奸贼”的名号,简直成了奸猾狡诈的代名词,跳进黄河却洗也洗不掉。

   曹操之奸,通观《三国演义》,无非是误杀吕伯奢,枉杀管粮仓官王后,冤杀神医华佗而已。其余之奸,概因军情所迫,抑或形势斗争所需等等。其中误杀吕伯奢,说的是曹操谋刺董卓失利,仓皇逃离京城,路过一个老朋友吕伯奢家,因误会吕伯奢而发生杀死吕全家的惨案。但另据史料记载,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其一说吕伯奢不在家,吕的儿子和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很多钱财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于是曹操杀人了(见于《魏书》);第二个版本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儿弄锅碗瓢盆声音很大,疑心对己不利,而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所以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见于《世语》);第三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差不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还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见于孙盛《杂记》)。这里的“凄怆”两个字很重要,可以理解为曹操说的话是在发现自己误杀之后的自我安慰,自我排解,也是对自己错误行为做的一个辩护。但在《三国演义》里面说这句话时却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看起来就很是自负和骄横了。由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就无一例外的认为曹操真是奸险歹毒无比,人家吕伯奢好心好意出去打酒,吩咐家人杀猪做菜准备款待曹操,却横遭灭门之灾。曹操实在是一个坏得透顶的奸贼,愤懑的人甚至认为这种人死了简直是死有余辜,民之大幸,国之大幸。

   还有那个管粮仓官王后(后字底下还有土字,下同),试想想当时是怎样的情状啊,“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军队在外作战,最忌粮草不济,动辄军心浮动,兵士哗变,伤及根本。于是就授意王后用小斛分粮,以救一时之急,并给王后吃定心丸,说什么自有策略。后来闹得兵士“皆言丞相欺众”,难以下台了,就把王后杀了。这个罪其实应该是由曹操自己来背的,杀王后也确实是曹操出于无奈。试想想一边是十七万大军,一边王后小官一个,一边是军国大计,一边是些小性命,孰重孰轻,相信任何一个军事主官考虑到大局问题,稳定问题,在形势需要面前,都会做出这样的抉择的。至于华佗之死,那是基于当初华佗的医术水平世所罕见,谁也不可能相信人剖开脑壳后还能做手术,还能治病,还能复活……

   《三国演义》全书的文学倾向是抑曹扬刘,当然这是十分笼统的,同时也具有复杂性,矛盾性。应该说,全书中的主要人物中如董卓、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等,这些人物并不比曹操更给人以好感。《三国志》中有对他们的评价: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出契已来,殆未之有也。袁术奢淫放肆荣不

   终已,自取之也。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

   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这些人物形象,只要我们读过《三国演义》,他们给人的印象都应在曹操之下,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曹操形象的作用。当我们把曹操与董卓相比,谁都会说董卓更坏;与吕布相比,谁都会说吕布更没信义;与袁绍相比,只会说袁绍更没主见。袁术也是一个令人讨厌和愚蠢的人,他自认为“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遂思僭称帝号”。并于公元197年在寿春称帝。结果是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共讨之,天下共诛之,终致身败名裂,“让帝号于袁绍”,最后“吐血斗升而死”。当曹操与袁术交战的时候,读者的同情绝不会落到袁术身上,甚至会觉得与其让袁术来篡国,还不如让曹操来篡好了。看看在此之前,曹操、袁绍等结成联盟共讨董卓时,遭遇强敌华雄,盟军将领狼狈不堪、一筹莫展。袁绍、袁术一干人等与曹操的谋略、胆略相比高下自见,曹操曾指责袁绍等人面对董卓大军“疑而不进”,怒斥他们“竖子不足与谋”!并自领军一万去追袭董卓,战败归来时,却只见盟军大帐内歌舞升平,各路诸候在喝酒谈天掷骰子无所事事。曹操心里那个窝火啊!特别是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前后,关羽主动请战,袁术一听关羽是个马弓手,竟勃然大怒:“汝欺吾诸候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此时曹操就站出来打圆场:“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同样也持不同意的态度。曹操却特意“教酾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行,结果是杯酒尚温而华雄已斩。张飞一高兴,喊了两句,袁术又是破口大骂,而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读到这些文字,人们的面前怎不出现一个嫉恶如仇,赏罚分明,唯才是举并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

   官渡之战中,读者的同情也很难倒向袁绍。袁绍外宽内忌,平庸自负,志大才疏,优柔寡断,和曹操的豁达大度,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待许攸这个人物上就能看出,袁绍是“权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曹操见了却是“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终致乌巢粮草被焚,袁绍大军一败涂地,自己也从此一蹶不振而死于非命。此外,曹操的礼待关羽,关羽离去又赠金送袍,可说他是惜才之人;赤壁惨败后的逃亡路上笑周瑜笑诸葛,说明他是个乐观之人;行军路上望梅止渴,说明他是个睿智之人;率兵火烧乌巢,说明他的胆气;还有写曹操与心腹大将、谋士的关系时,他总是表现得推心置腹、豁达大度……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以十分复杂的印象。他少年时代游猎歌舞,恣意放荡。小小年纪,便会用假装中风的欺骗手段破坏父亲和叔父之间的团结和信任,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说曹操有什么狠毒心计,充其量也只是小男孩小时候的顽皮而已。曹操是出身于宦官家庭,是皇帝身边工作人员的子女,也可算是高干子弟吧。他小时候的玩伴如袁绍,袁术等都经常遭到曹操的耍弄。这时的曹操确实是顽皮的。当然他出身于高干家庭,也就近给他带来一些瓜瓜葛葛的关系。比如说桥玄(时任东汉王朝的太尉,相当于全国的三军总司令),他说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提醒曹操若要进入上流社会,必定要先获得当时名士许劭的评价(东汉时若要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为,必定先要有人才评价机构的评定,我揣度这可能相当于现在的文凭一类的,许劭可能是此类机构的资深代表),于是曹操就去找许劭。许劭起初不肯下结论。(我私底下揣摩,可能曹操出身高干家庭,张扬过度,为人处事为许劭所不齿,许劭不愿下结论;也可能嫌曹操在评定费上讨价还价,给的太少,不肯下结论;也可能曹操这个人太复杂,得罪不起,不好下结论。等等),但不知曹操使了什么手段,后来许劭就给了一个流传至今的评价——子治世这能臣,乱世这奸雄也。于是曹操“大笑而去”。

   自此后经过曹操个人不懈努力,并经桥玄等政府高官的推荐、提携,步入仕途,充分发挥了他“治世之能臣”的才干,“乱世之奸雄”的胆略。桥玄为什么会相中曹操并在临终之际嘱咐曹操在以后要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史料未见记载。想他们的年龄之悬殊,也许是忘年之交、意气相投的缘故吧。在曹操地位稳固,操掌朝廷大权之后,还发生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说的是曹操有一天率领大军经过桥玄的墓前,想起了桥玄的提携之恩和临终告诫,便吩咐军士用“太宰”的规格去祭拜桥玄(太宰是祭奠先人极高的规格,即用牛一头及其他一些酒肉、香火等,适用于高级别公侯),并说:“桥玄啊桥玄,你临终时曾说过我日后经过你的墓前,如不拿一只鸡来祭拜你,走出三步后,我的肚子就会疼。现在我拿一头牛来祭拜你,走出三步后,我的肚子总不会疼了吧。”看看这个曹操,又有谁会说曹操是“奸雄”,“奸贼”?反正我觉得曹操在这里可算是一个幽默的人。

   曹操正式进入仕途,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他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即设五色棒十馀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后来还真有犯禁的,是“中常待蹇硕之叔提刀夜行”,结果被曹操碰上了,毫不留情地拿住,拿大棒打了一顿。想想“中常待蹇硕之叔”可不简单,侄儿在皇帝身边工作,且灸手可热。曹操能做到执法不避权势,不为权贵而折腰,打折扣,我想说他执法公正似乎毫不为过,当然从中也能隐隐地发现他作为一位未来的大政治家的胆略和水平。

   《三国演义》之外,其他资料载明,曹操是一个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也不讲究住的人,吃饱穿暖能有床睡就行。但他也有一个嗜好,那就是好色。在和张绣的战争中,张绣举众投降,曹操收编了张绣的降军。就此有点得意忘形了,问部下说城中有没有妓女,后来他的侄子给他带来了张绣的婶婶邹氏,邹氏是个风月场中人,美貌异常,三下两下就把曹操哄得开心无比,并相约去城外兵营乃至许都长相厮守。于是张绣就很难堪了,决定对曹操实施突然袭击。这次因曹操好色而起的战斗中,失去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爱将典韦。这件事给曹操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他的原配正妻丁夫人负气跑回了娘家(曹昂虽非丁夫人亲生,但从小是由丁夫人抚养长大的,舐犊情深)。后来过了半年,曹操想想后悔了,就去丈母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结果丁夫人理都不理他,只顾自己织布(看来是真的伤透了心)。闹到最后,也没有接回去。曹操没有办法,最后找到老岳丈,说没有办法了,夫妻缘分尽了,是我对不起你的女儿啊,要么这样,你趁她还年轻,找个合适的人家,把她改嫁了吧。丁夫人终究没有改嫁,估计是没人敢要,也可能是丁夫人心灰意冷不肯嫁,最后悒郁而终。就为此事,曹操愧疚于心很长时间,甚至在临死的时候,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但我不在平,只有一件事,就是我到了地下,与曹昂黄泉路上相见了,他如果哭着闹着向我要妈妈,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曹操,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因为好色把妻子气走了。要知道曹操这种级别的领导干部,又常年在外行军打仗,犯点凡是男人都易犯的生活错误,实在是无可厚非,但曹操却不这样认为。由此也说明他是一个多情的人,一个儿女情长的人,一个重感情的人,这就是曹操的温情,是真性情的表现。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杀败袁绍之后,曹操从袁绍处发现了自己的部下私通袁绍的许多信件。有人说:“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却没有这样做,他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把这些信件全部当众烧毁。想想也是,袁绍家是四世三公,根正苗红出身好,又兵精将强,而曹操却明显处于创业初期,有时候连饭也没得吃,手下人择良主而私通以图自保,实在是人之常情。但对于曹操,却又是何等的坦荡胸怀啊。所以说在此事上,曹操表现的很宽容。还有袁绍帐下的一个文人陈琳,曾经于曹操和袁绍作战前夕,起草了一篇檄文。陈琳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不是、千般罪行。从曹操的祖宗骂起,搞得曹操很没有面子。后来曹操把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手下人把陈琳押到曹操跟前,并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说:“陈琳啊陈琳,你先前为袁绍写檄文,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也情有可原,为什么又要骂我的祖父、父母呢?他们又没得罪你,这样做不好吧。”陈琳说:“唉呀,对不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唉,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在曹操的军中做了笔杆子。另据史料记载,曹操的手下有一个人叫魏种,在曹操政治生涯很不顺利,处于逆境的时候,很多人都背叛曹操了,而魏种却很忠心。曹操就非常自信的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魏种也背叛了,并做了一些不利于曹操的事。曹操气坏了:“好你个魏种!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去,要么抓不到你,抓到了我绝饶不了你。”后来,魏种真的被抓了,所有的人都为魏种捏一把汗,说这下子魏种的小命可玩完了。曹操却想了一下说:“算了吧,魏种也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凡此种种是很多的,因此在这里我可以说曹操算得上是一个宽容的人。

   曹操还有一个十分好笑的遗嘱。一般来说,这些大人物写遗嘱都有一个格式。比如说先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作一个总结,有时也检讨一下自己,交待一下要埋在什么地方,写下自己对子孙的治国励志的话,等等。曹操没有这样做(如前文所述,曹操有愧于儿子追要母亲就是遗嘱内容之一),他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提得非常少,只有一句话,说我这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对也有错,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犯的一些错误、发的一些脾气不值得你们效仿,就交代完了。后面讲的是就一些家务事:什么把家里那些熏香、香料分掉不要浪费了;什么我的那些小老婆、歌女,不要亏待她们,让她们继续住在铜雀台,如果没事做,就让她们学习用丝带编草鞋,将来万一我们曹家家道败落破产了,她们也可以拿这些鞋去卖混碗饭吃。唠唠叨叨一大堆,一个大英雄(或者说是大奸雄)临死之前也不说点豪言壮语,实在少见。但我认为这恰恰反映了曹操不同于他人的性格和行事方法,说明了曹操坚持了自己的为人本色,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在选取材料时总是有意识的将曹操的奸诈和刘备的仁厚处处作对比,把曹操紧紧地定格在“奸贼”的层面上,写他的狠毒,写他的极端自私。但小说所选取的材料又充分说明了它本身的矛盾性。如前文所述种种事例,可看出曹操是温情的,是宽容的,是幽默的,是讲信义的,是乐观的,是大度的。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我无意于说曹操不是一个奸诈的人,他是奸诈,他是狠毒,但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环境、一定的情势所逼迫下的必然行为。综合上述种种,我认为,完全可以重新给予曹操一个新的定义:他是一个“奸雄”,但主要是反映他的“雄”,或者说是“雄而微奸”,有时候这个“奸”,甚至还是挺可爱的,所以说是:可爱的曹操。

标签: 望梅止渴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