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趣:点算三国英雄人物的人生几何

滴答历史 33 0

  读史记趣:点算三国英雄人物的人生几何

  (一)

  我开始喜欢历史是把它当作故事来看,后来是因为大学选修政府与行政学科的关系,有点遗憾的是中学读书时代一直没遇上具有思考启发性的历史老师得以更早启蒙,印象比较深刻铭记至今的是历史事件的标准三段分析论,即远因,近因及导火线,此外就是事件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当时还不会引用管理学上的5W-1H,即What(发生什么事), When (什么时间点),Where(在那里发生),Why(为何发生), Who(涉及哪些历史人物)以及How (事件如何得到解决)。在老同学聚会上,常引为笑谈的是中学历史老师一手漂亮的黑板粉笔字,年轻老师的一个习惯是进教室一话不说,就开始在黑板上写下当天要讲的课题提纲,若字体稍微写得不是很满意,他会擦掉重写,有时一轮下来就耗时好几分钟,这时坐不住的顽皮同学就开始起哄高声追问:“老师,今天有补充吗?”(意思是老师是否有准备好听的故事),老师忙着面对黑板写字头也不回就应说没有,久而久之同学们心里有数或代为回答引来哄堂大笑是上历史课的前奏曲;老师在解释某场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常说战争打得难舍难分,若某方败北,就说被打得落花流水,同学们在考试答卷时,若拙于表述也会把这些形容词照搬还给老师,没有训练成牢记历史事件年代的习惯,而常常取巧以这时那时当时或某某世纪含糊带过。历史课虽然成绩还算不错,但好长一段日子一直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直到后来政治课把我带进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而历史事件从根本上就脱离不了时代与人物,在这点上,事件年代与人物年龄之数字的意义就显得重要;尤其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更由于近年常看历史连续剧,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服装打扮所造成的模糊年龄关系,常觉得困惑和别扭,想清理一下原有的刻板印象。我尝试先从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说起吧,比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公元208~209年)时,第一代英姿风发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人当时几岁了?他们的第二代接班人如曹丕,刘禅,孙亮又几岁了呢?最后晋朝一统天下,这个司马家族是几时冒出来的?曹魏,刘蜀,孙吴的后辈怎么了?等等问题等待我们来趣味开解。

  (二)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公元184年)和董卓之乱(公元189年)

  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三国的到来,是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由张角等人领导黄巾之乱,当时拥有兵权的各路军阀英雄都起来逐鹿中原平息天下大乱,包括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董卓之乱,召来袁绍曹操等人起来讨伐。

  董卓之乱(公元189):董卓(?~192) 东汉末年权臣,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等职务。董卓之乱发生在东汉中平六年(189),当时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了八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公元181-234),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后来董卓被王允巧用美人计被义子吕布刺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献帝。后献帝逃出长安,落到了曹操手中。献帝在位31年,最终被曹丕所废,后病死,终年54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骁勇善战的吕布,先后跟随丁原、董卓作战,在杀死丁原和董卓成为一方势力后,吕布与曹操为敌,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最终不敌曹操和刘备联军,兵败人亡。吕布虽然勇猛,但少有计策,为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在演义中,吕布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曾一人独斗曹操军六员大将,武艺可谓公认的三国演义第一。著名的美女歌妓貂蝉上演连环计后,成为吕布的妻室。吕布一生有勇无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曹操当时对他的评语是::“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吕布死在公元198年(年龄不详),提早退出了三国演义的舞台,三英战吕布时,刘备不到37岁,关羽36岁,张飞30岁。当时曹操43岁,董卓死后已过六年。

  (三)三国三大战役及之间的故事

  之后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期间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和夷陵之战(黄初三年-公元222)。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这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也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但这三大战役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看看当时三国的疆域,大体上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区,吴得东南地区。魏国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吴有扬、荆、交三州。至于人口及兵力,三国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1)先看官渡之战

  这战役发生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当时曹操已经45岁,而袁绍47岁,董卓之乱时8岁的汉献帝刘协现在已经19岁。当时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结束。袁绍(153— 202) ,字本初,东汉大将军,最盛时控有幽、并、冀、青等河北四州,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但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不久便因官渡之战大败受到重挫与打击,悲愤而亡,年49岁。

  (2)相续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刘关张,那么《桃园三结义》发生在那一年呢?

  故事是这么介绍的:“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公元184) ,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他们正喝着酒,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风,就请他一起喝酒。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才来到这里。刘备说:“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这故事应该发生在黄巾之乱(公元184)及董卓之乱(公元189)之间,按理推测当时刘备介于 23~28岁,关羽大概22~27岁,而张飞介于16~21岁之间,都是二十来岁的少年英雄。

  (3)赵云(赵子龙)单骑救主时几岁,事件发生在那一年?

  当时刘备作为一股新势力刚加入群雄逐鹿中原,从新野撤军后就被曹操一路追杀,与两位夫人失散,就在赵云送走甘夫人后,又找到糜夫人,此时曹操大军追来,糜夫人跳井自杀,将阿斗交给赵云,赵云背起阿斗,和曹操大军战斗,杀死曹魏战将几十员,夺槊几条,保护阿斗,从曹军中冲出去,最后找到刘备。按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刘备已经46岁)战役襁褓中的阿斗不过是几个月大的婴孩,过了一年才是赤壁之战(公元208)。《三国演义》中描写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其实当时赵云已经39岁。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当时赵云41岁。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当时赵云已经55岁。三国演义又说赵云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多员,其实赵云61岁时已经病逝。罗贯中也太折腾这位人们喜爱的英勇将军赵云了。

  (4)《三顾茅庐》发生在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即公元207年

  话说官渡之战后,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的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远游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游去未归。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 ,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如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当时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47岁,关羽46岁,张飞39岁,怪不得关张二人看不起年轻只有26岁的少年郎诸葛亮,后者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诸葛亮在后来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5)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最精彩的桥段之一要算是《赤壁之战》,故事曲折高潮迭起,拍成诸多电影及电视剧,这里对战役就不作详细介绍。这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至次年, 当时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之赤壁长江南岸地区,大败曹水军的著名战略性决战。当时曹操53岁,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比他的哥哥诸葛瑾小7岁,孙权26岁,周瑜33岁,而鲁肃36 岁。

  这时三国的第一代领导者主要将领基本都登场了,看一下他们的基本档案: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2岁生曹丕,董卓之乱时初露头角时34岁,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时45岁,赤壁之战时53~54岁,比刘备大6岁,比孙权大27岁,比司马懿大24岁,曹操65岁病逝。

  刘备(公元161-223年), 桃园结义时大概23~28岁,三顾茅庐时46岁当年生刘禅,比诸葛亮大20岁,比曹操小6岁,比孙权大21岁,赤壁之战时47~48岁,病逝时62岁。

  关羽(公元162-220年),桃园结义时大概22~27岁,三顾茅庐时46岁,败走麦城而亡时58岁。

  张飞(公元168年—221年),桃园结义是大概16~21岁,长坂坡之战时大概39岁,赤壁之战时40~41岁,被杀时53岁。

  赵云(公元168年~229),单骑救主时39岁,比刘备小7岁关羽小6岁,与张飞同岁,赤壁之战时40~41岁,比诸葛亮大13岁但早三年病逝,时61岁。

  周瑜(公元175~210),赤壁之战时33~34岁,官拜大都督,比孙权大7岁,35岁就英雄早逝。既生瑜何生亮,自负的周瑜感叹年纪比自己小6岁的诸葛亮的才气英气逼人。

  诸葛亮(公元181—234) ,隆中对时26岁,赤壁之战27~28岁,年轻才俊。刘备死时诸葛亮42岁而刘禅17岁,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53岁,还演出一场“死诸葛吓活司马”的故事。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赤壁之战时26~27岁,比曹操小27岁,比曹操的儿子曹丕大5岁,比刘禅大24岁,70岁病逝。

  曹丕(公元187年-226年),曹操32岁时生曹丕,曹操死时曹丕33岁,六年后曹丕去世时39岁,曹丕比孙权小5岁,比司马懿小8岁,比刘禅大19岁,但过早离开政治舞台。

  (四)赤壁之战后第二代领导层的兴起

  赤壁之战时,第二代的曹丕21岁,司马懿29岁,刘禅2岁,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孙权的第七子孙亮(243-260)还没出世。而著名的铜雀台是在赤壁之战后的一年公元210年才落成。

  (1)曹操的子女们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一代奸雄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尤其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曹操病逝时65岁。

  现在我们来说说曹操的家人,史上记载曹操有16位老婆,《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提到曹操共有25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曹昂舍身救父,曹丕一代枭雄,曹植才高八斗,曹彰当代猛将,曹冲智盖天下,还有7个女儿。我们环视一下三国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人物的子女,我们发觉曹操的子女文武超群,而刘备及孙权的子女则庸碌无能。

  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后来跟曹操离异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为正妻。按照传统的礼法,正妻的儿子是最有条件做接班人的,所以夺嫡之争,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几个儿子当中展开。

  曹昂(?-197),字子修,曹操的长子。建安二年(197年)年随曹操出征张绣,因遭到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

  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187年-226年),字子桓。曹操认为长子曹丕笃厚恭谨立为后继,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称魏文帝是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死时只有39岁。

  曹彰(?-223),字子文,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 弱冠前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自小就立志为将,随曹操征伐,勇猛过人,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鄢陵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彰受封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征讨乌丸,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病逝时大约32~35岁。

  曹植(192-232),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尤其《洛神赋》广为传颂。他得到曹操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元232年逝世,享年40岁。

  曹冲(196-208年),字仓舒,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为著名神童,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那是曹冲不过五六岁,曹冲在13岁病死,电视剧里的故事是说其兄长曹丕用毒蛇置他而死。

  曹操儿子中另有12位封王,早逝的有8位,史籍记载曹操另有女六或七人,其中三女曹宪、曹节、曹华在建安十八年进贡给汉献帝为妻(见后汉书 献帝纪),其他四人名字不详,有安阳公主嫁给荀彧长子荀恽;金乡公主为何晏之妻;清河长公主为夏侯茂之妻。临汾公主,魏志司马芝传记载疑为曹操女儿。

  (2)刘备的儿子们

  刘备有四个儿子,长子刘封(义子),次子刘禅,三子刘永,四子刘理。名字意喻“封禅永理”,封禅即当皇帝,永理即永远治理。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小名阿斗,为甘夫人在新野时所生,三国演义里提到甘夫人因梦到吞北斗而怀孕,故刘禅小名“阿斗”,当时刘备已经46岁,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死他才16岁,同年继位, 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四十年后即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56岁)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活了64岁。

  刘备另有两子为吴懿之妹(刘备占益州后,嫁于刘备)所生,一子刘永,封为鲁王,一子刘理,封为梁王。另外,刘备有义子刘封,本为罗侯姓寇人家的儿子,长沙郡姓刘人家的外甥,刘备初到荆州时因为没有儿子故将其收为义子。

  刘禅的能力实际上没有三国演义描述那么差,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我个人觉得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正证明刘禅《装傻保命》的本事(64岁才病逝),相比后来的二个俘虏皇帝性命难保的词人皇帝李后主(李煜)及画家皇帝宋徽宗赵佶下场来的好些。我们知道李煜虽然降宋被俘至汴京,后因《虞美人》诗句而被宋太宗毒死,在世41年。而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

  (3)孙权和他的儿孙们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18岁继任江东地盘,26岁联刘蜀抗曹魏,并于赤壁击败曹军,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37岁的孙权自58岁的刘备手中夺得荆州。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孙权活到了70岁病逝,在中国古代所有君王中应该算是活得久排在前10 了,他一生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斗,但他能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霸、五子奋、六子休、少子亮,除长子和次子因病早亡,一个被他赐死,还有三个被孙氏子侄杀死和逼死(包括七子孙亮第二任吴皇帝,被孙休毒死),六子孙休第三任,早逝。孙权生有二女,长女名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循,后嫁全琮;次女名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

  东吴的灭亡主要是实力所然,因为当时三国中的魏与蜀都已被晋所灭,晋已经统一了除了东吴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实力无比强大。三国之所以能形成鼎立之势,皆因吴蜀联合抗魏.今魏与蜀已亡,吴自然无力与晋抗争,所以必然会亡,但更主要的是东吴内乱,孙权死后,兄弟相残,后宫作乱,哥哥把弟弟赶下台,皇后又与大臣联合把皇帝处死,这样的事情在东吴屡见不鲜;加上佞臣当道、无人能治国,专用奸邪,罢免忠良,导致东吴人心惶惶。咸宁五年,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局伐吴,太康元年,晋将杜预率领十万大军继续前次的攻势,孙皓紧急下令张悌率领七八千人抵御,杜预破了张悌大军,直逼建业,孙皓手下已无人为他卖命,自知大势已去,便等西晋大军攻来时,在石头城上宣布投降,至此,280年东吴灭亡,三国归西晋。

  (五)晋朝司马家族

  司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作者把司马懿描绘为曹操同辈人,多智多谋近似妖道,他选择辅佐太子曹丕登上政治舞台,实际上司马懿比曹操小24岁,曹操65岁死时司马懿才41岁,他比曹丕只大8岁,比诸葛亮大2岁,公元249年(魏嘉平元年)司马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公元251年高寿72岁的司马懿死後,其长子司马师继父丞相位,他本人继父晋公位,废魏帝,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後,司马昭代替成为曹魏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昭(211年-265年)活了54岁, 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公元242~260,曹丕的孙子),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钟会、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司马昭比刘禅小5岁,比曹丕小24岁,属于第二代的同辈人,他的儿子司马炎(公元236-290)也活了54岁。

  (六)结语

  三国演义引用明朝杨慎《临江仙》作为卷首楔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点算三国人物人生几何,感叹三国曹魏,刘蜀,孙吴打拼几十年,最后却由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家族夺取。印证了:话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自然规律。

  完稿于2013年3月17日新加坡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