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台湾人的优越感是有历史的!!!yst台湾人眼中的台湾人!!亲历者刻画入木三分

滴答历史 51 0

  (这篇文章作者为YST,台湾台北人,于2006/04/16完稿。)

  (文中的一些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给大家看看,上一篇不知道为何被禁止回复了,能给我说说原因吗?)

  多年来,台湾人不断诉说「悲情」,装一副被打压的可怜相。这种演出与表象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实台湾人并不是甚么好鸟,一点都不值得可怜。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台湾人的劣根性,我们根据历史来评论这个占台湾绝大多数的族群,分析他们为什么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谈过福佬人「杀番抢田」,把原住民赶到高山;然后福佬人聚众械斗,暴力压迫客家人,靠着人多势众把客家人杀得血流成河,占了客家人的良田,把居于弱势的客家人赶到贫瘠的丘陵地。所以这些号称「台湾人」的福佬人本性是凶残的,绝不是他们口中呼喊的「爱好和平」、「尊重人权」的人。

  「台湾人」只有在居于弱势的时候才会爱好和平,非常爱好,以致成为列强的「顺民」。但是一旦成为强势,「台湾人」凶残的本性就立刻暴露出来。「二二八事件」就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二二八事件」的暴动发生在一九四七年2月28日,镇压暴动的国军在基隆登陆是一九四七年3月9日。「台湾人」在国军尚未登陆的这10天对外省人进行大量杀戮,这十天「台湾人」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因为政府兵力太少,远不足以维持秩序。譬如高雄要塞只能对逃亡到要塞的外省人提供保护,并不敢派兵出要塞维持治安,就是兵力不足的最佳证明。

  处于优势的台湾人,凶残的本性立刻暴露,有戴日本军帽的,有唱日本军歌的,全都「横」起来。拿着武士刀的台湾人占据重要路口,并且沿街搜捕外省人杀戮,只要不会讲闽南语或是日语便一刀砍下,如果是穿旗袍的,就连问都不必了。全省暴民数以万计,这10天全省杀了多少外省人,很难统计,单是高雄火车站附近就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目击者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一千。

  但是等国军官兵一登陆,面对机关枪,台湾人就乖了,变成「爱好和平」、「哭述打压」、「争取人权」的「文明人」。这就是「台湾人」。

  大家不要对「台湾人」存什么幻想,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今天「台湾人」不过只是执政,就已经很霸道了,但是「杀手」还在后面。如果台湾真的独立成功,所谓的「台湾人」必定变本加厉,立刻对不说闽南语的外省人、客家人、和原住民进行无情的、和肆无忌惮的打击。

  回顾历史,当年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是出于战败后的无奈,又不是主动赠送,并没有出卖的罪恶。中国再差,至少和日本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海战。我们必须认清的是,除了割让台湾、澎湖之外,中国还被迫让朝鲜半岛独立(事实上等于割让给日本),再加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其他像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等等,我们就不细说了。

  我要指出来的是:大陆人、朝鲜人、和台湾人,同样都遭受日本人的压迫,但是台湾人与其他人的表现大不相同,清楚地显露台湾人特有的劣根性。

  首先,台湾与朝鲜半岛同样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大陆人民同样也遭受日本人的压迫,但是只有台湾人心甘情愿做日本的顺民。此其一。

  其次,只有台湾人像念经一般,日日诉说过去的悲苦,甚至把「中国割让台湾」作为中国对不起台湾人民的罪状。此其二。

  最后,台湾人并不体会、更不谅解尚未沦入日本手中的中国人背负了白银两亿三千万两沉重的赔款,以及随后通商开埠所带来的、无休止的经济压榨。台湾人眼中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大局,心中没有其他同胞,完全无视其他同胞所承受的苦难,从头到尾是一群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人。此其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台湾割让给日本,在随后列强的斗争中,台湾人的表现是甚么。

  日据时代,由于台湾是在和平环境中经营,而大陆是在赔款、战争、和帝国主义的压榨中挣扎,所以台湾的生活水平一直到战后都比大陆高得多。台湾人竟然因此就自以为高大陆人一等,那些随日军出征的台湾兵并不是像「司马路人」所说的被迫征召去大陆作战,而是非常荣幸的为大日本帝国侵略低一等的「支那国」。台湾兵在大陆烧杀掳掠、奸淫做恶的凶残程度比日本兵尤有过之。六十多年前台湾兵在大陆是以征服者自居的。从曾经同是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台湾人不仅自私自利,而且是十足的忘本小人。

  我们看得很清楚,许多受欺压的顺民,一旦有机会可以仗势欺人,就变得惊人的可怕,甚至比他们的主子还可怕。台湾人就具备这种狐假虎威的特有民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日军在中国和南洋的暴行,里面都有台湾兵参与,包括南京大屠杀。中国人称台湾兵为「二鬼子」。大陆老百姓都知道「二鬼子」通常比「大鬼子」还可怕。

  所以历史事实与台湾人诉说的「悲情」完全不符。日据时代,台湾人跟定了日本人,心甘情愿做二等公民,同时也做日本人的「二鬼子」,成为日本人在外的帮凶和爪牙。台湾人作为日本的殖民一点都不可怜,更不值得同情。台湾人虽然在日本人之下,但是自认为在「支那人」之上。如果台湾人有「悲情」,那么中国人的「悲情」在哪里?

  反过来看,中国人把台湾人一向视为同胞,虽然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但是中国人对台湾人的骨肉之情从没有中断。中国对日本的八年抗战,从没有忘了从日本收复台湾以洗雪甲午战争的耻辱。我举两个例子。

  根据李敖收集的史料,开罗会议时,罗斯福总统两次提及将中南半岛划归中国,但两次被蒋介石婉拒,蒋介石只要求收回台湾与澎湖,其他都不要。台湾和澎湖在中国人心目中份量之重由此可见。

  第二个例子是孙立人在缅甸的「杀俘虏事件」,这是当时轰动国际的事情。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10月24日,孙立人的新38师对日军发起进攻,29日攻克新平洋,并俘获大批日军。当这些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将军面前要求指示时,孙立人厌恶地皱眉,命令手下参谋:「这些!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后都这样办。」这道命令被迅速执行。

  与孙立人将军作战的,是恶名昭彰的日军第18师团,这只日军在中国战场犯下累累罪行,手中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根据统计,缅甸会战被孙立人部队俘虏的日军官兵有一千两百名,通通被处死(根据记载是活埋)。唯一生还的倭寇,是一个名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为经过审讯,孙将军得知他是台湾人。

  处死一千两百名战俘是二战中比较大的杀俘事件,事件被美国报纸披露后震惊世界。美国方面大为恼火,认为这将使日军此后更加顽强的抵抗。美国人没有中国人了解日本人。结果事实与美国想的正好相反,日军一听到孙立人部队(新一军)的威名就望风逃窜。一九四五年春天,新一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仰光,光复了整个缅甸。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表面凶狠残暴的民族,其实他们的内心都非常软弱,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一股正气。日本人和台湾人都是如此。

  可是台湾人与日本人不同,台湾人只有狐假虎威的运气,并没有真本事,也没有什么智慧,所以好景不常。台湾人万万没有想到,不可一世的日本皇军,居然会被他们瞧不起的、一穷二百、只有一股正义和士气的中国军民打败。

  是的,一百一十年前,台湾人沦入了日本之手是身不由己。但是七十年前开赴大陆打仗的台湾人是心甘情愿的,而且至少有相当大的部分台湾人当日本兵,是怀着骄傲和光荣的心情,譬如取了日本姓名的「山田进一」。六十年前台湾重回中国怀抱则是一个意外,台湾人看到中国的穷困感到后悔,怀念殖民统治也从未中断。今天台湾人选择美日不但是主动的,而且完全流露出他们的真本性。

  今天台湾人瞧不起大陆的解放军,这跟七十年前瞧不起艰苦抗日的国军是一样的。台湾人的眼里只看到美国的航空母舰,认为美军世界无敌,可以做为终生的依靠,这和七十年前认为日本皇军世界无敌,靠在日本人脚下就可以得到终身依靠,其「二等人」的心态是一模一样的。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人并没有变得更有智慧。陈水扁的演讲不断引用日本人的「终战」字眼,并且绝口不提「光复」,更不会提「无条件投降」。吕秀莲甚至在「马关条约」的签约地发表羞辱中国和怀念日本的演讲。这就是台湾人的民性。台湾人并没有学会如何自立自强,也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的主人。托外省人的福,明明已经是主人了,台湾人仍然向前宗主国表达怀念过去殖民的日子。请问,台湾人的「悲情」在哪里?

  今天的台湾人心里只想着台湾海峡的天险、美军的强大、还有日本的富裕,于是就决心跟定美日,与大陆对抗。台湾人完全是势利小人,已经没有一点中国心。有趣的是,台湾人心甘情愿做美国狗,居然相信美国就会因此为保护台湾人和中国打核子战。这是「司马路人」文章中所言,也是大部分台湾人的标准心态。台湾人的浅薄无知由此可见。台湾人有什么「悲情」?有的,只是愚蠢,还不是普通的愚蠢。

  「司马路人」的军事知识是过时的、片面的、甚至是误导的,而绝大部分的台湾人对军事的了解比他还差。其实今天的战争已经进入天、空、海、地的四位一体,探测技术和攻击手段不断的进步,现代的军事技术与国共内战时期天差地远。台湾海峡的天险已不复存在。美国的航空母舰与核子武器在大陆不断现代化的军事压力下已不可靠,更不可恃。

  科技的进步不但改变战术,也改变了战略。战争胜利因素中,唯一不能改变的,是「士气」。装备再好的军队,如果没有士气,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

  国军中,早年来台有坚强战斗力的老兵已经凋零,还能打仗的第二代外省军官在军队中受到政治排挤,而这些「根正苗绿」被提拔上来受重用的军官则根本不会打仗。台湾民心浮动、军队士气低落。目前国军一切仰仗外力与装备,而官兵没有作战的意志。台湾人必定会为自己鼠目寸光的选择付出代价。

  台湾没有独立的条件,地理条件没有,人文条件也没有。YST 把话挑明了:看看台上这批执政的正港台湾人是一副甚么德行。今天台湾人闹独立,不过是为了明天做日本人而铺路。台湾人根本没有独立的精神。

  台湾人口口声声的「悲情」是一个最大的笑话,自己胸无大志又目光短浅,

标签: 入木三分的历史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