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长期的正统教育影响下,民国时期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常常被说得一无是处。不可否认民国是处于一个战乱的环境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无法避免的。这段混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喜欢内斗的性格的集中表现。在广袤的东方土地上,到处都能看到自己人跟自己人在掐架。
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中,中国人似乎是最喜欢权力斗争的。在1949年以前,为了争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每个政治势力都拼尽了全力。战争是他们最喜欢的手段。有人失败了,有人成功了。在最关键的时刻,一场战役的胜利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四面楚歌、大势已去的不利形势下,有谁能够站出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呢?
1.龙潭之战:孙传芳主力部队的毁灭和国民党军事威信的建立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当时段祺瑞已经下台,北洋政府控制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手中,他拥有35万兵力。直系军阀吴佩孚沦为附庸,占据两湖、河南三省和河北、陕西,控制京汉铁路,有20万军队。直系军阀后起之秀孙传芳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有20万人。
在北伐之初,国民政府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加上军阀之间各心怀鬼胎,北伐军得以集中兵力首先消灭吴佩孚。在占领武汉后,北伐军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唐生智获得了汉阳兵工厂的控制权,此后他就自行扩军,很快就成为了湖北、湖南的实力派人物。此时北伐军开始进攻江西,很快击败了孙传芳的先头部队,北洋政府的长江舰队也投入国民军的门下。但随后蒋介石进行清党反共,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形成宁汉分裂。
武汉国民政府 虽然是汪精卫,但军权却完全掌握在唐生智手里。唐生智组成“东征军”,意图讨伐蒋介石。在孙传芳的求救下,张学良率领奉军主力从京汉铁路南下到驻马店,张宗昌也亲率其主力部队从山东南下,支援孙传芳,此时武汉和南京2个国民政府都面临严重的军事危机。
从1927年6月23日开始,北伐军分三路攻入鲁南。就在这时,国民政府北伐军方面,宁汉矛盾加剧,7月上旬,武汉方面军队向下游进逼。蒋介石急调第七军等部西上防堵,使北伐军在鲁南的攻势顿挫。北洋军孙传芳、张宗昌各部队乘势反攻,于1927年7月24日夺回徐州,8月初打退北伐军的反攻,8月8日开始由徐州一线分两路南下。何应钦的第1军兵败如山倒,连战失利,被迫后撤。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在内部矛盾逼迫下宣布下野。8月17日,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为首的南京军委会发布命令,即日起将长江以北所有部队撤至长江南岸,凭江扼守。孙传芳军旋即跟踪追至长江北岸,8月17日,前锋一个旅抵达南京江北的浦口,与南京守军隔江对峙,并互相炮击。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孙传芳军在8月中旬反扑至长江北岸后,进行了不到十天的准备,于8月25日夜至26日拂晓,乘长江江面大雾弥漫,指挥所部八个师六个混成旅约七万多人,在南京下游到镇江之间数百里的长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偷渡,获得成功后,迅速攻占了龙潭与栖霞山一带的阵地,截断了沪宁铁路,接着向两翼扩展,向西威逼南京,向东迫近镇江。孙传芳亲自过江指挥,在龙潭中国水泥厂设指挥所。孙传芳为表示破釜沉舟一举夺回江南之决心,下令“凡运兵完毕之船只一律调回长江北岸由大刀队看管,谁敢逃回江北格杀勿论”,颇有背水一战之壮举。
孙传芳倾注全部主力部队偷渡长江截断沪宁线威逼南京,震动了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国民政府所辖各军,以李宗仁的第7军与何应钦的第1军为核心,沿长江布防。其中第7军防守南京东西沿江各阵地;第1军则驻防从镇江到上海、杭州的铁路沿线各地。南京政府军委会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除令驻防南京与镇江的部队从东、西两面围堵外,又电令驻防苏州、上海、杭州的各部队火速增援。
孙传芳军队渡江后的3天时间内,与北伐军在龙潭、栖霞山一线展开了激烈残酷的血战,反复冲杀争夺,栖霞山与龙潭主阵地两度易手。双方都伤亡惨重,枪炮声日夜不停。孙传芳军是北洋军阀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劲旅。此次孙传芳又是孤注一掷,志在必得,倾巢出动,破釜沉舟,孙传芳本人亲临前线指挥,因而孙军作战十分勇猛与顽强。在8月29日凌晨,龙潭主阵地第二次被孙军攻占。北伐军在镇江一翼的东线部队前敌总指挥、第2师师长刘峙在战斗中挂彩。北伐军人心涣散,一部分士兵已经开始逃跑。南京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党政机关准备撤退。
就在战争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胡宗南率第1师两个团适时赶到龙潭前线。给北伐军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与鼓舞。负伤后仍留在前线指挥的刘峙当即命令胡宗南率这两个团由下蜀出发,往汤山、铜山、羊山以南地区,向虎头山、青龙山敌军阵地攻击前进,威胁敌之右侧翼,并设法与西线南京方面国民政府军取得联络,协同作战。胡宗南指挥第2、3两团经短暂休整准备,于当晚向虎头山孙传芳军发动猛攻,占领范家塘及其东北高地,与敌军相峙,稳住了国民政府军的阵地与战场形势。
在胡宗南率两个团的部队赶到龙潭前线的同时,陈诚的第21师的第63团及顾祝同第3师一部等也从苏州、上海一线赶到龙潭投入战斗。东线南京北伐军力量大增。与此同时,在西线的第7军等部也发动反攻,于29日重新夺回栖霞山阵地。孙传芳的军队被压迫到龙潭一带。
1927年8月29日晚,赶赴前线的何应钦与留守南京的李宗仁、在镇江指挥的白崇禧电商约定:在8月30日凌晨,分东、中、西三路同时发动攻击,围歼龙潭孙传芳军队:西线第7军等自栖霞山向东进攻,沿铁路及江边前进;中线与东线的第1军各部由何应钦、白崇禧指挥,自东阳镇一线出发,会攻龙潭。
此时,孙传芳军已渡江作战五天多时间,虽死伤惨重,仍顽强战斗。孙军渡江各部,包括从栖霞山等地溃败的部队,还有6万多人,依靠有利地形顽强反抗。
胡宗南指挥第1师的第2、3两团向石幔山、虎头山之敌进攻,遭到孙传芳军顽强抵抗,拼杀多时没有进展。双方相持不下。直至8月30日午后,由于孙传芳军的渡江航线被南京政府军的海军截断,后援不继,渐渐不支,乃退山隘。胡宗南部与友军逐渐形成对敌三面合围之势。孙传芳军顽抗,居高临下,以百余挺机枪扼守山险。胡宗南师等部往上仰攻,死伤众多,但士气旺盛,至下午3时占领各重要山隘。孙传芳军仓皇向江岸撤退。下午5时,龙潭大部分地区为北伐军收复。
8月31日凌晨,孙传芳发动最后一次反攻,但已是强弩之末,无力回天。北伐军全线反攻,终于将孙传芳军全部赶出龙潭一线的阵地,压向长江岸边。上午10时多,胡宗南的第1师攻克了孙传芳的指挥所--龙潭水泥厂。孙传芳丢下部队,登上小汽艇逃向江北,只身一人逃回江北。孙军全线崩溃。至下午5时,来不及渡江北逃之残敌约有4万多人,全部被俘。北伐军缴枪3万余支,火炮数十门,俘虏孙军高级军官师长、旅长数十人。
龙潭战役,扭转了自8月初反攻徐州失败以来的战场颓势。1927年9月1日孙传芳率残部从长江北岸向北全线后撤,9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乘胜渡过长江北进,占领浦口、扬州等要隘。此役,孙传芳主力部队6万余人,战死和淹死约2万人,被俘4万余人,孙传芳的主力几乎消耗殆尽,他再也无力与北伐军争雄。北伐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8000多人,仅仅黄埔5期学生,阵亡就达500人之多,战况激烈程度,由此可见。这是一场真正的血战,也是整个北伐战争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恶战。此战过后,北伐军在东南一带,再无真正对手,而以北洋第2师为核心的孙传芳军事系统,基本已经宣告瓦解,孙也由此走向没落,渐渐告别了政治舞台,余下的张宗昌和张作霖,也不敢再和北伐军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和北伐军一触即溃。而国民党的军事基业,也由此战以后,真正巩固起来。当时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送给白崇禧。
孙传芳“破釜沉舟”式的登陆,的确勇气可嘉,孙军在战斗中也作战勇猛。但其一没有海军支持,二缺乏后勤补给,终于让浩浩荡荡的“五省联军”6万多人全军覆灭。此战中,孙传芳的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被国民党军俘虏。战后俘虏押往南京,数万名战俘队伍竟然从龙潭到南京延绵达5公里之长!由于数量众多,缺乏管理,许多俘虏在路上逃脱。
孙传芳事先制定了精密的渡江作战计划。但他却没有考虑到海军的重要性,也没有制定后勤补给的详细计划。他的军队虽然英勇作战,但无奈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他这边,孙传芳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抗战胜利后,身为国民党国防部长的白崇禧命人在龙潭山上于当年和何应钦会师处建造一会师亭,并立石碑刻字记之。十年文革动乱中,作为主体建筑的亭与碑均被炸毁,所幸登亭石阶、甬道雕栏、围墙和拱璧等尚存,建亭铭文虽遭破坏,但由于刻痕较深,绝大部分字迹隐约可辨。该会师亭2007年被列为龙潭市四级文物单位。
标签: 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