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之分析评述

滴答历史 21 0

  第一章 晋阳大战一场由征地事件而引发的战争

  什么是晋阳大战,为何说它是由一起征地事件而引发的战争呢?

  顾名思义,晋阳大战就是在晋阳发生的战争。晋阳城旧址,大致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南部图1.1。晋阳创建于公元前497年,是由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相董安于负责具体工程建设。很明显,战争在赵家领地发生,其中一方必然是赵氏家族,而另一方则是晋国其余三大家族智氏、韩氏、魏氏组成的联军。赵氏家族防守,三家联军进攻。

  晋阳大战爆发于公元前453年,这一年也是晋哀公四年,智氏、韩氏、魏氏以及赵氏皆为晋国国君属下的大夫,但是,这场战争爆发的起因、经过、结果却不是由晋哀公决定的,甚至他的话语权都极少。所以,要想弄清楚此战的来龙去脉,征地事件的前因后果,还得把当时的历史环境简洁扼要的叙述一下。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不仅很多诸侯君主不听周天子的号令,更有众多诸侯属下的大夫家族侵蚀诸侯国君的利益,甚至大夫的家臣想要取代大夫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晋国曾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多年称霸中原,大肆扩张地盘,它属下的各个大夫家族自然也跟着获益多多,实力增长迅猛。慢慢的,这些大夫家族开始掌控晋国实权,晋国国君地位反而逐渐被边缘化了。在晋阳大战之前,晋国主要由四大家族掌控,他们就是智、韩、魏、赵,他们之间明争暗斗,你来我往,尔虞我诈,不亦乐乎!在这四大家族中,智氏和赵氏占据一定优势:智氏拥立晋国国君晋哀公继位,智氏的族长便为晋国的正卿,所以智氏占据了“挟国君以令大夫”的优势;而赵氏家族自晋文公时期开始,就一直活跃在晋国的政治中心,家族势力树大根深,实力雄厚。相对而言,韩魏两家便稍逊一筹。

  以上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晋国的权力分布情况。那征地事件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智氏的族长名叫智瑶,智瑶手下谋士策划了一条诡计,就是依次让韩、魏、赵三家献出一部分土地,如果三家依次照办,那么这三家的实力必然受到损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果哪家不给,就武力征讨,一举歼灭。智瑶首先向实力相对较弱的韩氏家族下手,韩氏族长韩康子一开始不想给,但家相段规建议答应智瑶,理由是智瑶一定还会向下一家索地,总会有人反对智瑶,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转移矛盾,坐收渔翁之利。果然,不久智瑶又向魏氏提出索地要求,魏氏族长魏桓子同样不想给,但家相任章建议答应智瑶的要求,理由与段规的说法大同小异,于是魏桓子也献出了土地。可是,当智伯向赵氏索地时,赵氏掌门赵襄子赵无恤果断拒绝了。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大举进攻赵氏,赵氏退守晋阳,这便有了晋阳大战。

  对于此战,我们将分为若干章进行剖析与解读,而本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智瑶以什么名义征地,以及把地征给了谁。二是,韩、魏都是征地的受害者,为何却要跟随智氏讨伐赵氏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史记 赵世家》、《战国策 赵策》等历史文献都没有做出清晰而明确的解释。相对而言,《资治通鉴》的记载更加细致完整一些,不过,它也在玩弄了一个文字游戏。《资治通鉴》先用几个案例,费了很大篇幅来说智瑶“不仁”,然后再讲述征地经过,给人的感觉就是:智瑶一定是把地征给了自己,而且毫无正当理由,因为只有这样“不仁”的人,才会做出这种无理霸道之事,可全篇又找不出一句明确的话。

  但是,这一结论并不具有说服力。

  因为,智瑶与韩、赵、魏不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那种等级关系,各大家族的独立性都很强。他们都有雄厚的家族产业,财政自由度都很高,各家族都有大批的死忠家臣,他们对主人既有心理上也有利益上的强烈的依附关系。以上种种条件,保证了各大家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智氏掌控晋国国政不假,但不可能做到为所欲为。试想,即便是秦以后的中央集权王朝,皇帝想要收回权臣的土地资产,那也要极其谨慎,寻找机会,并且提出适当的理由,何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分封政体下的大夫家族之间呢?智瑶无缘无故强征其他家族领地充实自己,几乎没有可能。

  对于这个问题,《东周列国志》倒是做了比较明确的解释:第一,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征地,而且是四家都要献地;第二,征地理由是为了对抗南方的越国,因为越国灭了吴国之后,俨然一副新霸主模样,而昔日霸主晋国却日渐落寞,为了重回晋国的荣光,所以需要各大家族做点牺牲,支持一下晋国国君。

  《东周列国志》是小说体读物,历史地位不够权威,但它的解释却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与逻辑关系,本文认为更有说服力。至少在表面上,这种征地手段是名正言顺的,此时晋国各大夫家族的势力范围与晋国国君拥有的领地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会略胜一筹。那么,各大家族让渡一些利益给自己的国君,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楚、越两国一直都是各大家族的共同敌人,征地抗越也是为大家共同利益考虑。而且,智氏也没有搞特殊化,也按照标准向晋国国君奉献出土地。同时,由于智瑶是晋国正卿,掌管晋国国政,四家献给晋侯的土地,智瑶具有很高的支配权。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东周列国志》的叙述非常符合实际情况。

  这样看,《资治通鉴》等权威历史文献将智瑶首先定性为一个残酷、贪婪、暴虐的族长,而后再语焉不详的叙述征地事件,就很容易误导读者了,这就是没有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叙述与分析历史事件。

  对于第二个问题,韩、魏既然极其排斥献地,内心一定是痛恨智瑶,可当赵氏拒绝献地时,他们两家为何要跟随智瑶一起进攻赵氏,而不是联合赵氏反抗智伯呢?

  本文认为:韩、魏的出发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智氏行事高调,不可一世;赵氏树大根深,自以为是。智赵两家哪一家得势,对韩、魏来说,没有区别。

  二是攀比心理,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韩魏两家虽然内心不愿意献地,但是如果自己献了,而赵氏没献,就会对赵氏心存嫉妒,认为赵氏占了便宜。

  三是,智氏占据道义上的优势,这与《资治通鉴》所述正好相反,具体原因前文已述。

  四是,在韩魏看来,站在智氏一方获胜希望更大,可以更好地收割利益。

  在晋国历史上,每一次大夫家族之间发生歼灭战,获胜方都能够获取巨大的收益,如果韩魏与智氏联合灭了拥有庞大家族资产的赵氏,那诱惑力还是相当之大的。

  就这样,本来应该是对头的韩魏与智氏,却上了同一辆战车,共同进击赵氏家族。至少此时,智氏的战略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让韩魏献出土地,还形成三打一的局面,效果比预计还要好。只有赵氏,不知不觉地就成了孤家寡人。

  从表面上看,晋阳大战是由一起征地事件而引发的家族纠纷,而在本质上,这是礼坏乐崩的社会状态下,各势力集团争权夺利白热化的集中表现,这是分封政体全面崩溃的一次标志事件。在这场战争中,充满各种利益、权谋、交易、背叛等戏剧元素,真的是分外精彩。从此以后,传统的政治秩序与政治道德完全靠边站,硬实力才是话语权的坚实后盾。智、韩、赵、魏做为晋国属下的大夫家族,虽然他们的政治地位不高,但其综合实力却超过很多传统诸侯国,他们要凭借手中的刀枪人马,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标签: 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