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诛杀少正卯历史事件的考问

滴答历史 27 0

  对孔子诛杀少正卯历史事件的考问

  姚丰辉/文

  在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尊孔崇儒”社会里,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反孔的声音,但由于儒教官僚的权力压制,这种社会“一名之教化”总是以“独尊儒术”占据社会主流,使反孔声音相形见绌。直至近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由于鲁迅、胡适等大批主流知识分子奋起直呼,自此反孔声音在中国已然蔚然成风,质疑孔儒的声音如滔滔江河绵绵不绝。人们对孔子最开始的质疑就是孔子的所谓“攻乎异端”的禁锢封闭思想的行动版:诛杀异己的少正卯!

  很显然,中国正版历史《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详细记载。先秦学者也在他流传下来的一部著作《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杀少正卯事件。其中,荀子对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是不惜笔墨的,更为具体的,使人看过后孔子对杀少正卯的具体情况一目了然心知肚明,尤其是诛杀的理由动机和罪名应该是心知肚明。

  少正卯何许人?他是鲁国的革新派著名人物,被时人称为"闻人"。当时,少正卯和孔子在鲁国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下面是《荀子·宥坐》有关孔子诛少正卯的具体理由文字:

  “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坐下!吾告诉你杀少正卯的原因。人不能容忍五件恶事,而盗窃不在其内: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件恶事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看来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理由是根据当时已经过时的西周《周官*王制》的四诛搞私刑啊!孔子当鲁国司寇新提出《王制》中四诛刑罚,其内容:“1,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2,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3,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4,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什么意思?凡是私自解析法令规矩的,擅自改变事物名称的,,1,用偏左的方法扰乱政令的人,必须杀掉,。2,凡是制作靡靡之音、穿奇装异服、奇怪之技术、奇异之器具而让民心迷惑的人,必须杀掉。3,行为假做而又屡教不改的、言辞虚设而又巧辩的、所学的与主流不符而又自以为博闻的、顺从错误的言论而有加以修饰润泽的,以此迷惑大众的,必须杀掉,4,凡是假以鬼神、八卦算命、时辰日子、或卜卦、抽签惑乱人心的,必须杀掉。

  显然,孔子诛杀异见人士少正卯的理由是西周《周官》中已经过时的刑法,也就是《王制》中的四诛中的第三诛,两者对照正好吻合,杀少正卯正是春秋时代西周已经过时了刑法四诛!现在学者研究认为《王制》四诛正是孔子复兴和继承周礼亲自议定的内容,也的确是孔子在生前的鲁国新搞的,并且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少正卯身上试刀。 要说在孔子处春秋时期,诸侯国,包括鲁国不用任何人发号施令,便自然而然将周朝类似《王制》四诛这样封闭禁锢社会发展进步,约束人们自由的严刑峻法废止了。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基本上把它忘记了,正是如此,春秋战国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可是,到了孔子在鲁国当政短期间竟然搞逆淘汰变革,却又重新抬出来了!可见,孔子在当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搞封闭禁锢社会自由度的保守派! 这也是孔子被后世搞封闭禁锢儒教皇帝官僚统治者捧为圣人的原因!

  知道儒教皇帝官僚统治者为什么频频发布类似“诏禁天文卜相数术等书,私习者斩。”、“太宗一开宝九年命诸州大索知天文术数之人送阙下,匿者论死。”等禁令吗?目的当然是搞封闭禁锢社会用来消灭中国人对天空的关注,从而摧毁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摧毁中国人做一个有使命感的人的资格,从而做一个物化的被皇帝官僚奴役的工具罢了!费尔巴哈说:”人只有靠眼睛才上升到天上,因此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们是天文学家。天空使人想起自己的使命。”

  的确,几千年的中国看过天空吗?有精神意识的信实(信仰)吗?有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的资格吗?唯有做巨婴才符合儒教官僚统治者的要求。其实儒教的教化目的就是要人们当糊涂蛋巨婴以便好统治罢了。正如鲁迅先生说:“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子。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子,这是后来的事情。----不过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子的机会总可以少一点,而且应该少一点。”

  有人说孔子没有搞禁锢保守的严刑峻法《王制》四诛。但你只需要读一读清代的资料《王制研究及其成篇年代考》一切就明白,有关《王制》的流行版本的“四诛”确是孔子继承周礼搞的一套东西。清人廖平在著作《古今学考*经话》中说:“孔子初年问礼,有「从周」之言,是尊王命、畏大人之意也。至于晚年,哀道不行,不得假手自行其意,以挽弊补偏;于是以心所欲为者,书之《王制》,寓之《春秋》。” 至此你是否觉得孔子杀少正卯是别出心裁呢!?显然是一个狂妄之徒得意忘形时候作孽犯罪啊!

  其实,孔子腰斩齐国歌舞团的演员,何尝不是作孽犯罪。其实,孔子在鲁国当司寇短短几年里,利用手中的权力搞封闭禁锢是出来成绩的,比如“堕三都(拆除鲁国三个私人城堡)”以打灭鲁国私人工商业经济;杀少正卯消灭异政见者搞言论管制;最后还启用《王制》第二条“作淫声、异服、奇技”内容对那些手无寸铁无辜的演员下狠手!孔子正是启用四诛第二条腰斩齐国歌舞团的演员的,为此,三天后国君鲁定公和公卿三孙商议辞退了孔子,撤了他的官职。说明当时孔子并没有按鲁国新法来,而是自己檩自启用过时的周朝老法。按新法实际上绝对是违法的。所以,鲁定公驱逐了孔子。于是孔子如丧家之犬在外逃难,差点饿死在外面。孔子被鲁国驱逐14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如果不是他最不喜欢的学生冉求在鲁国做了高官在鲁君面前说情才如愿归乡。如果不是冉求,孔子很可能死在外面,永远回不去。

  要说少正卯无非是政治观点与孔子不同,孔子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看来,孔子儒教礼乐之制的确是对不同意见的要斩尽杀绝,不留蛛丝马迹。没有一点包容!也为后来的皇帝官僚“独尊儒术”年代皇帝搞文化专制禁言禁书(秦始皇烧百家书,坑大道方士)树立了榜样,开了个极其恶劣的头!!

  现在有那么些根本不懂逻辑的脑残儒左不顾历史事实,一味替孔子辩护,企图否定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历史事实。他们的理由竟然是:为什么《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老子》、《墨子》、《庄子》、《左传》、《国语》等没有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为什么当年鲁国史书《左传》记载有“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而没有记载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并以此来否定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历史事实。

  类似这种问话愚蠢就愚蠢在,他们没有形式逻辑推理能力,问的很脑残!他们根本不去想,春秋战国流传下来的这几本书不过是当时的九牛一毛而已!如果流传下来的九牛一毛的书都要记录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必须要做到当时浩如烟海的书籍每一本都要记载此事件!这可能吗?春秋战国那么多国,那么多君王,发生那么多大事件,凡是每个写书的人都要去一一记录?这种想法太弱智了吧?试想象一下,当年林彪事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书籍里有几本记录了这种事件,这难道不是历史大事件?难道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包括那些哲学书都要写林彪事件?

  其实《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又不是专门的历史书,连发生杀君夺嫡的大事件都不记录何况孔子杀少正卯的的相比较的小事件?《老子》《墨子》《庄子》都是道家,人家是哲学书,更不是写故事。《左传》、《国语》是历史书,就算是写故事,春秋战国名人如过江之鲫,大事件一个比一个酷烈,很多大人物大事件都记不过来,不写一个小人物小事件很正常。先秦荀子,作为儒家门人,一时感兴趣关注孔子很正常(说不定看了某种有关这方面的论坛小报,偶尔心血来潮写进自己著作中偶尔流传到几千年的今天,而那些有关方面小报仅仅在当时流行而已),荀子写得那么详细,来龙去脉那么具体的确应该是可信的。何况还有西汉司马迁根据孔子故居的夹壁书写的那么详实的《孔子世家》对照?

  孔子故居的夹壁书可以说是司马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是先秦的另外来源的历史记录,可信度更大。一般有两件事来源的历史记载都可以采信的,这已经是学界的惯例。如果这种历史不是信史,中国没有信史!因为,先秦流传下来的就那么缪缪几部书,而且很多都残缺不全,可以说先秦流传下来的不到春秋战国历史资料的万分之一。可以想象得到,在浩如烟海的春秋战国的书里面,绝对不乏有记录孔子杀少正卯资料,不过至今天没有流传下来占绝大部分而已!

  至于《左传》或《左氏春秋》记载:‘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而没有记载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件。也很好理解:孔子不是左传作者的菜,说不定他根本看不起他,不屑于把他看不起的人写进他的书里,而他又特别觉得郑驷歂杀邓析比较典型,又事发在孔子杀少正卯之前,对天下影响力度也大很多。在书中搞此类事件一个典型说明问题就可以了,何必搞得面面俱到,列举那么多?再说,就左传写的鲁国历史也不是有连贯性,之间跳跃性很大,跨度很大,笼统囫囵得很,往往一个君主时代收录的历史缪缪数语,根本没有连贯的历史细节,记录的历史事件也不多。你不要把《左传》太当回事了。中国历史就算现在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记录,何况断代史的先秦呢?

  先秦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著作缪缪数部,而且大都残缺不全,有荀子这样的记录已经是很不错了,何况还有另外来源的司马迁根据第一手资料孔子书作的《史记》。现在人研究先秦历史主要是《史记》和先秦的缪缪数部,大多并不完整,空白点太多的历史残片。孔子在先秦不是很显著的人物,先秦历史对孔子的记录遗留算是最多的了。如果说先秦人记录的东西都否定,其他的都可以否定,那么先秦就没有历史了。

  其实,提出些愚蠢问题的人根本不明白一种道理: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历朝历代儒教政权搞的烧书禁锢言论的政治运动,往往将不利于儒教当局意识形态政治的文字记录,或与孔儒六经之术有抵触的,带有负面之处文化典籍都作为销毁之列。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二千多年尊孔的历史中,对哪些历史典籍去和留都要经过孔子的徒子徒孙的礼乐文人政治审查,通过多轮讨论是否符合儒教政治意识形态宗旨决定是保留还是销毁。 很耸人听闻吗?知道屈原的著作在汉时政治审查去留问题上差点毙掉了吗?

  当时,汉儒对屈原著作去留问题争论得很厉害。班固出于意识形态考虑不赞成留下屈原的著作,其理由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怼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而王逸赞成留下屈原著作,其理由以为“诗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乘鹥,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最后争论的不可开交,叫皇帝定夺,因为汉朝皇帝认为,由于他的祖辈汉武帝曾经十分喜欢屈原的作品的雅致华丽的语言,才用朱笔批复曰;“皆合经术”!!知道汉儒毙掉了楚国人的著作有多少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的文字,仅仅留下楚人的文字的万分之一而已!

  你想想看,如果中国没有屈原的著作流传下来,就没有中国文学,就没有中国唐宋古诗词,你相信不?幸好当时,报上去有汉宣帝定夺,最高儒教统治者皇帝因为他祖上汉武帝十分喜欢屈原的著作才使屈原的著作得以保留下来。刘勰《文心雕龙》有记载:“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没有达到儒教意识形态政治标准的,或某些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负面文字,包括贬损儒教圣人孔子的光辉形象的文字,都应该是销毁或删除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先秦很多记载孔子杀少正卯的历史的文字被删掉,而没有流传下来的主要因素。

  有人或许问,那荀子记载的孔子杀少正卯的负面事迹没有删掉而流传至今呢?从逻辑上推理,个人认为,那些删掉的没有流传下来的这方面的文字,可能没有荀子从有利于儒教意识形态政治角度论述杀少正卯,而弘扬正统儒教理念,所以,儒教政权统治者和礼乐文人认为荀子的文字“皆合经术”,不在销毁范围之列。看看也是,尤其是“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完完全全把孔子杀少正卯给洗白了。岂有不“皆合经术”之理的?

  况且从荀子这段话的抹黑被害人少正卯,吹嘘杀人犯孔子的主题,的确符合儒教政权的意识形态政治,理所当然适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皇帝效仿之搞言论管制的舆论引导作用,所以,荀子关于孔子杀少正卯文字利用价值所在,也就致使荀子的记载没有被在历次的政治审查中删掉的原因!也恰恰是荀子此记载放大了历朝历代儒教政权效法孔子搞封闭禁锢的文化专制事实,带给中华民族的灾难性结果!

标签: 历史事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