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滴答历史 42 0

  中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近年似乎很茂盛,这自然是件好事。殊可自豪。我本人文化不高,却颇有些附庸风雅的习惯,谋生之暇,偶尔翻翻报纸杂志,经常能看见他们的大作被飞来飞去地转载,披读之下,受益良多,所以说说看法。

  例如有些老头子要编《传世藏书》,马上有一个叫余杰的青年思想家义愤填膺了。他因为翻过了《新青年》,里面有个令人发指的故事,是说一个腐儒要饿死自己的女儿,以便到县令那里去领贞洁牌匾的。由此,他便提出建议:希望那些兴致勃勃地编《传世藏书》的老头子们,把这个故事也编进去。那意思自然是讽刺:这传世的古书全是糟粕,你们还好意思去编它?岂非滥用纳税人的钱?我其时很有些怀疑,这《传世藏书》大概确是老头子们为古代剥削社会歌功颂德的,是《无限美好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之类的东西罢,如果是的,那个可怕的故事确是对它的极大反证。及至听有文化的人介绍,才知并不是,只是一些古典文化书籍,诸如《十三经注疏》之类。我醍醐灌顶了,原来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全是“相斫书”,教人杀人的。我由此受到启发,生发思考,文革时我们“批林批孔”的“批孔”看来还是太客气了。

  另外一位前年“物故”的思想家王小波则大谈了一回“我看国学”,而这起因是一位师长认为他“国学底子”不行。于是找来《四书五经》,“发了一回愤”(不知道这“一回”是多久),之后得出结论,原来国学是一块嚼了几千年的口香糖,毫无味道,根本不值得去弄。孔子是没有什么学问的;孟子则很坏。假使他自己生在春秋时期(原文如此),是连和孟子握手也不屑的。我又从中受了益,原来中学课本上说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错的,他应该是春秋时期人,这简直就是发了千年之覆,我们由此可断言《孟子》是伪书,因为《孟子》的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中,梁惠王就是战国初年魏国的国君。天啊,这个辨伪成果当然是王小波先生发的那回愤得出的结果。只可惜由于这位大师的鄙视国学,大概连研究成果也懒的得公布。如今斯人已逝,青简无存,对某些好古敏求的老头子来说,未免是个绝大的遗憾,恨不能起他于地下来问之的想法是完全可能产生的。

  前段时间翻报纸,有一本长篇小说《智圣东方朔》比较有名,据称作者龙吟是研究历史的名家,我看了报纸上连载的几段,已经受益匪浅。比如飞将军李广并非自杀,大游侠郭解去没有族诛,而是从军去打了匈奴,都足以让人解颜。不过,最让我长见识的乃是里面提到一个叫韩王刘信的人,逃到匈奴去了。我的印象中汉初有两个叫韩信的,一个是赫赫有名的淮阴侯韩信,另一个司马迁为了区别,一般称“韩王信”,当然,依了“齐王肥”、“赵王如意”的老例,韩王信确乎应该姓刘名信,可是《史记·韩王信传》开头分明说他是“韩襄王之孽孙也”,那自然就是战国时韩国国王的后代,穷究谱系,则他不是姓姬就是氏韩,而且很不巧的是这个韩王信也逃去了匈奴。这让我着实有点迷惑,但作者既然是有名的历史学家,则虽是做小说,于此重要史实断不会苟且,肯定有研究成果。在此我呼吁其早日发表,在文学和史学上取得更大的双丰收,岂不美哉?

  因为受益太多,有些兴奋,请允许我再罗嗦几句。老早以前就听说鲁迅是极厌恶古书的,可是编文集,早年的古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也不肯舍弃,古体诗也作得兴致勃勃。远赴广州中山大学教书,竟然开《中国古文字学》的课(因没有人选而作罢),写《阿Q正传》,前面一大段不做注释我等老百姓很多会不懂。可见中国文人的传统,是必须倚古骂今的,你要是文盲,也来骂古书我们期期不买帐,非得你读了好多古书,满身腐味,从旧垒中跑出来,反戈一击,采用有恃无恐的骂法,我们才不敢不服。上面列举的三位文学家兼思想家于古文化和考据有那么深厚的功底,可说是继承了鲁迅他老人家的衣钵,叫我怎敢不馨香礼敬呢。是为文以申之。尚

下帏空悔有涯日,刎颈宁思无赀躯。

标签: 古代思想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