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把农历正月二十确定为:中国20大国粹节、国粹节

滴答历史 36 0

   建议把农历正月二十确定为“中国20大国粹节”,简称为“国粹节”

   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共有20大国粹,这20大国粹是:

   1、《易经》

   2、老子的《道德经》

   3、中医、针灸

   4、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

   5、丝绸(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6、茶叶的种植培育加工制作技术、茶叶的饮用和茶文化

   7、瓷器的制做技艺、景泰蓝、兵马俑、唐三彩、宜兴紫砂

   8、中国画(国画)

   9、书法

  10、古琴、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音乐

  11、围棋、中国象棋

  12、文房四宝

  13、道教

  14、中国建筑、中国园林、客家民居

  15、武术、太极拳、气功

  16、昆剧、中国戏剧(中国戏曲)

  17、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筷子

  18、中国历法(夏历、彝族十月太阳历)、算盘和珠算、算筹和筹算

  19、对联、灯谜、曲水流觞

  20、中国结、剪纸、刺绣、黎族织锦(黎锦)

   1、《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最早是由伏羲创制(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伏羲所创的八卦称之为“伏羲八卦”或“先天八卦”,以后,又有神农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殷商末年出现了《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做)。由此可见,《易经》这部哲学经典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三位伟大始祖伏羲、神农、轩辕黄帝共同开创完成的。《易经》至今已有5000年——10000年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易经》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2、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或聃(因而人称老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共81章。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道德经》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老子的《道德经》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老子为中国、为全世界所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财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继伏羲、神农、轩辕黄帝之后,中国的高智慧圣人。老子也是世界最高智慧者。我认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中国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寻求智慧。

   3、中医、针灸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中医学”之中包涵了“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这部伟大的中医经典完成于距今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因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就是中医的鼻祖。综上所述,中药和中医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和轩辕黄帝。

   针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

   4、中华衣装(汉服或华服)

   中华衣装,也称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中国古称“华夏”,这一名称的来源就与汉服有关。中国的古书《尚书正义》有注:“中国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汉服(华服)是非常美丽的服装,汉服(华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儒雅内秀、神采俊逸、雍容华贵、美丽端庄的气质。

   5、丝绸(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在5000多年以前,勤劳、智慧、聪明的嫘祖就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嫘祖作为中华第一夫人,与黄帝并列为“人文初祖”。嫘祖被誉为“人文女祖”。嫘祖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世尊为“先蚕”,享誉海内外。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建立了光照千秋的功业,被称为“蚕母娘娘”。由于嫘祖创造了丝绸文明,功高天下,自周代起就被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文 被天下。韩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都隆重祭祀嫘祖。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嫘祖发明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堪称在“中国四大发明”之前的“中国第一大发明”。我认为:丝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丝绸,是人类最美丽的发明。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嫘祖的生日(农历三月十五)确定为“嫘祖节”,或“丝绸节”、“蚕桑节”》,《建议把农历八月初八确定为“中国丝绸文化节”》。

   6、茶叶的种植培育加工制作技术、茶叶的饮用和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种茶、制茶都起源于我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在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国就发现了茶叶,并且知道了茶叶具有神奇的药用作用。因此,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是中国的茶叶鼻祖。神农不仅是中国的茶叶鼻祖,同时,神农也是全世界的茶叶鼻祖。茶,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饮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兴于唐朝,盛在宋代。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国外,为世界人们所喜爱。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饮茶风尚遍及全球。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茶树的栽培技术、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道,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因此,中国被称为是“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在中国,中国茶树的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中国的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发源地,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地区(原思茅地区)、临沧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区,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采取的茶叶制作技术,甚至茶叶的品饮习俗等等,莫不源于我国。我国作为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唐代陆羽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绚丽光辉的一页。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一个茶文化大国。中国人发明创造了茶文化。中国不但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而且是把饮茶发展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的国家。我们中国发明的茶叶以及茶文化,为全世界以及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艺——中国品茶的艺术。茶艺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唐、宋,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中国茶艺文化底蕴深厚。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与茶艺相同的是茶道。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道兴于唐朝,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在唐朝中期时,中国的茶叶传入日本。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僧人把中国的茶种籽和茶树苗带回到日本,从此日本才有了茶树。宋代时中国的茶道传入日本,才有了日本茶道。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说过:“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茶叶,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饮料,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饮料。茶叶具有健康、天然、文化、文明以及时尚的非凡魅力,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农历四月初四确定为“中国茶文化节”》。

   7、瓷器的制做技艺、景泰蓝、兵马俑、唐三彩、宜兴紫砂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发明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号称“瓷之国”,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被誉为是“瓷器之国”。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也博得了“世界瓷国”的光荣称号。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了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技术和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瓷器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时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设置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代,景德镇的瓷业兴盛,大放异彩。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代时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给后人留下的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享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收藏的珍品。

   瓷器诞生于中国东汉时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瓷器的诞生地就在浙江的越州窑(越窑)。越州窑,也称“越窑 ”。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创烧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唐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对其釉色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誉称为“秘色瓷”。我认为:柴窑瓷和越窑的“秘色瓷”是中国最珍贵的瓷器,同时,柴窑瓷和越窑的“秘色瓷”也是世界最珍贵的瓷器。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农历六月初六确定为“中国陶瓷文化节” 》。

   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它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民族内涵闻名中外。

   8、中国画(国画)

   国画,是中国汉族传统绘画形式。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9、书法

   中国的文字(汉字)起源,历史非常悠久。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文字开始出现。传说轩辕黄帝命令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就发明创造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其中,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书。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大书法家。其中,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是中国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流传千古,天下闻名。《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农历十一月十一确定为“中国书法节”,简称为“书法节”》。

  10、古琴、中国民族乐器、中国民族音乐

   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琴的创制者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等说,可以看出,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修之艺。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孔子酷爱弹琴;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古琴是最高雅的乐器。古琴十大名曲:广陵散、高山流水、平沙落雁、酒狂、关山月、潇湘水云、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幽兰。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11、围棋、中国象棋

   围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围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围棋是中国“五帝”之一的尧帝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围棋最早被称为“弈”或“棋”。后来,有人根据下棋时黑白双方总是互相攻击,互相包围的特点,称“下棋”是“围棋”。这样,“围棋”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就固定下来。围棋属“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的“四艺”之一。“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中国的围棋在公元七世纪(中国唐朝)时传入日本,很快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围棋是我国古人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因此,围棋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中国人所发明的围棋,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令人惊奇的是,中国的围棋也非常符合现代科学(天文学、宇宙学)的原理与自然规律。围棋的规则是非常简单的,在所有的棋类中,围棋是规则是最简单的。但是,围棋的棋局又是非常复杂的,千变万化,以至无穷。中国的围棋包含着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中国的围棋奥妙无穷。围棋是非常绝妙的发明。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农历二月十九确定为“中国围棋文化节””,简称为“围棋节”或“围弈节”》。

  12、文房四宝

   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一般是指:笔、墨、纸、砚这四种用具。文房,也就是书房。笔、墨、纸、砚这四种基本用具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之为“文房四宝”。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最出名的、最好的、质量最优的当属: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因此,“文房四宝”一词也可以是专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湖笔,产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市位于浙江省的最北端、太湖的南岸。湖州自古就生产优良毛笔。自元朝以来,湖州生产的毛笔为天下最佳者。也就从那时起,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

   徽墨,产于安徽的徽州。徽墨的制造中心在绩溪、歙县、屯溪这三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尤其是绩溪县,徽墨制造业极盛。“天下墨业在绩溪。”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

   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县古时属宣州管辖,所以,泾县所产的纸称之为“宣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制造宣纸的原料是生长在安徽宣州一带的青檀树的树皮,因青檀树皮的纤维非常洁白,因此,造出的宣纸非常洁白细密。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再加上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传说宣纸的发明者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制造宣纸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皮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宣纸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书法、绘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用品。中国古人有“敬惜字纸”的良好传统,表现出中国古人对文字、文化的尊重和对宣纸的爱惜。

   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广东肇庆在唐代时设为端州,所以把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砚称之为“端砚”。

  歙砚,产于安徽省古歙州的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等地。歙砚与端砚齐名。

  洮砚,洮河砚的简称。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一带。

  澄泥砚,是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的,因此,澄泥砚的制造材料是泥,而不是石。实际上,澄泥砚是一种用泥土烧制的陶器,这是与前三种砚不同的地方。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它与端、歙、洮砚齐名,称为“三石一陶”。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后来明朝灭亡后澄泥砚制作工艺就失传,失传了近三百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位艺人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农历十一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四确定为“中国文房四宝节”》。

   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中国的文房四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13、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也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于中国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道教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的创立者为张道陵,张道陵原名张陵。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后代。张道陵创立了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即“天师道”),因此,张道陵也被尊称为“张天师”,其后代世袭者也被称为“张天师”。道教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教的理论指导思想。

  14、中国建筑、中国园林、客家民居

  15、武术、太极拳、气功

  16、昆剧、中国戏剧(中国戏曲)

   昆剧,又名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剧诞生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昆山腔”属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江苏昆山)、弋阳腔(江西弋阳)、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这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剧是在中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昆剧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结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剧(昆山腔)的创始人为顾坚。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昆剧鼻祖。顾坚是江苏昆山千灯镇人(明末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也是江苏昆山千灯镇人)。元朝末年,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剧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腔。江苏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梁辰鱼对推广和改革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成为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昆剧的上演剧目中,有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其次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世后代。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的唱腔柔婉细腻、华丽流畅,非常好听!有“水磨腔”之称。昆剧艺术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其中还留有部分的昆腔戏。许多地方剧种,如:京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晋剧、蒲剧、上党戏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此,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同时,昆剧还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戏剧(中国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正式诞生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文学代表是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元曲,包括散曲、杂剧两种。杂剧,是一个完整的戏剧剧本。杂剧在元代的出现与繁盛,标志着中国的戏剧艺术在元代正式形成。实际上,中国戏曲(戏剧)的诞生,比元杂剧更早。中国早期的戏曲,叫“南戏”,“南戏”诞生于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距今已有880年的历史。南戏产生于浙江的温州,因南戏发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永嘉)一带,故“南戏”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除此之外,“南戏”还有“永嘉戏曲”、“温浙戏文”及“戏文”、“南戏文”、“南词”、“南曲”等称号。“南戏”在浙江温州(永嘉)诞生后,很快向南北各地流传,受各地方言及民间曲调的影响,衍变为“四大声腔”:昆山腔(江苏昆山)、弋阳腔(江西弋阳)、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其中,昆山腔(昆剧)的影响是最大的。中国的许多戏剧剧种,如:京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晋剧、蒲剧、上党戏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此,昆山腔(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同时,昆剧还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在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史上,浙江温州、江苏昆山这两个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浙江温州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源地,浙江温州可称之为“中国戏剧之源”或“中国戏曲之源”或者“中国戏剧发源地”或“中国戏曲发源地”;而江苏昆山是昆山腔(昆剧)的发源地,可称之为“昆剧之源”、“百戏之源”。

  17、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筷子

   中国烹饪(中国菜):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菜肴的总称。2500年前的孔子有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烹饪(中国菜)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八大菜系:粤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川菜、闽菜、鲁菜。中国节日饮食文化: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18、中国历法(夏历、彝族十月太阳历)、算盘和珠算、算筹和筹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夏历”或“农历”,中国的夏历(农历)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为了使历法能反映季节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的农历又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一周为360度,以春分点为0度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依次顺序,逢单的均为“节气”,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称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中国的农历的一月一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对世界现行公历(阳历)进行改革的三个方案》。

   在西汉以前使用的历法,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西汉武帝时,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制历法。司马迁同当时的天文家制订出了《太初历》。《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元朝初年,郭守敬制定出了更精确的《授时历》。《授时历》完成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根据古语“敬授民时”赐名为《授时历》,颁行天下。《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现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了300多年。《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在中国施行达360年,是中国历法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颁行全国后深受欢迎,直到明朝末年,徐光启还赞誉“郭守敬的历法,三百年来世所共推。”

   历法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对中华民族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彝族十月太阳历文明是完全可以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十月太阳历正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精湛的天文历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古历法的科学性都无法与之相比。该历法不仅渗透到中国文、史、哲等领域,而且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据推测,彝族十月太阳历,始自彝族原始先民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这是彝族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把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这样,10个月合计共有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过年日”放在岁尾,“过年日”过完后新的一年就开始了。平年的“过年日”是5天,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过年日”就多加1天,这一天也就是闰日,这一年就是闰年,闰年为366天。 这样一来,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天,这与回归年(太阳年)的长度365.2422日非常相近。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具有结构科学、形式简明、使用方便的优点。因而,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科学性优于现行公历。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文化的明珠。彝族人创造了灿烂的十月太阳历文明。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据专家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源出远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这种历法始自彝族原始先民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其历史比埃及的太阳历(古埃及太阳历)和古巴比伦的太阴历要久远得多。这样,彝族十月太阳历就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了一万年前,中国的文明史由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排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三大文明古国之前,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文明之鼻祖。至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明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伏羲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请参考我以前写的《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彝族十月太阳历》。

   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世界上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算盘是中国人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的。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或小竹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或小竹棍)叫“筹“,或者叫“算筹”。中国有句话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中的“筹”,就是一些用来计算的小木棍(或小竹棍)。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做“筹算”。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我国的算盘就是由古代的“算筹”演变而来。关于算盘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的春秋时期(大约公元前600年左右)。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早期的算盘;唐朝时,出现了与现在很相近的算盘;到了北宋时代时,算盘正式产生,在宋元时期,算盘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并且有了珠算口诀,珠算计算法也正式形成。到了明朝时代,算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珠算法已完全成熟并完备,并且出版了不少有关珠算的书籍,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是明朝著名的数学家、珠算家程大位(1533—1606年)的《算法统宗》(1592年)一书。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是一部珠算巨著。《算法统宗》集明代以前珠算之大成,完善了珠算口诀,详述了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标志着中国的珠算体系正式完备。程大位被推崇为中国“珠算鼻祖”。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算盘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工具的重大改革。中国人不仅发明了算盘,而且还创造了“珠算文化”。

   算盘和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珠算自产生起发展到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算盘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计算工具的重大改革。珠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世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和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算盘和珠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在全世界传播、流传,影响深远。千百年来算盘和珠算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国,推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由于算盘和珠算的重要性,我已把“算盘和珠算”列为“中国十大发明”之一。请参考我的建议《建议把农历十月初十确定为“中国十大发明节”,或“发明节”》。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农历十月初一确定为“算盘节”或者“珠算节”》。

  19、对联、灯谜、曲水流觞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对联(楹联),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对联(楹联),又称为“春联”。中国百姓在每年的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于门上,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腊月二十九确定为“对联节”或“楹联节”或“春联节”》。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的三月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并取杯饮酒。曲水流觞这种游戏非常古老,有数千年的历史。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记录的就是在浙江绍兴兰亭一带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过程。

  20、中国结、剪纸、刺绣、黎族织锦(黎锦)

  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剪纸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瑰宝,至今仍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代就发明了造纸术,以后就有了剪纸。剪纸是我国最普及和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剪纸,也称为“窗花”。在新春佳节时,中国百姓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剪纸(窗花),集装饰性、艺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请参考我以前提的建议:《建议把春节假期确定为十天,把腊月二十八定为“窗花节”》。

  刺绣:刺绣是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刺绣织物主要是丝绸和丝线。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很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最为突出的刺绣是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开封的汴绣、浙江杭州的杭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汴绣、杭绣,可以合称为“中国六大名绣”。

  苏绣:苏绣即苏州刺绣。苏绣至少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仍以苏州为中心,现已遍及江苏省的扬州、无锡、常州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史籍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到了明代,苏州江南一带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苏州的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等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苏绣也成为天下名绣。

  湘绣: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湘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令世人叹为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多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湘绣)已发展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粤绣:粤绣产于广东。粤绣是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广东,特别是广州等珠江三角洲一带,是中国桑蚕业的发达地区。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潮州绣)。粤绣,有时也称为“广绣”,一般来说,粤绣是广绣与潮绣的合称。粤绣创始于黎族,粤绣与黎族织锦同源。粤绣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的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细如毫发,点划分明,唐朝皇帝唐顺宗嘉奖其工,谓之视姑。粤绣从此名扬天下。这个故事说明广绣历史悠久,技艺卓越超群。宋元时期,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粤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蜀绣: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也称“川绣”。四川省是中国桑蚕业的发达地区。蜀绣的历史很悠久,蜀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诗中。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至少有2200年——3000年的悠久历史。

  汴绣(宋绣):汴绣,也称“宋绣”,汴绣起源于宋代的国都开封,当时开封作为北宋的国都,称为“汴梁”,也称为“汴京”,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汴绣(宋绣)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汴绣是中国著名绣种之一,它以绣制中国著名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雅、细腻,早在宋代就驰名全国,汴绣(宋绣)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汴绣素有“国宝”之称。

  杭绣:杭绣,即:杭州刺绣,起源于汉代,南宋时达到极盛时期。杭州是“杭绣”的发源地,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刺绣在杭州有悠久的历史。宋高宗南渡,杭州成为南宋的国都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至极。

  黎族织锦(黎锦):黎族织锦,也称为“黎锦”,是海南岛黎族的民间织锦。黎族织锦(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有着3000年悠久的历史。黎锦在春秋时期就享有盛名,黎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上被称为“吉贝布”,“吉贝”在黎语中就是木棉的意思。海南岛盛产木棉,心灵手巧的黎族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木棉的用处,就用木棉纺纱织布。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木棉花也就是攀枝花)来织锦。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黎锦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族织锦工艺发出的由衷赞美。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织锦(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1000多年。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是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在黎族文化中,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最悠久的当属黎锦,极富东方神秘文化的色彩。黎族织锦工艺是黎族传统工艺中的奇葩。黎锦,是从天上飘下的云彩,黎锦,是织在布上的民族史诗。从宋代,黎锦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被誉为“东粤棉布之最美者。”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上海人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建议为中国的这20大国粹设立一个节日。建议把农历正月二十确定为“中国20大国粹节”,简称为“中国国粹节”,或者称为“国粹节”。

    2007年11月11日

  细菌战史实宣传志愿者 韩广文

   乡籍: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

标签: 端午节起源相关的历史人物不包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