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斑驳和苍桑,每次看历史读本都能读出来点悲凉的味道,这次读完高阳老先生的《胡雪岩》感觉尤甚。
一直以来都有“为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胡雪岩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我私自感觉胡老爷子这一生最大的成就不是留传至今和同仁堂相媲美的胡庆余堂,也不是顶盛时期总资产曾达到2000多万两白银的财富,有着优秀管理理念的企业能生存的百年的就少之又少了,这挂着老祖宗招牌又重生的庆余堂又还能生存多长时间呢?那所谓的千万财产更是如浮云了。真正能把胡老爷子铭上历史光荣榜的就是为左宗棠收复伊犁筹款了,这本属于一个国家政府的责任,硬是被一个商人硬生生的扛起来,一个商人硬是以一己之身的信誉挑起了一个国家的贷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荒唐剧,让没有那么大权力的个人承担了太大的责任。包括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当时的北洋舰队总司令职位也不过是直隶总督,单靠一两个省的筹饷供起了一个国家的战争,而且就在战争马上开始的时候这为数不多的军饷中还有近百万的资产流向了慈禧太后的寿辰,包括大家在小学时候就知道的海军提督邓世昌连水务都不懂,在军舰上供奉着关二爷去打仗。这也就是说河北省长指挥一个不懂水务的军舰长对抗一个国家!这仗怎么打。这里扯远了,书归正传,历史就是这么的具有讽刺性,就连西征的主角左宗棠都快退出了人们的视角,谁还会记得为战争筹备军饷的胡雪岩。可以这么说,没有军饷西征就要推迟,西征一但推迟,新疆的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是第二个库页岛。仅此一点功劳便值得国民万世千秋永世铭记了,有些历史是要刻在心里的。
雪翁从一个帐房小伙计迅速发迹,成为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缔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难以复制的神话。关于雪翁的发迹自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说白了也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不过是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仅此而已。历史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假设的命题,即使克隆一个雪翁放在不同的时代缔造的就是不同的人生。所谓成就是一个“自身素质+历史环境”的巧妙组合。所以对于崇拜的历史人物,我们没有必要模仿,我们也模仿不来,在历史的大棋盘上每个人都是一颗棋子,我们只要按自己的秉性走好自己的路足矣。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不同的道路,但对于由盛而衰却不外乎几种情况,所以我的读史观就是不管你是怎么上来的,只关注你是怎么下去的。
对于曾仕强教授的学术理论我几乎膜拜式的认同,但对于曾老先生所分析的雪翁衰败原因独不敢苟同。依他所言做大事的人承担不起一点小小的错误,他老人家认为雪翁的致命错误便是在为朝廷借取洋款的过程中赚取了政府的利息。这点我不敢苟同,从历史大环境来看雪翁是李鸿章“倒左先倒胡”政策的牺牲品,即使没有这点错误李鸿章也会找出其他理由来搞跨雪翁,莫须有的罪名都可以死人,大清第一重臣李鸿章想整胡雪岩难道比罪臣秦桧想不出个更好的理由?当一个商人所发挥的能量足以影响自己的政途时,换作是谁站在李少荃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的。这里当然不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判夺孰是孰非,因为这里面本身就没有个对与错的问题,你能说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是栋梁之材另一个就是奸臣吗?不过是一个注重内防一个注重海防,说白了也就是为国着想的同时稍带着为自己谋点的福利。因为左的势力范围在西北,李的在沿海。就是因为这点不同大家非争个你死我活,昏天暗地。这本身就是同在一个大系统下不同的模块,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是正途,可中国人不这么想,凡事非要争个优劣高低才舒服,而且这个优劣高低还是及其非理性的!只要你不是我这条船上的人,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司马光先生可以说是古代君子典范了吧,可就这么一个国学集大成者为了排挤政敌王安石余党为了表示与新政势不两立,把当时王安石新政时将士们用鲜血打拼下的国土大笔一挥割给西夏!八百里国土啊,弹指一挥间烟销云散!竟然只为了是简单的政党之争,你打下的土地我偏偏不承认。这还是把几千年历史看穿,能写出《资治通鉴》独具政治慧眼的君子典范司马老先生的作为,如果换作一小人,能做到个什么程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咱们中国人能爬上某个位置的人每个人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一旦这些历史人物聚在一起就会互不服气搞出点派系之争,搞来搞去弄的整个国家乌烟瘴气,外敌如侵了。然后大家再抛弃割阂共御外辱,还时不时冒出几个汉奸,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一步步走来的。为什么李约瑟先生说中国没有历史,有的只是朝廷的更替。这就是原因之一,而且还占着不小的权重。其实我们不用同心协力万众一心,可以这么说,什么时候只要我们不相互掣肘不互相拆台了,中国所散发出的能量就无人可挡了,可这一天能来到吗?!!!胡老先生就是死于这种互相拆台的派系之争中!雪翁曾说过,与英国鬼子做生意,一旦触犯鬼子些微的利益,便是与女王过不去,因为他们身后站着是整个国家!可我们呢?
任何事情有外因就肯定有内因。雪翁的衰败如此迅速也不能仅仅推托到外部原因上。包括其后期的对用人过于放心,生活作风,投资决策的眼光,以及太过于重义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雪翁是出了名的用人高手,而且随时随地就能挖掘出合适的人才,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杭州刚刚光复,胡雪岩一行回到杭州城,当时由于长毛军的破坏,杭州城已凌乱不堪,由于长时间的战争,人口只有原来的十之一二,当晚雪翁睡下,半夜听到更夫的打更声,立刻起床,向身边人大致寻问了更夫的大致情况,马上出去找更夫洽谈,预付一年年薪聘了更夫去做库管。按雪翁的说法是更夫能在刚刚驱走长毛的时候就马上投入到工作中说明这是个很负责的人,如果这种人还不信的话,那什么人还可以信?这等气魄,这等眼光,这等手段几人能及?但为什么我还说他用人存在问题呢?其实这是历史又一定律,一个人赖以成功的条件往往最后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很多人都走不出去的历史怪圈,像曾经依靠“以德服人”起家曾一度具备与李氏唐朝一决天下的实力的窦建德,在起事初期时依靠着自己的德性迅速笼络大批人才,深得人心,一度占领大半江山,让李渊父子颇为头疼。在最后的决战中很是抓狂的李世民几乎倾全国之兵讨伐太原以西的窦建德,当时长安几乎不设防了。为了追求较好的名声,明知与李世民正面交锋救助危难时临时结盟的队友必是凶多吉少,但还是放弃了“不管太原,直抵长安”的围魏救赵的正确战略,结果一战不厥。否则的话隋之后的朝代是姓李还是姓窦谁也说不好。但历史就是那么的富有戏剧性,你怎么起来的最后让你怎么下去。其实来说,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人生的迁徙不仅仅是地域的变迁。最重要的应该是人心态的变化。如果只知道沉浸在以往的经验中不知反思自己早晚会在经验上栽个大跟头。雪翁如过不是因为钱庄经理阻碍古应春收购丝织厂,怎么会因为手里屯积大量生丝而导致流动资金过少而迅速破产。
古人说仁不带兵,义不行商。但雪翁却行商重义,为富且仁。在屯积生丝的过程中,雪翁想到的是如果生丝卖给洋商去机器生产,砸的是中国无数桑农的饭碗,因此不管洋商开出多高的价码都坚决不卖。这点的话在现在看来是战略眼光的问题,看不清机器取代手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评论一个时代的内容需得站在一个时代的眼光上才行,再说当时雪翁能看不清吗?跟着左宗棠办了多年的洋务能连这点趋势都看不清楚?那胡雪岩就不是胡雪岩了,但有些事能看穿但并不一定能做的来。这个重义的商人又一次挑起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以一己之财对抗着整个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告诉他,你的努力是徒劳的,但当时雪翁明白吗?也许明白,也许不明白,但这个为富且仁的商人为了万民的生计曾经以他自己的方式做过努力,付出了血的代价!!!
就这样,一方面手里屯积着大量的生丝无法兑现,另一方面受李鸿章的暗算自己得贴上大量的现银做为当时朝廷西征贷款的抵压。竞争对手乘机挤兑,客户恐慌纷纷要求提现。钱庄倒了,胡雪岩跨了,数千万资产几天间迅速破产。这个一直信奉“七个缸八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最终还是穿帮了。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第二年,雪翁抑郁而终,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还是以雪翁一句话为此文收尾吧。胡某人这一生,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妻,风流一世,此生足矣。
标签: 围魏救赵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