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葫芦诗”,三皇五帝说到今!

滴答历史 61 0

  《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言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 式 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罗里吧嗦,何以如此也?

  雪月溪以为,是跟画九的民俗有关!

  吴玉峰

  孔梅溪

  曹雪芹

  一幅九宫图!影射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文人根据数九方法绘制的图。数九方法在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九九消寒图兴起时期为明代有文字式、圆圈式、梅花图式的形式。常用的九个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亦:

  亭前垂

  柳珍重

  待春風

  相传南宋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依据文天祥的意趣,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见《日下旧闻考》)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后,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填写《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也引进朝廷,尤其在道光年间颇为盛行。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该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于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上方有“管城春满”四字。据韩愈《毛颖传》云: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寓笔成春满庭之意。

  象“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都是用字笔画略作繁减,每日一笔,即可完成一幅消寒图。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如上联为: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下联是: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上联“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对“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冬尽联成,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后来,人们觉得每天这样简单描写一笔,意犹未尽,便在写完当日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晴阴冷暖。像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幅,“亭”字的第一笔上写的是“今日风”;第二笔上记的是“晴暖有风日也”;第三笔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笔上则是“早晴晚阴”;第五笔上又“晴暖日”……

  以后所记内容更为详细,有一幅“春前庭柏風(风)送香盈室”,墨笔画上,用白色细笔填写当日天气情况。春字第三笔“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其他笔画中见有“清晨阴冷过午后方见日、祭灶天凉糖瓜入市、腊月正当廿四日天光阴冷万象将更新、午后起寒风尘沙扑面日”的内容,也有“万寿无疆”、“浪费笔墨今日休”等超出记载天气意义的字样。

  因此,当一幅“消寒图”填完之后,就成了是年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记录。“每岁相沿,遂成故事”(吴振棫《养吉斋丛录》)。

  清代刷印九九消寒图的印版,是目前仅见的一块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上书:津飛(飞)紅(红)苑流香春送風(风)。

  据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宫中杂档中,也有一幅《消寒诗图》,使用年代不详。每九有诗四句,共三十六句,全图计252个字。诗文如下: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怒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在这首“九九消寒诗图”中,从远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銮”,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读来耐人寻味。这幅诗图中,诗句又交叉双环绕呈葫芦型,围绕着“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九个字转写下来,每字亦均为九笔,每日一笔,“九九八十一日尽”。雪月溪以为,它很有可能是与《红楼梦》释密有关。

  消寒诗图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挂在宫廷的居室中,是一种用文字笔墨来娱乐记时消遣之作。

  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溥仪全宗》案卷中的《九九消寒图》,“井”字形,九方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为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圈,通过阴阳鱼记录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气情况。据清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京都风俗志》中亦有“冬至日,俗谓之数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图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之句,当指此图式。

  溥仪幽居深宫,忧苦寂寞,侍臣们为他编制了《消寒益气歌》,每九一歌名,即:七星拱一,左右合和,三星在户,四平八稳,一门五福,六合得正,奇财子禄,八方朝贡,九五至尊。全部歌词照录如下:

  阿弥陀佛第一声,一九阳回日日增。有位古佛释迦祖,一个木鱼一本经,一意渡(度)众生。

  阿弥陀佛第二声,二九阳回万物生。二位仙师和合子,二人同意念真经,事事都亨通。

  阿弥陀佛第三声,三九阳回喜气盈。三位星君福禄寿,三阳开泰阳明通,吉人靠天公。

  阿弥陀佛第四声,四九阳回四相通。四面观音四面渡,四时吉庆喜相逢,养气自然平。

  阿弥陀佛第五声,五九阳回向阳生。五位古佛正中坐,五伦顺序五路通,无处不兴隆。

  阿弥陀佛第六声,六九阳回地气通。西来六祖达摩子,面壁十年渡(度)众生,感化不非轻。

  阿弥陀佛第七声,七九阳回动春风。七夕仙子从天降,福禄寿考汾阳公,德厚享高龄。

  阿弥陀佛第八声,八九阳回细柳青。八洞仙人八种宝,齐向瑶池祝寿星,仙酒醉长生。

  阿弥陀佛第九声,九九阳回遍地青。九星斗姥云端坐,九如散与帝王宫,九州复大清。

  这张《消寒益气歌》,据雪月溪眼光,则是一张“复辟图”!

标签: 三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