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时代,洪水泛滥,天下汪洋一片,老百姓饱受自然灾害的摧残。唐尧下令,高薪招聘治水的专家。
这里所说的治水,是治理黄河,当时国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不假,但是,有时候这位老妈一不高兴,发脾气了,两岸的儿女都跟着遭殃。
由四岳出面,联名推荐了鲧。鲧,姓姒(si),是有崇部落的首领,姒是上古八大姓之一。鲧被唐尧封为崇伯,封地在古崇国,古崇国即今天河南嵩山地区(一说:陕西神木)。
鲧亲临工地,指挥施工,他所采用的治水方案是修堤筑坝,把水挡住,这叫“水来土挡”。但是,鲧想的太乐观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坝有多高,水有多大。九年时光劳民伤财,洪水照样一泻千里。
唐尧大怒,一声令下,把鲧斩杀于羽山。
鲧是一位悲剧色彩的治水英雄,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叫“鲧伯取土”,记载在先秦古籍《山海经》里,说他盗取了天帝的宝贝“息壤”,来到凡间治理洪水。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可惜,在将近成功的时候,被天帝发觉,收回息壤,诛杀了鲧。
虞舜即位之后,水患未平,继续招聘治水专家。这一次,四岳又推荐了鲧的儿子禹,他们极力夸赞禹的品行和能力。虞舜并没有因为禹是鲧的儿子就轻视,而是把任务郑重地托付给他。禹也没有因为父亲被杀就怀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任务。
当时,禹才新婚四天,接到王命不敢怠慢,告别妻子,投入到治水的前沿。禹从他老爸治水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善方案,采用疏导的办法,导流入海,把洪水引向东流。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虞舜派出两员干将,一个叫伯益,一个叫后稷,负责监督和验收。那时候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艰难可想而知。据说,铁锹还是禹发明的,在当时算先进工具了。
禹走遍中原的大地山川,亲自做测量,实地勘察。他发动群众,齐心协力,最多时有二十几万人一起参加工作。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以至于连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
第一次路过家门,禹的媳妇涂山氏正好分娩,痛苦呻吟的声音在门外都能听到。为了赶路程,禹没有进家门。第二次,涂山氏抱着孩子追出来打招呼。为了赶工期,禹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禹的儿子启都十岁了,站在门口抱住爸爸的大腿不撒手。禹放声大哭,说:“儿子,不是我不想家,我也怕杀头啊!”
十三年的时间,历经磨难,人类终于征服和改造了大自然。虞舜封禹为夏伯,让他出任大司空,负责工程建设,实际上成为内定的接班人。《史记》记载禹的事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bei)九泽,度九山。”
世人感恩禹的功德,尊称他为“大禹”。
大禹治水当中,最值赞扬的故事,是疏通龙门山。大禹将黄河之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当疏导到中游的时候,不料被龙门山拦住去路。若大一个龙门山,如果想开凿,比登天还难。大禹选择了一个省工省力的方案,开凿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引水而过。
龙门又名“禹门口”,位于陕西韩城北。(一说:洛阳)
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在春天逆水而上的鲤鱼,拼了命,也难以翻越过去。也有极少数幸运的鲤鱼,一跳成功,翻越龙门,从而化成金龙,得道升天。这就是“鲤鱼跃龙门”的传说。
——必须承认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当洪水来的时候,西方人选择了逃避,登上诺亚方舟;中国人选择了迎难而上,与天一搏。我们这个民族看似软弱,但却百折不挠,抗争到底。连我们的神话故事都是这样,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等,随便说哪一个,都称得上英雄壮举!
标签: 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