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本义》

滴答历史 64 0

  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本义

  天行健著

  前言

  这是我的旧作。2002年5月,由山西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此书排印质量很差,而且,错别字连篇,又有许多成段漏排之处,不能卒读。只印了一千册,发行到山西省内各地,并未在国内其它城市市场上发行。迄今为止,与当初的出版社版权合同已过期,考虑到这种完全按照史料写成的三国小说还从来没有过,而这又是广大读者需要读到的,为了普及历史知识、恢复三国历史的本来面貌,笔者不顾92岁高龄,把此书重新进行校订,占据天涯煮酒的一席之地,重新与广大网友见面。如果有出版社打算重出此书,请通过我的电子邮箱联系:045227@163.com

  答客问

  ——代序

  盛夏伏案挥汗写作《三国本义》,有友人来访,坐在写字台旁边,好奇地翻阅着那一大叠原稿,然后向我认真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涉及到本书的写作宗旨和特点等等,这也是本书的读者首先需要知道的。因此特将这次主客问答之词追忆整理成文,缀于篇首,就把它作为本书的一篇序言吧!

  问:“《三国演义》己经问世600多年,早已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你为什么还要写《三国本义》呢?”

  答:“《三国演义》内容精彩,情节生动,600多年来颇为读者所喜爱。但它是小说,而不是史学著作。作为一部文艺作品,自有它的不朽的价值,但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它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有消极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的。”

  问:“《三国演义》普及历史知识的功绩何在?”

  答:“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各个朝代的事知道得并不多,甚至对一些朝代的名子也不是太清楚的,惟有三国时期无人不晓,三国时代的主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等几乎是妇孺皆知;三国时代的一些重要故事如火烧战船、刘备招亲、七擒孟获、斩马谡……等等,也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这主要不是通过历史著作传播的,而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以及取材于演义的戏曲、评书等渠道传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各族人民,以及居住在海外的华裔所知道的历史故事,以三国故事为最多,这不能不说是《三国演义》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问:“那么《三国演义》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又有哪些消极作用呢?”

  答:“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个方面是:作者所描写的故事有的并不真实,或者来源于长期流传的民间传说,或者出于作者的编造。例如:有关赤壁之战的故事,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诸葛亮草船借箭、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借东风、华容道关羽放走曹操……等等,都是历史上所没有发生过的事,其它不符合史实之处也很多,那只能算是文艺作品所创造的典型故事,而人们往往把它当做历史事实来看待了,这就在历史知识方面陷入了误区。当然,罗贯中写的是小说,是文艺作品,可以虚构情节,创造典型;但人们往往不能把文学和史学截然分开。这种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客观的消极影响,到目前还是大量存在的。”

  问:“你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吗?”

  答:“例子很多,不胜枚举。例如:现在有些旅游景点,其解说往往是以演义为根据,而不是以历史为根据,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问:“这又有何妨呢?”

  答:“我们现在讲提高民族素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又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问:“《三国演义》的第二个消极影响是什么呢?”

  答:“是历史观点的陈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距离现在600多年了;清初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演义》,距离现在也有300多年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的后期,程、朱理学盛行,在今天看来,罗贯中和毛氏父子的历史观点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很深,有很多陈腐的部分,是需要认真清理的。”

  问:“可以具体地谈一谈吗?”

  答:“最突出的问题是封建正统观念。在魏、蜀、吴三国中,作者认为刘备、刘禅父子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因而是汉朝政权的合理合法的继承人,把他们看成是正统,而认为曹魏和孙吴政权都是伪政权,在描写中大力美化了蜀汉方面的人物而丑化了魏、吴方面的人物,其中被丑化得最厉害的是曹操。其次,《三国演义》中还有封建迷信观念,无原则的个人恩义观念等等,都是思想糟粕,需要加以清理。当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同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今天要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不能不在历史观点方面有所更新。”

  问:“关于本书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之处,我明白了。那么,就请你进一步阐述写作本书的宗旨吧!”

  答:“简单地说:本书就是要溯本追源,恢复三国历史的本来面目,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从而为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一些微末的贡献。”

  问:“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你的书是《三国志》的现代文翻译版吗?”

  答:“本书的取材以《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主,同时也利用了《后汉书》、《后汉纪》、《华阳国志》、《晋书》、《资治通鉴》、《诸葛亮集》、《曹操集》、《曹子建集》以及其它的文集、文选、类书等资料,也参考和吸收了当代史学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能尽量做到广为采摭,并不是《三国志》一书的简单改写。”

  问:“本书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答:“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性,讲述正确的历史知识。二是严谨性,叙述史实实事求是,不虚构情节,不添枝加叶,所谈必有据,无据则不谈,力求保持史实的原貌。读者可以相信,所谈到的都是翔实的历史知识。三是哲理性,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加以评论,或引用旧说,或阐发新义,使读者可以借古鉴今,有所启迪。四是通俗性,文字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总之,作者写作此书,意在在雅与俗、提高与普及、专业化与大众化、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之间架起一道能够互相沟通的桥梁。为普及历史知识作出一些尝试,庶几使大雅之士不讥其浅薄,广大群众不觉其艰深。立意如此,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则限于作者的学识和笔力,恐怕就不一定作得很完美了。”

  时间不早了,客人即将辞去,他最后风趣地,但也是不无担心地说:“旧时王谢堂前燕,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吗?”我没有回答,因为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广大的读者。

  天行健

  于嫩水之滨

标签: 三国历史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