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李红彪“发明王”事迹-----国内外各大报刊争相报道

滴答历史 24 0

  近几个月以来,人们会注意到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上经常会出现一个看似普通人的名字——李红彪,而且被冠以“发明达人”“发明王”“发明家”等等的称号!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从5月份开始各大报纸和媒体就陆续刊发了各种对李红彪先生的专访,如人民日报,中国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中山电视台对李红彪的报道,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电视台对李红彪的专访,广州日报、广州生活报等对李红彪的采访,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等对李红彪的报道,新华网、人民网等刊发了李红彪先生的相关事迹,不仅如此,美国的各大报纸,如达拉斯时报,芝加哥时报,FACEBOOK等在美国有巨大影响力的报纸和社交媒体都对李红彪先生做了大量的,高篇幅的报道!

  武术家投身于发明设计

  李红彪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瓶子,乍看上去与平常所用的水杯、水壶、饮料瓶、饮料罐没有什么两样,其实这些形状新颖别致的“小玩意”可不简单,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瓶子的瓶口已被重新设计改造过,有不漏饮料瓶、可自动关闭吸管、自封闭吸管等,这些都是李红彪平时捣鼓出来的新发明,并且大多都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李红彪称,他研制的这些装置可以大大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李红彪从9岁开始习武,多年来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年轻时还参军入伍,退伍后在无锡的一家电扇厂当工人。1988年,不甘现状的李红彪决定去美国留学和工作。在纽约和德克萨斯州学习期间,李红彪一直没停止练习武术,没想到这给他带来了不少的发展机会,毕业后,李红彪在达拉斯市成立了武术队,教人练功习武,渐渐地在当地小有名气,许多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纷纷慕名前来学习。

  曾有人问李红彪:“你年轻时只身一人到美国闯荡,发展得那么好时,为什么还要搞各种发明呢?”他答道:“穷则思变。”李红彪年轻时当过教练、开过诊所、做过生意,尝试了许多行业。上世纪90年代,李洪波开始在国内寻找商机,喜欢新事物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专利发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果断选择了“弃武从商”。说干就干,李红彪利用自己有限的专业知识,开始钻研一些小发明,从日常用品、全自动遥控汽车罩到工业设计,他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源源不断地设计一些小发明,没想到自己的尝试深受人们欢迎,这让李红彪更加坚定了要继续搞发明的决心。

  “小瓶盖上的发明”受青睐

  作为一位民间的发明家,李红彪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灵感,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每逢看到一件物品使用中有什么不便时,他的脑海里总会闪现一个念头:一定有办法让它用起来更方便、更省时。一次吃饭,李红彪的朋友在喝易拉罐饮料时见瓶罐口很脏,便随口说了一句:“要是有个办法保持瓶罐清洁就好了。”李红彪听到后想,为什么不给易拉罐表面加一层保洁膜,要饮用时抽掉保洁膜,这样不就可以保持饮用卫生吗?说做就做,李红彪对易拉罐做了保洁膜覆盖尝试,发现一张成本不高的保洁膜不仅可以保证饮用口与外界脏污隔离,减少纸张使用,还可为商家减少一层涂层的使用,既安全又方便,他的这一小发明通过了国内专利发明的申请。“很多人对于习惯使用的东西都熟视无睹,而我要做的是想办法把比它更实用的东西发明出来,给大家带来便利。”

  李红彪觉得在瓶瓶盖盖上大有发明和设计的空间,他四处搜集了许多不同形状的瓶罐,潜心钻研容器瓶口设计,捣鼓出了许多小发明。比如他看到市面上的酱油瓶,在开启之后盖子是盖不死的,这导致开启后的酱油与空气接触,容易变质,他捣鼓几天后,发明了一种触碰式盖子,盖子平时是闭合的,只要一触碰,液体即可流出来,使用完后该装置便自动关闭。李红彪告诉记者,这种 “自动开闭装置”可以将液体与空气隔绝,可以持续保鲜,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像饮料瓶、易拉罐、饮水器、花露水等都可使用。

  由于李红彪的不漏饮料瓶、可自动关闭吸管等发明经济实用,渐渐地引起了不少商家的关注,他们希望能采用他的瓶盖专利产品。

  个人拥有400多项发明专利

  在美国打拼多年的李红彪深知,技多不压身,学得越多发展机会也越多,十几年来,他从未间断捣鼓各种新发明,不知不觉中他已在国内拿到了400多项的发明专利。记者从他那堆积如山的发明专利证书中翻看了几本,发现很多专利都是以婴幼儿产品、饮料瓶盖、工业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发明为主,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关系紧密。不过对李红彪来说,专利数量的多少并不是重点,他更关注的是发明的实用功能,“能切实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我觉得这样的发明才有意义 。”

  虽然李红彪是许多人眼中的“发明王” ,但发明背后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体会得到,他告诉记者,许多发明的原理看似简单,但要申请专利并非易事,从构思、实验到归纳总结、评估分析等,每一个环节需细细反复推敲,后期还要进行画图构建、文字论述、对比分析等工作,每一项发明要申请专利都非常耗时耗力。比如他那项“容器的自动开关装置”,就花了好几年时间,前后经过300多次试验才研制成功。

标签: 文字是谁发明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