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3章扎记 【 孔子说十哲】

滴答历史 21 0

  读《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3章扎记 【 孔子说十哲】

  读论语随笔:孔子说十哲

  先进篇第十一

  第3章

  [原文]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白话]

  孔子从特长方面评论他的弟子说,德行优秀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精通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通文化典籍的有子游、子夏。

  [笔谈]

  关于孔子到底有多少弟子(学生),最早有书上说法的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又在《史记.仲尼弟子传》中说,通六艺者七十七人。后王肃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说有七十二人,但是他列出的名单是七十六人。现在通行说法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门十哲”。本章是说了“孔门十哲”的各自特长。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命 为十二位先贤(哲):闵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随父亲定居福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孝宗初,曾任文职高官。晚年退居福建讲学。他是宋代的儒家理学大师。所著《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定为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又著有《楚辞集注》等名著。他在哲学上提出了“理”为世界的本原。又强调天理至善,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朱熹死后的五百多年后,清大帝乾隆对他很欣赏,以皇帝的权力,把朱熹提升为孔门“十二哲”之一。现在不管其合理不合理,说明乾隆对孔子及孔子的弟子有研究和爱好。乾隆是尊孔的,他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理念,以权力和儒学结合,把儒学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康乾盛世”的历史佳话。清乾隆认定的“十二哲”中,被他去掉了颜渊(颜回),增加了有若(有子若)、颛孙师(子张)两位孔子的弟子,增加了朱熹这位宋代大儒。乾隆帝虽然是满族的中国皇帝,但他对孔子及儒家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全国的推行和倡导,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要算是第一人。他比汉武帝还强,汉武帝奠定了儒学为国学,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乾隆帝开创了儒学为国政,这是在国学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大清王朝为什么在历史上热闹了三百年之久,其治国理念支点就是倡导儒家文化及其儒家思想。

  司马迁是一个认真的历史学家,他说三十五位孔子弟子是他在文献中找到的,还有四十二位孔子弟子是他从传说中整理出来的。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的史学智慧,对于传说中的四十二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司马迁不会胡编乱造,他写《史记》化了他一生的心血智慧,他说的一定是有的根据。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本来也是历史传说,但到我们对其怀疑吗?搞历史就是这样,一是从文献中去挖掘,二是从传说中去整理。传说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历史现象。抢救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的重要责任。司马迁抢救出传说中四十二位孔子弟子,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要搞大量的调查研究,化的功夫比文献上的不知要化多少倍时间和精力。有道的人,喜欢抢救历史的。无道的人,喜欢抹杀历史的真实。有道的人,会尽力恢复历史的真实。无道的人,会无耻抹杀历史的真实。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性和人生。尊重历史真实应该是一个人的美德。一个不尊重历史真实的人,即使他是一个有名的学者或者是有名的高官,在历史上是不值钱的,要说他值钱只能是一个反历史主义分子。历史的本质是真实,不是巧言令色。孔子的三千弟子为什么留下的名字和足迹不多,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社会动乱,许多历史资料就在动乱中消失;二是科学不发达,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和笔,什么事情都刻竹简、木简上的,很难保存和传播;三是秦始皇、项羽烧书、毁城,把许多历史资料、文献化成灰尽。在那个动乱和暴政的时代,谁去保存历史文献资料,人命都难保,还管那些文献资料吗?先秦之前的历史文献资料留下来的不多,但虽然不多,足以后人能学习研究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关于孔子和儒家的大量文献资料很有可能还在秦始皇的坟墓中。秦始皇十三岁登位之后就开始造陵墓,至秦始皇死时已经造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中,内墓造好一个就封存一个,封存的墓中有无数的国宝,其中必有文献类藏室。先秦之前无数文献可能就在陵墓中,那是原始资料,如果不腐烂的话,现在还“活着”。如果有一天打开秦始皇陵,也许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资料、文献重见天日。秦始皇搞“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许多文献资料包括六国史料早已埋入地下封存。(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不会因“焚书坑儒”把墓穴中的文献重新起封焚烧。我们可以断定,“焚书”是焚掉地上的文献资料,地下的墓陵中文献资料没有焚掉。不过上述说法这是我个人推测,没有什么文献可以证明。我曾经说过,地上的古中国的宝藏该发现的基本上已发现了,地下的古中国的宝藏还有许许多多没有挖掘和发现。秦始皇陵中到底有多少宝藏,只有等打开后才真相大白,许多先秦历史之谜才可以彻底解开。《论语》在秦始皇陵中会不会有?我相信是会有的。孔子弟子的不少资料在陵墓中我相信也会有的。秦始皇是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于一身的一代帝王,他的地下有这些东西。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在孔子的弟子中,德行好的有四个人。“德行'”是指实行孝悌、忠恕、仁义等道德高尚的意思。看人,德行第一位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这是不能颠覆的真理。德行好的人,不仅能管好自己,而且对他人和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家父母教育子女,总是说要向好人学习。在学校老师教育学生,总是要向品德高尚的同学学习。在单位领导教育职工,总是要说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在社会上,人们都喜欢谈论道德楷模人物,感人事迹。“德行”教育总是向上的,看好的,学正气的。在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应该说德行都是通得过的,但相比较他们四位特别优秀,排行前四名,其中颜渊第一,颜渊不仅是三千弟子中道德楷模,而且也是学习和学识楷模。在《论语》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影响了中国二千五百多年历史,至今还在影响着,我相信一定还要影响下去,直到永远。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不管百年千年还是万年万万年,只要人类的神经没有错乱,我想道德总是放在第一位的。人类德行向上是社会向上健康发展的保证。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超三代”,为什么呢?首先是德行垮了。“穷不超过三代”,为什么呢?首先是德行上去了。纵观历史,一个不讲德行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面对现实,一个不讲德行的团队是没有力量团队。关注人事,一个不讲德行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德行是一切学问中的精髓,是做人处事的根本。

  颜渊,他比孔子小三十岁,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当时孔子三十岁。据说还有同他同年出生的有冉雍、冉求、商瞿、梁鳣。这一年为什么出生了那么多贤人,只有天知道。颜渊是个苦孩子,又是一个苦学生,他的生活艰苦而学业优秀感动了孔子。要知道,当时感动孔子,就是感动上帝,就是感动中国,就是感动华夏民族,孔子那么多弟子,唯有颜渊他是最受感动的,这是颜渊了不起的成就。从孔子的个性上看,他可能是一个不善于感动而善于激动的人。《论语》开头就说了孔子十分激动的两件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激动。还有他听到了好的音乐,激动得三个月不知肉味。感动是情,激动是义。孔子是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生顾里顾外,走东奔西,确实使他感动的事情不多。孔子对颜渊的感动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学生崇拜老师不是新闻,而老师崇拜学生倒是新闻。颜渊最受孔子感动的地方,他吃的是一碗粗饭,喝的是一瓢清水,居住在陋巷破屋,但他没有改变学习的志向和兴趣。像颜渊这样苦学生,今天还有不少。前几年曾经报道过南方一所大学中,有一个女学生因家庭贫困,在校中“偷”吃食堂中倒掉的剩饭剩菜。这一报道感动天地,惊呆了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大学还有比颜渊更苦的学子呢?后校方解决了她的生活问题。颜回不幸早死,孔子十分悲伤。

  闵子骞(一说,公元前536-前487年),死于孔子之前。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孝悌和颜渊并称。孔子赞扬他是一个孝子。他孝顺父母,友爱弟妹没有怨言,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非议的闲话。后母对他很恶,他不记仇,别人也不知道。在《二十四孝》中有他的故事。他自身自爱,自尊自重,不出任名声不好的权臣作家臣,不为他们卖命 ,不沾污自身的清白。他坚决拒绝季孙氏的邀请,不肯出任费宰,不接受名声坏的国君的俸禄。他政治上讲正气,道德上讲孝气,生活上讲爱气,他不被物质和名利受害,是一个有个性的又有政治头脑的人。他骨头很硬,有非凡的政治气质,有独立的政治思考能力。他生活并不富裕,在乱世中有这种政治气质是难得可贵的。他说如果大夫季氏的使者再召我的话,我只好渡河出国去了。他不是不想当官,但实在是不想在季氏门下当官,季氏名声很坏,他不愿沾污自己的名声和清白。当时天下有三乱;一乱是大国争霸;二乱是朝庭诸侯王族内部争权夺位;三是各国大夫权臣利用手中权力扩大势力范围,招纳天下人才为他们敛财当帮手。孔子很佩服他,佩服他的孝悌和正气。司马迁也佩服他,佩服他的硬骨头精神。天下大乱,作为有道知识分子,不是权臣选他们,而应该是他们选权臣。知识和才能应该是无价的,而权臣的权利权益应该是有价的。看权臣的什么卖买,有道的知识分子是否可以参与进去?社会不应该是权臣的社会,而应该是知识和人才的社会。闵子骞做到了这一点,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中的一个骄傲的榜样。

  冉伯牛(冉耕)。一说,生于公元前544年。一说生于公元前536年。春秋末鲁国人,死于什么时候没有人说过。有一个资料上说他小孔子七岁。他一生在德行上很有名望。在《论语.雍也》第十章“伯年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是伯牛生病快要死了,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口伸手握住伯牛之手。孔子说:“病很严重,但到这是命吗?这样好的人竞生这样的病,这样好的人竟生这样的病”。冉伯牛生的可能是一种严重传染病,孔子不能进屋看望慰问他。孔子不是怕死,也不是对冉伯牛没有感情,他是尊重科学,他虽然说“亡之,命矣夫”有的天命观思想,但说的本意是觉得像冉伯牛这样的好学生得这样的病太可惜了,老天爷不该让他走。他是在惋惜冉伯牛,对冉伯牛表达了深厚师生感叹。冉伯牛在七十二贤人中排行第三,是重量级弟子。但不知什么原因,关于冉伯牛的情况,没有一点故事的记载,只说他是德行著名。他德行著名应该有事迹的,说明他在三千弟子中和在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的。七十二贤人说法,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七十二贤人名单,不是孔子当时开出的名单,而是后人根据传说列出的名单。据说当时孔子给鲁定公推荐的弟子有七十二人,孔子的意思是要鲁定公起用这批人才,让他们为鲁国效力,重振鲁国的雄风。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冉伯牛排在第三名是不简单的,孔子定的第三名,是天下人才中的第三名,是杰出人才群中的骄骄者。可惜的是,《论语》上和其他文献上一点儿没有他的故事和他本人的片言只语。孔子向鲁定公推荐七十二弟子,按这个时间推算,鲁定公死于公元前495年,执政15年,这时孔子57岁。如果冉伯牛小孔子7岁,生于公元前544年,鲁定公死时冉伯牛49岁。如果冉伯牛生于公元前536年,鲁定公死后五年内冉伯牛病死,冉伯牛病死时间约在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90年内。从时间上推算,冉伯牛也是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弟子之一。

  仲弓(冉雍)。生于公元前522年,小孔子29岁。死于什么时候尚不清。春秋末鲁国人。仲弓与冉求、冉耕同族,他出身低贱,家世门风不好。司马迁说他的父亲是个身份卑贱的人。仲弓之父可能是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也可能是个偷鸡摸狗的人,也可能是地痞流氓为非作歹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借债赖账的人。仲弓的父亲可能属于流氓无产者,道德品质不好在乡间里出了名的。但是仲弓的德行又特别好,在乡间也出了名的。父子俩一个地、一个天,其德行品质相差甚远。孔子评论他为“犂牛之子”,又说他有君主大臣之德才,雍也可使南面。仲弓曾随孔子周游列国,一路上增长了不少见识,回鲁国后任季氏宰,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势。任职期间,“赦小过”,“举贤才”,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德行好的四位弟子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没有做过官,只有仲弓做了官,而且做了一个好官,仲弓的“赦小过”已经超越了孔子的理念。孔子是严师,他教人做大事和小事,敬大礼和小礼,行大节和小节都要求很严,也比较刻板,不允许一点儿马虎,不允许做人在“小过”上原谅自己,也不允许原谅他人,发生了“小过”也要认真的忏悔和改过。仲弓似乎比孔子现实一点,大千世界人有长短,十个手指也不一般,对人要求过严过苛,反而会埋没有用的人才,反而会影响招贤纳士。

  言语:宰我、子贡。

  “言语”是指善于辞令,口才好,能说会道,铁嘴铜牙,能言善辩,思路清晰,口语伶俐,有雄论又有哲理。“言语”又是指一个人的特长,也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科目”。有外交口才的人善于办理外交,善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和磨擦,也能协调各国家之间关系,也能为本国处理国际上的危机事件。言语是口才。口才好,也是个大才。言语的力量,能打动对方的心,改变对方的意志,甚至能改变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言语的力量,有时能瓦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能瓦解一个民族的精神,能瓦解一个集团军的战斗力。言语的力量,甚至可以瓦解和毁灭一个国家的统一和存在。言语就是力量。言语就是輿论。言语就是国政。言语就是民心。言语就是人才。言语就是孔门学府的一门特色的文化产品。言语就是在你我他中我想赢。言语始终想做大哥,不想做小弟。言语始终想当主人,不想当奴隶。言语是人话,但有时也不太像人话。言语是一所大学,没有围墙和文凭的大学。

  打赏

标签: 494位皇帝名字列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