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04):节度使怎么变成军阀的?司马光说有三个原因

滴答历史 16 0

  大唐往事(404):节度使怎么变成军阀的?司马光说有三个原因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96)

  在李隆基、李林甫这个班子的治理下,唐朝经济发展、军事强大,走向盛世的顶峰。那么,他们到底犯了什么错,又让唐朝从顶峰直接坠向谷底?

  第一个公认的错误:培养军阀。

  军阀前面讲过,两个特点:一是形成军人小团体,二是占据一块地盘,自己说了算。

  唐朝军阀的形成,主要因为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怎么变成军阀的?司马光总结了三条:‘久任、遥领、兼统’。

  ‘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其四夷之将,不专大将之任,皆以大臣为使以制之。及开元中,天子有吞四夷之志,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宰相则萧嵩、牛仙客,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始兼统矣。’

  久任就是在一个地方干很久,十多年不挪位置,当然容易形成山头;兼统就是一人身兼几个军区司令,当然更容易坐大;遥领的意思是‘挂名领导’,就是某人担任某职务,但并不真的到位,遥领有什么问题呢?本身挂名这个领导是没问题的,但他人不去,实际负责工作的边帅(往往是夷将)就容易出问题了。

  按司马光说法,边帅还是要用‘忠厚名臣’,什么是忠厚名臣?胡三省点了四个人的名字:‘ 如李靖、李勣、刘仁轨、娄师德之类是也。’

  这四个人是名臣没错,但忠厚就不好讲了,李勣、刘仁轨,都是大滑头,其实史书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品格有多么好,核心思想是不会造反。

  这些人都是朝廷大臣,平时在皇上身边,打仗才派出去,性质是文臣兼顾打仗。司马光说边帅干得好,往往提拔做宰相,胡三省同样列了一串名单:

  ‘ 开元以来,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杜暹、萧嵩、李适之等,亦皆自边帅入相。’

  这些人大多文官出身,张说等几个还是名相,因为唐朝文武交流的干部政策,在职业生涯中带了一段时间的兵。派这些人当节度使,造反可能性极小,因为他们有文化、有圈子,愿望是回京城、目标是当宰相,带兵只不过一种历练,按现在说法,既没有扎根军营、献身国防的思想,也做不到和将士们心贴心打成一片,不像张九龄那样瞧不起当兵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会有‘以文制武’的政策,这就是司马光说的‘以大臣为使以制之。’

  其实现代社会还在实行这种政策,比如美国人的‘文职治军’:国防部长、陆海空三个军种部的部长,都是文职;现役军人必须退役满七年,才允许担任国防部长。现任国防部长叫奥斯汀,拜登提名他当部长时,退役不满七年,需要国会的特批,为此,两人说了一箩筐的好话。

  拜登说:‘我相信平民控制军队的重要性。’

  奥斯汀说:‘保障我们民主的安全,需要对我们的武装部队进行有力的平民控制,而军事力量要服从于平民。’在国会听证会上,那讲得更生动了:‘我不再是一位将军,我不再是一名士兵,我是一个平民。如果提名通过,这就是我将领导国防部的方式。’

  这其实就是现代版的‘以大臣为使以制之’,目的也一样,就为了防止形成军阀。

  美国防部长奥斯汀

  现在李隆基搞‘遥领’,从萧嵩开始,人已经调到中央当宰相,仍‘遥领河西’,还兼着河西节度使的头衔,不光宰相,皇子们也遥领,挂名节度使,人并不到位。

  ‘遥领’制度一出,名义上战区司令还是皇子、宰相这些放心的人,实际部队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主持工作的副司令(节度副大使)手上。这些人可不是来部队镀金的,而是如假包换的职业军人,在部队打拼多年、兄弟众多,他们对手下的凝聚力,比那些遥领的皇子宰相们可是强多了;相应的,朝廷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比那些文臣也要弱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司马光把‘遥领’当作养成军阀的一个重要原因。

  久任、遥领、兼统,这三条导致节度使坐大,那为什么节度使最后都成了胡人呢?史书又把它怪罪到李林甫头上:

  “ 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

  说李林甫怕派文臣去当节度使,干得好了回来跟他抢位置,于是建议用胡人和家境贫寒的人,李隆基听了很认可,开始重用安禄山等人,搞到后来,各大军区司令全是胡人,精兵强将又全在边防,内地空虚,终于酿成大乱,这全是李林甫自私自利惹的祸。

  司马光这话,有一部分是事实,但结论就完全不对。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