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起兵后东吴率兵援助,但司马昭运用心理战将其击败

滴答历史 80 0

  司马氏掌权之后,曹魏内部连续爆发了三场内战,其中的最后一起——诸葛诞叛乱尤为惨烈,只不过是单方面的:是司马昭对诸葛诞、东吴援军的一边倒屠杀。

  历来权臣篡位其实都不容易,司马家族也不例外,他们在军事领域面临的挑战尤为明显。

  早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为了同时抵御蜀汉、东吴的北伐,将重兵屯驻于西北、东南两个方向。其中,西北方向常年由司马懿统帅,自然是党羽遍布,但对于东南方向则无法染指。

  因此,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仍选择支持曹魏的东南方面军队连续发动了三次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执政期间各一次;而且,地点都在位于淮南地区的头号军事重镇寿春,故而获胜者司马氏将其称为“淮南三叛”。

  由于司马家族篡位的趋势越来越趋于明朗,曹氏支持者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三次叛乱的激烈程度呈逐渐上升态势。

  比如,嘉平三年(251年)王凌试图起兵事泄,司马懿不假思索地率军讨伐;王凌自知不敌,投降后被逼自杀,双方基本没交过手;在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后,虽然面临了军心涣散、逃兵众多的窘境,但依靠文钦、文鸯父子之勇,他们曾发起过有效攻势,甚至吓得司马师眼伤撕裂、眼球爆出,并因此在回师途中死去;而到了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发起的第三次叛乱,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事,不仅绝望感贯穿始终,还出现了诡计频出、血流成河、自相残杀甚至数百人排队赴死的场景。在三国后期,此战堪称经典。

  诸葛诞

  诸葛诞起兵反司马,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早年间,他就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志气相投、互相标榜;因此,眼见诸位老友逐渐被灭族,他的内心早就惶恐不安。但鉴于力量寡弱,他选择了蛰伏隐忍,甚至在毋丘俭叛乱期间为司马师出力。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代为镇守寿春。

  手握东南军事重镇,诸葛诞立即着手反叛。吸取前两次起兵者的教训,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招兵买马、筹集粮草,甚至还豢养了数千名身手过人的扬州侠客作为自己的近卫队。

  甘露二年(257年)4月,在准备了十多万兵马、足够支撑一年的粮草后,他派小儿子诸葛靓前往东吴为质称臣,请求发兵支援。

  当时东吴的实际掌权者是大将军孙綝,由于刚刚经过血腥的内卷后位居宰辅,寿春传来的好消息,在他眼中宛如送到嘴边的战功。他立即任命诸葛诞为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其后派全怿、全端以及两年前投奔东吴的文钦等人,率军三万前去协助。

  对此早有准备的司马昭也毫不怠慢,为了避免后方生事,6月,他裹挟着魏帝曹髦、郭太后一同出征,调集的兵马达26万之多,浩浩荡荡挥师东南,对寿春形成包围之势。

  文钦

  当各路魏军的包围圈还未完成时,文钦、全怿等人率众突入城中;同时,吴将朱异另率三万人进驻安丰,与寿春内外呼应,试图牵制魏军注意力、诱使司马昭改变战略。但在王基的建议下,魏军不为所动,继续坚持深沟高壑、围而不攻的战略,依靠优势的兵力、物力,他们围着寿春城修建起了两圈高大坚固的营垒,摆出了一幅耗死城内十几万兵马的架势。

  这么一来,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原本应由司马昭发动的攻坚战,如今却变成了城内外诸葛诞与吴军眼前的选择。而在千里之外的西线,蜀汉大将军姜维虽趁机北伐,却被司马望、邓艾予以有力挫败,压根没对司马昭形成有效牵制。

  接下来,战局越来越朝着不利于诸葛诞、吴军的方向发展。

  首先,奉司马昭之命,作为外部游军的兖州刺史州泰击败了吴将朱异,杀俘吴军2000余人;更严重的是,吴军留在都陆的辎重粮草被魏将胡烈带着5000人奇袭焚毁,朱异的残部饥疲交加,靠着食用野外采集的葛叶才狼狈逃回。孙綝气急败坏,强令朱异再次出战,但对方以缺乏粮食为由拒不服从;恼羞成怒之下,孙綝将其处死,却因此激起民愤,越来难以组织起兵力。

  随后,司马昭发动了心理战。他派人潜进寿春城内造谣,声称魏军人数太多、粮草不足,已经分流一部分人跑去淮北乞食了,可见这种大规模的围攻不可能持久。城内的诸葛诞等人对此信以为真,对粮草的使用大手大脚。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外边的救兵仍然未到,城内开始发慌,内讧由此产生。

  焦彝

  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认为:“朱异等以大众来而不能进,孙綝杀异而归江东,外以发兵为名,而内实坐须成败,其归可见矣。今宜及众心尚固,士卒思用,并力决死,攻其一面,虽不能尽克,犹可有全者。”

  听他们这么说,文钦可不干了:“江东乘战胜之威久矣,未有难北方者也。况公今举十余万之众内附,而钦与全端等皆同居死地,父子兄弟尽在江表,就孙綝不欲,主上及其亲戚岂肯听乎?且中国无岁无事,军民并疲,今守我一年,势力已因,异图生心,变故将起,以往准今,可计日而望也。”

  双方僵持不下,诸葛诞选择了支持文钦。担心自己被除掉,11月,蒋班、焦彝翻出城墙来向司马昭投降。

  紧接着城内的吴军也出了问题。在此期间,由于跟家里人起了冲突,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带着母亲以及几十家部曲投靠了魏国。司马昭灵机一动,他以全辉的名义写了一封劝降书,让全府的亲信送进寿春城。12月,城内的全怿、全靖、全翩、全缉等人带着数千亲军出城投降。

  先后两波人临阵投敌,城内人心浮动、惶恐不安。甘露三年(258年)正月,文钦、诸葛诞合计:这个时候,魏军一定认为城内已无心再战,防守难免松懈,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于是,他们准备好攻城器械后,对南面的魏军壁垒发动了猛攻。

  但城外预判了城内的预判,魏军没有丝毫大意,甚至还早就做好了应对,他们凭借既高固的围墙,往下倾泻石块、火箭,纵然城内将士发疯似地前仆后继,仍未能突破防线一步。五六个昼夜下来,魏军围墙外遍布着一层层的尸体,阵亡者的鲜血肆意横流、浸泡着大地,甚至让人无从下脚。

  诸葛诞

  接下来,城内的粮食越来越少,恐慌情绪蔓延,数万人陆续出城投降。“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如此能省下大量口粮。

  理论上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办法,毕竟这些吴军无路可退、唯有坚持到底。但这在诸葛诞听来却变了味:要是自剪羽翼,在东吴眼里哪还有丝毫价值?

  于是俩人各执其见、互不让步;同时,他们在上回的毌丘俭叛乱期间可是对手,内心早就有些隔阂。如今新仇旧恨叠加,越发得看对方不顺眼。相比较之下,出生将门的文钦也许只是直肠子,文化人诸葛诞的心思可就复杂的多。

  一天,文钦照旧入营议事,却被早有埋伏的诸葛诞杀害;“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军吏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这如同压垮城内守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天,司马昭亲自来到壁垒,远远望见城内守军无精打采,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下令攻城。霎时间,十余万魏军在四面同时发动猛攻,犹如蚁群一般涌向高大的寿春城,喊杀声震天动地、骇人心脾。

  诸葛诞

  2月20日,城破,诸葛诞惶急之下,试图单枪匹马趁乱逃出城,被魏军所杀(随后被诛灭三族);他手下最贴身的数百亲卫兵,悉数丢下武器,却拱手傲然而立、誓不投降。魏军不信邪,将他们逐个砍杀;每杀死一人,就问身边的下一人降不降,答案毫无例外,一律为“否”。就这样,数百人前仆后继地慷慨赴死,没有一个例外。

  而城内的吴军将领此时也所剩无几,于诠脱下甲胄、冲入敌阵而死,唐咨、王祚带着一万多人残余江东士兵投降。

  血腥的淮南第三叛,以司马昭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战后,对那些归降的军人,不论南北,司马昭悉数赦免,将领们甚至还被继续任用。至此,曹魏内部的所有反抗力量被清除殆尽,司马家族篡位进入了倒计时。

  同时,当曹魏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内讧时,蜀汉、东吴两国却一无所获,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充分体现出,三足鼎立的力量均势已不复存在,天下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昭体现出的战术水平碾压东吴上下,当时的司马家族,确实毫无敌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